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称霸者必亡     
秦亡之后,有个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此人爱个人独裁,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另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五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称霸者必亡。  相似文献   

2.
奏亡之际.楚强汉弱。刘邦鉴于彭城之败,施“造势”战略.终诛灭项羽,创立汉朝,其战略思想,浑慎完密.本文试予剖析。楚汉战争中刘邦战略思想,以公元前二五年汉军彭城之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公元前二七年.在刘邦屈就汉中,怨恨项羽之时.萧何根据。今众不如,百战百败”的实际情况;提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之策①.不久韩信又指出.项羽“其强可弱\建议刘邦“举而东”定“三秦”.“东向争权天下”.萧、韩的这些策划,为刘邦所采用,成为了楚汉战争前期刘邦的战略思想(以下简称“前期战略”)。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应让学生准确把握刘、项双方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处世之道。以便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项羽阵营中的项伯这一人物,在教学中往往把他看成项羽阵营中的内奸。在教学参考书等许多资料中也多有此说。笔者认为项伯绝非项羽阵营中的内奸。这里就《鸿门宴》这篇课文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谈谈一些浅见。大家知道,所谓内奸是指“隐藏在内部、暗中进行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当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便可称王。刘邦先于项羽入关中,定咸阳,按约当可称王。当项羽得知刘邦“欲五关中”的机密时,心…  相似文献   

4.
刘邦用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用才论谢元鲤汉高祖刘邦由一介亭长做了西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后,在与大臣们讨论其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得失时,王陵等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因而从项羽手中取得了天下。对此,刘邦认为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夫运筹策帷帐...  相似文献   

5.
从公元1966年那“史无前例”的10年开始之时起,西楚霸王项羽“沽名”的罪案似乎就已成定案。不少名家、权威在解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时,都用“沽名的霸王”来称呼他。而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鸿门宴”,就是昭昭铁证。甚至他最后的被围垓下,身死东城,也好象都是“沽名”应有的下场。尽管在那场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中,他没被当作牛鬼蛇神赶入“牛棚”,但在1974年的“批儒评法”中,他却由于顽固地与“大法家”刘邦对立而受到了严厉的批判。项羽在盖棺2168年之后竟以“沽名”论定,无论是项羽本人和他的对手刘邦,以至大史学家司马迁,恐怕都是始料所不及的吧!  相似文献   

6.
《人文杂志》1986年第三期发表了周嘉向同志为刘邦“平反”的文章,题为“为刘邦辩一言——读《史记·项羽本纪》”(以下简称《辩》)。  相似文献   

7.
黄凤金 《快乐青春》2011,(1):46-46,55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智勇双全。当时,他并不是直接去投奔刘邦的,而是先投奔项羽,因项羽看不起他,才转而去投奔刘邦的。  相似文献   

8.
刘邦少不读书又不事生产。《史记》说他少年无行,到处吃喝玩乐,搞女人;后来打天下,掌握了权力,又轻视儒生,见到儒生就破口大骂。但是刘邦确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他有气量,善用人,能够听取群众的意见,处事接物从不拘泥于小节。尽管如此,他的声名总不太好,这可能是和他不读书,得罪了儒生有关。所以我们今天一提到干部学习,也说“不要学刘邦、项羽。”究竟刘邦这个人是不是一贯反对学习呢?我看不是。刘邦写给他儿子刘盈(孝惠)的手敕,很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手敕开头是这样说: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以盟主身份压服刘邦等人,封立随他入关的主要将领和秦的重要降将及刘邦等明人为王,它就是项羽“分封十八王”。它是项羽政治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这一措施,史学界一般持否定的评价,并认为它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如:张传查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史纲》就说:“项羽虽在反秦斗争中立有大功,但在秦亡以后,他已成为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搞分裂割据,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小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中国古代史)也说:“当农民革命高潮一过,主要敌人已消灭,那些夹在反秦队伍中的…  相似文献   

10.
谈刘邦、项羽的分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与项羽在灭秦之后,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战争,其惨烈的程度,在此以前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刘邦的力量大大弱于项羽,五年之中,“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可是最后却取得了胜利;而力量强大、屡战屡胜、不可一世的项羽,最后却成了孤家寡人,以自刎乌江而告终。刘、项之间进行的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决定当时中国历史命运的一次最重要的战争了。在他们的胜败之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发人深思、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项羽和刘邦     
项羽和刘邦同是在反秦斗争形势下崛起的义军领导人,但史学界的传统认识,对项羽毁多于誉,而拔高刘邦。考察项刘的全部历史,考察他们的才智、品格及其反秦斗争的历史作用,我们认为对项刘应予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二○六年,项羽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宿营新丰鸿门,刘邦迫于形势,不得不到这里来见他,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用生动的文笔记叙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现在我们看一下宴会开始后的情况吧。宴会开始,宾主入坐“项  相似文献   

13.
《史记·陆贾列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后,踌躇满志,不可一世。陆贾于是劝他要用功学习,多读点书。刘邦听了很不以为然,勃然骂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立即反驳道:“居马上而得之,宁可马上而治之乎?”陆贾这一驳,驳得好,就在今天,也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和黄炎培1945年7月关于“兴亡周期律”的“窑洞对”人所共知,与之相媲美的,是傅斯年的“窑洞喻”。傅与黄同机飞赴延安,因他是“五四”时期的青年领袖,毛泽东当面称赞他在当年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贡献,傅回答:“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  相似文献   

15.
刘邦《大风歌》情感底蕴新探─—兼论汉初翦灭异姓诸侯王之得失范天成西安教育学院语言文学系秦亡汉兴之际,曾产生两支震烁古今的楚声短歌: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①。在秦末历史舞台上,项羽和刘邦扮演了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共同灭秦之后,又为争夺天下...  相似文献   

16.
项羽入关后施行削弱刘邦的战略,通过迫其称臣、迁其汉中、削其军队等一系列举措,极力压缩刘邦战略发展空间,楚汉双方因此得以维持一年多的相对和平。而随着项羽东归,失去武力护佑的"弱刘"战略,最终因民心向背而为刘邦破解。考证项羽集团所推行的"弱刘"战略,还有助于厘清相对模糊的历史细节,比如鸿门宴事件中,项伯应是衔命谈判的使者而非告密者,刘邦受封后即赴南郑就国,并非于四月和诸侯一起罢兵戏下。  相似文献   

17.
运筹帷幄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喝过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进爵,所以成就了大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才能的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被怀疑,所以他才失败。  相似文献   

18.
辨析意见以“△”号标明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关于“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从《史记》互见法看其历史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见法乃史家常用之法.李笠曰:“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堪称确论.但他又说:“史公(指司马迁——引者注)则以属辞比事而互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则失之皮毛.“避讳”“不敢明言其非”何以当‘史德,“史笔”之誉?况《项羽本纪》位于《高祖本纪》之前,未睹高祖之丰采,先见沛公之卑劣,刘邦后裔连此也看不出来么?东汉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亦有此记载,何谓“不敢明言其非”?对项羽的描写亦多互见之处.项羽,刘氏之大敌,何“避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长安     
汉长安故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在秦代是一个乡聚名(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二○○年),始把它作为首都的名称。公元前二○二年,刘邦彻底打败项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他本想建都洛阳,经齐人娄敬和谋臣张良建议,始决定定都关中。大概因为当时咸阳一带已被项羽焚烧,汉朝廷最初设在秦旧都栋阳(位于今临潼县东北)。到公元前二○○年和公元前一九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