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钱耕耘 《唐都学刊》2011,27(1):39-43
在评析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论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学科地位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初步提出了全面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一个框架,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从哲学的角度看国家和从国家的角度反观哲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阶级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系统论和整体论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过程哲学以其自身独特的视角对现代的二元对立、理性至上、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等观念进行了批判,从这一点上看,过程哲学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同那些一味地破坏和伞盘否定的解构的后现代主义不同,过程哲学的起点在于对现代性的批判,但却着眼于建构.过程哲学的这种建构主义同样体现在其对现代法律主体的重建上.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全面推进、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同时也实现了研究主题和思维方式的重大转换,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实践哲学、人的哲学、发展哲学和文化哲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和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4.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域入手,这些问题主要是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从时代的要求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反思和回答当代世界所遇到的新问题,获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质;关注当代世界各种哲学的发展动向,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问题,研究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总结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从当代世界的大视野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新问题,全面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言是以日常语言为基础创制的网络交际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意义的建构颠覆了传统的逻各斯,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同时又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网络交际具有在场性与非在场性的矛盾性,意义建构则彰显了这种矛盾与统一.网络世界的主体是充满个性与多元性的群体,它的综合统一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网络空间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语言创造的结果,是语言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物理世界的网络世界,从而为人们拓展了交际与思维的空间,也拓展了人们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
文章把近 5 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程分为三期 ,阐明了每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宗旨和特征 ,分析了支撑这种分期的现实生活背景 ,比较了三期在学科的自我意识、理论构成以及和社会理论关系方面的差异 ,力图提供一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7.
张耀影 《社科纵横》2008,23(6):15-16
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状态,这个追求历程一直伴随着人类对和谐本质内涵的探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设想不仅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深刻理解和把握和谐发展理念的哲学内涵,对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程 《求是学刊》2002,29(5):39-44
在 2 1世纪已经来到的时候 ,文化哲学的研究者在新的世纪应该有更新的思考和学术作为。为此作者提出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从学科的对象比较与方法比较的角度 ,阐述文化哲学的学科定义和特征 ,认为文化哲学是哲学而不是文化学 ,认为文化哲学研究是哲学的事业。文章的第二部分认为 ,文化的根本特质是“生活”。作为人类的全部生活样式系统 ,文化具有自己的自足性特色和规定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 ,哲学并不一定都是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意识形式。所以 ,哲学是文化的派生物、附着物。探讨哲学的文化属性 ,是研究哲学的真正基础工作。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和理念———的文化性质。指出哲学理念实际上是文化理念 ,哲学的抽象实际上是文化的“合象”。文化哲学应该研究文化间的哲学冲突与融会的可能性。这一迫切的崭新事业 ,首先要求建构中国文化的当代基本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应该说,“中国哲学”及其“中国哲学史”作为概念的产生,进而作为学科的建立是近现代思想家在西方哲学模式和范型的导引下,不断挖掘和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材料建构起来的。其中经历了数次的繁荣与衰微,梳理建国5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线索,也许可以凸显某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反省的问题。 1949-1978年间,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研究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尽管这一时  相似文献   

10.
王玉芝 《社科纵横》2013,(1):190-191
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实践中的问题,又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当代价值。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这篇论文结合作者本人的治学经历,尤其是作者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论述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方面所发挥的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地推进”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新理解、对马克思哲学发展史的新探索和对马克思哲学来源的新反思。  相似文献   

12.
透过对古希腊哲学史的发掘和近现代主要哲学流派思想的梳理和提炼可以发现,与以观察自然、宇宙形成自然哲学观相对应的还有一种以观察人自身所形成的实践哲学观、政治哲学观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哲学观。二者的区别并非停留于哲学的对象上,而且还表现在哲学理解的范式上。前者追求统一、同一、规律、绝对、一般,进而使哲学变成了思辨哲学、理论哲学、意识哲学,而后者则关注差异、个别、特殊、相对、共通性等。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司法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构应以法治为根基。法治在司法上表现为认真对待规则,重视文义解释,尊重法律文本的权威。司法克制抑或司法能动体现了法官释法的两种不同的司法哲学,其主要分歧在于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或限度。当下的法官拥有广泛的法律解释权,司法能动处于无序状态,应予以合理规制;法官应当奉行司法克制主义,认真对待和尊重规则,依据法律文本的含义解释法律,从而建构裁判规范,以确保法律意义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刘儒 《唐都学刊》2003,19(4):84-86
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战略安排上分为率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与继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两个大局"."两个大局"思想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是一项长期、艰巨、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个体生命之必然归宿,现实社会对待死亡普遍有回避心理,然而现代医学进步使死亡问题无法回避,而死亡意识又是构建哲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为此哲学必须研究死亡意识与现象,其目的是通过研究死亡以反思人的生命意义及生存价值,实现哲学意义上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6.
朱鲁子 《求是学刊》2002,29(2):28-32
社会哲学研究表明 :哲学在新的时代将分化为以公共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为对象的公域哲学和以个体性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对象的私域哲学。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呼唤私域哲学的创生并昭示了私域哲学的可能形态。类似于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的私域哲学 ,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渊源 ,它直接与先秦诸子哲学相通。私域哲学必将复活。私域哲学的复活一方面有可能彻底改变哲学在当下的不景气状况 ,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切实地推动文学艺术创作真正地走向个性化和繁荣。  相似文献   

17.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是一场文化危机,正是对这种危机的深刻反省,促使了文化哲学在19世纪兴起并在20世纪兴盛。文化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哲学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哲学未来的发展形态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国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面临着从传统的自发性的农业文化向现代的自觉性文化的转变,如果没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习俗传统、生活方式和存在样态的彻底革命,现代化是不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高嗣文  李鸿 《学术交流》2001,(5):158-160
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是对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重大突破,对于我国能否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乃至在今后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就是要用系统的观点,强化整体性的战略部署,并搞好人才的普查和预测.  相似文献   

19.
和谐思维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建设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具有和谐思维特征。和谐思维的现实性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实践主题。和谐思维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哲学基础。构建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趋于成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任务是完成这一哲学由文本形态到叙述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3,30(6):91-97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