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传媒与文学的佳作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播文学广西和调节、监察文学的运作是现代传媒作用于当代文学的两种主要方式。广泛流布文本,增哟文本的作用力度,丰富文学的感受层次是电视、因特网、广播这三种传媒对文学的流布与接受作出的主要贡献。现代传媒促成了作品的遴选机制,而遴选机制又带来了文学创作的佳作效应。这一效应的出现导致了“名家现象”的淡化和作家生存层次的分布变化,加大了作家的从业难度,加快了已有成功之作的“精神磨损”,对作家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文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文学文本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艰难性及其深层原因,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下对权利崇拜与金钱崇拜的后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接受主体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读者对文学的人文精神的接受与追求作品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变成了对于文学刺激性与消遣性的阅读;读者主体性在退化,读者与一些追求世俗化的作者共同联手解构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从而使得表面繁华的当代文学实际上在退化衰弱。大量的文学文本存在也仅仅是一种缺乏读者的潜在“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要实现其文学作品的转换,当下读者必须经得起时代的物质考验,要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兴趣及从整体上提高读者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3.
对于“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描述与辨析,构成了宇文所安诗歌史叙述架构的主导逻辑。“文本家族”观念与“对比阅读”、“文本细读”方法的运用进而充盈了其诗歌史的“文本”肌理。在宁文所安独具魅力的叙述结构与叙述方式背后。隐含着艾略特“有机整体”观与“新批评”的内部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电视文艺传播的角度对90年代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进行了解析,认为90年代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子媒介传播———主要是电视文艺传播的兴起有相当的关系。除了最基本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比较而言,电子媒介———电视在主动性、易解性、娱乐性、快捷性方面都占有很多的传播优势,所以它从某种程度上侵蚀掉了文学文本传播中的受众。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说,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媒介本身,受众,传播内容)负面影响,如图像传播的扩张,受众个性的被销蚀以及其自由选择权的丧失,传播内容的低俗化等。  相似文献   

5.
萨义德揭示了西方现代经典文学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对位阅读"要求呈现文学文本的隐在结构,重建文学的社会关联。萨义德的小说阅读方法推动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6.
读图时代的文学审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图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传播形式和阅读方式,影响了受众的阅读需求,改写了阅读对象的生产过程、手段和形式。出版商、导演和作家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影视同期书是出版商对小说传播过程的策划,影视改编则是导演对小说再生产和传播过程的介入,电影化的想象则是作家对影视文学的主动介入。文学的真正出路是抓住小说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这一优点不放,在增强文学思想性的同时汲取影视媒体的新颖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拓展小说的艺术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当代文学已经是一个破裂而无从修补的概念。当代文学原指社会主义文学,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被确认并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正是在逐步疏离“五四”文化/文学传统即启蒙叙事传统、逐步强化左翼/延安文学传统即革命叙事传统的过程中生成定型的。而“文革”后的文学所走过的却是一条与1950年代文学逆向的道路。在中国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今天,在“文革”后的文学分化以后,在人、文俱变,文学写作越来越个人化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失去了在“新时期文学”与此前三十年的文学之间划一个等号的自信和勇气。  相似文献   

8.
从艺术图像文本到媒介图像文本转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图像文本越来越具有“拟像化”的特征.媒介图像文本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与受众不同的传播互动关系;在“图像转向”时代,大众传媒构建了与受众互动关系的三重维度,即客观现实、媒介现实(拟态环境)、主观现实,媒介图像文本作为联结受众的介质,使这三种现实在受众视域中的融合成为可能,创造了具有虚拟化特征的媒介现实;同时,大众传媒语境也催生了基于媒介图像文本与受众传播效果关系的媒介修辞方式,受众通过对媒介图像文本的解构,还原并重构了关于现实的图像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对文学文本的阅读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文学文本阅读的历史性、开放性决定了阐释的多样性,释义主体的“此在”性决定了阐释的循环;并论证“道可道,非常道”这一道家哲学命题是对文学文本阅读的经典诠释。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快速获取最新信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的特征。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的上述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些新的明显变化: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利用搜索引擎寻找阅读内容。为此,网络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即精心写作新闻标题、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主体要想方设法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灵活安排新闻背景、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  相似文献   

11.
强调文学接受是卡勒诗学的核心,肯定女性主义阅读理论是其结构主义文论的独特之处。卡勒认为,文学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文学性主要取决于文学接受。从主体建构的层面来看,卡勒的"作为妇女的阅读"概念,很有意义,对我们建设中国本土化文论,不无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2.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现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理论力作《阅读的伦理》将文学批评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从相关概念的梳正、个案文本的伦理解读等方面阐释了文本的阅读与伦理的关系。但现代阐释学认为 ,文本是不可辍读的 ,这就决定了所有阅读都将是“误读”。  相似文献   

13.
当下文艺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文艺传播媒介接收到名目繁多的文艺作品、文艺思想和文艺信息。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耕读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现代耕读文化代替了古代耕读文化,但是,现代耕读文化却在文艺传播多样化的今天偏重于“耕”,而忽视了“读”,现代耕读文化的发展堪忧。  相似文献   

14.
"妙悟"与"活参"本是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的两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受"以禅喻诗"时代风气影响的宋代诗论家则借用来喻示读诗和学诗一类诗歌接受活动的思维特征和思维方法.文章在分析"妙悟"与"活参"这两种诗歌接受理论与禅宗思想的内在关联的同时,侧重揭示该理论所蕴涵的极有价值的文学接受思想及其与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某些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与他的小说都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即梦"文学观。"文学即梦"文学观与独异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读者对其小说的阅读和理解,同时也是他小说晦涩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中国文论的进展有目共睹,其弊端则一言以蔽之,曰缺乏有效性,或曰自说自话。建立有效的文论话语的关键是在学理中说话,接着古今中外的经典所开始的路数讲,而只有重建经典所提出的问题,我们才能进入学理。这种重建就必然已是当代的和中国式的了,因此,必须反对借“中国式”的口实避开对经典的刻苦研读,走捷径。值此理性与现代性一起遭受怀疑之际,这种倡导适度理性的学术态度庶几对矫枉过正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文论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文论是中国文论现代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梯,涉及了一些重要的现代理论命题,对中国文论现代范式的创构有重要的贡献。梁氏文论的精神内核与方法特色在当代文论建设中仍值得我们省思。  相似文献   

18.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因一味地强调主体修养,忽视了批评方法的建设,淡化了有效批评模式的建构。以主体修养来应付一切,在“诗无达诂”、“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批评教义下,实现了对方法与模式的回避,萎缩了批评的锐气,钝化了批评的锋芒,从而最终将批评引渡到哲学的王国,沉醉于玄览古奥的自恋自娱的境界,丧失了批评的大众化与普及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