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文彦 《阴山学刊》2007,20(3):65-68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等一系列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士绅阶层的职业选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相应的流动、分化,基层士绅为谋取新的社会职业出路,或主动或被动地被纳入新的教育制度体系之中,而此种纳入又使新式学堂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旧式色彩,呈现明显的新旧杂糅特点。随着学务行政机构的设立以及新式学堂大量建立,因办学务而产生了新的社会权力资源,使得新旧权力者通过新的教育学制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进而呈现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中地方乡绅阶层发生比较大的权力转移。清末教育改革开始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秩序通过科举制的流动模式,自此知识分子读书不再单纯是为了跨越等级完成身份的变迁,还具有了新的职业选择的功能,而这种新的职业流动与分化事实上推动了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为后来民国时期新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政治与教育基础。这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在如何体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亚飞 《江海学刊》2023,(6):182-191
新式学堂普遍存在重西学轻中学的倾向,使得传统旧学的前景堪忧,这不仅阻碍着学堂教育的全面展开,而且成为反对停废科举者的重要理由。清廷中央一面注重可以致用之新学,一面仍坚持“旧学不可弃”。朝野对旧学与新制如何兼容聚讼不已。张之洞在拟定全国学堂章程时力图通过提升旧学的地位和比重,构建一个远胜科举时代的旧学教育愿景,以彻底解决科举与学堂之争。癸卯学制旧学色彩浓厚应在这样的背景中理解。张之洞此举多被时人及后之研究者视为“守旧”,实则起到以退为进的务实效果,清末教育改革由此获得重大推进。不过,旧学虽进入新制且比重较此前有大幅提升,但张之洞仍秉承着其自戊戌以降“以简约方式保存旧学”的思路,坚持学堂教育要以西学为重。考察相关史事,可以管窥当时学堂与科举的复杂勾连,进而全面认识清季的教育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4.
奏定学堂章程颁行百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的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它的颁布以及随后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并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等等.过去,我们对其多有苛责,认为它的革命性不足.其实民众的教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的过程.它在开一代风气之先方面应当得到充分肯定;在全国如此大规模地开展义务教育的做法,对中国面向现代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民初传统教育转型之际,众多文话以教科书的身份步入学堂讲授活动.文话在思想倾向、著述体式与内容偏尚方面的变化,无一不与教育近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经学影响的日益式微促使文话叙事由经学传统转向文学话语,推动了主体性文学观念的流通,从而使文话具有了面向现代文论的转型特征.作为教科书的文话,映射出当时社会对中国文学科目设置、内容安排、教材选择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其书写策略的转变成为观察学堂章程影响下的国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泰西科学观念的传入,加上传统学问自身统系的渐趋严密,使得文话呈现出学理性的提升,而学堂讲授在特定的情境下又使技法重提成为文话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提醒我们,作为转型时期的文化现象,文话之走向近代具有学理层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开辟了晚清军事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新领域,在法规制度、教育训练等方面为各省武备学堂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成法。北洋武备学堂因应了晚清军事早期现代化变革的要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军事人才,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军事素质,并为袁世凯所重用,在清末新军编练和军事教育中发挥了重用作用,进而成为北洋集团的骨干班底,对清末民初历史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7.
严复与天津水师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0年8月,严复因专业造诣出色奉调天津,参与筹建天津水师学堂,修订学堂章程草案.旋任驾驶班洋文总(正)教习,主持本专业日常教学管理,并作为把关教习执教驾驶第一班,参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课程教导诸生,成效显著,奠定了该学堂在全国同类学校中的领先地位.此外,学堂创办之初,严复还广泛参与学堂招生及选聘外国教习等事宜,1886年一度代理总办之职,是仅次于总办的核心人物.严复1889年晋升会办、1893年升任总办,全面参与和主持学堂教学管理,勤于职守,多次受到上司肯定与朝廷表彰,为该学堂以至中国近代海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创办实业学堂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教育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实业学堂既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 ,也是实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张之洞关于创办实业学堂的独到见解与实践 ,不仅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而且为当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完善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马红霞  张帆  陈悦 《江汉论坛》2004,(1):125-127
洋务运动的兴起导致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新式学堂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由于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学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是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通过对近代教育的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期间 ,清廷大力推进新式学堂教育 ,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及其重要的一步。但清末学堂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种种缺失 :经费缺乏背景下的学务下放带来了种种社会矛盾 ;学堂发展在空间和结构上存在不平衡性 ;学堂管理不善 ,学风堕落 ;一部分学界中人态度不坚定 ,素质不高 ;学堂奖励制度使得教育内涵没有发生本质改变。这些缺失减弱了兴学效果 ,显示出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近代化的步履艰辛。  相似文献   

11.
近代福州电报学堂探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清朝政府在引入电报时,曾创建了一系列电报学堂,其中以福州电报学堂为滥觞。该学堂在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中所具有的示范意义不容忽视。从办学动机看,福州电报学堂是清朝疆臣“权自我操”理念之产物,透视出的是近代国人的强烈主权意识。从教学运行看,该学堂属临时性质,无论是教学内容抑或教学手段,皆具有较强的近代性,与中国传统教育大有区别。从教学效果看,该学堂培养出的中国首批电报技术人员,为日后中国电报建设尤其是台湾地区的电报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成功移植西式近代工程技术学校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书院改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晚清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学堂的根本动因,书院自身积弊丛生是内在动因,而新式学堂的出现则是重要的外部动因。这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给我们教育改革留下了诸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大学章程是一所大学的根本大法,在大学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和首要的地位。大学章程的制定,必须基于法治的基础,以此来审视和创新高校的内部权力结构、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通过大学章程,构建行政与学术并重的二元权力结构体系,确立以民主参与为基础的开放服务型的公共治理模式,并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体现现代行政分权的内部组织机构,以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的章程之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之际,法政学堂从无到有、大量涌现,发展势头迅猛,并且呈现泛滥成灾的趋势。法政学堂的异常兴旺与当时普通学生热衷仕途、急于寻求入仕阶梯的心理相适应。法政学堂的畸型繁荣对社会产生的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致使专门教育机构布局严重失衡;致使地方自治事业弊端丛生;致使仕途拥滞、奔竞求官蔚然成风,社会风气因之败坏  相似文献   

16.
天山南北数目众多的各级各类学堂的创立,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对文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新疆近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颇具规模的实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起步和发展,为新疆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新疆省官立法政学堂、新疆省官立陆军小学堂、新疆省官立中俄学堂等的创立,在培养了大批军工、商业、翻译人才的同时,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给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为新疆后来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电报作为西方的先进技术传入了中国。同治光绪朝,西方人在福建沿海私设陆路电线,遭致民间力量的反对,清政府为平息争端把陆路电线收归官办,并在福州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虽然福州电报学堂开设一年旋即停办,却为中国的电报事业培养出第一批先进人才。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挖掘和分析,重新论述电报学堂开办的始末,在考证福州电报学堂开办地点的同时,也探析了福州电报学堂毕业生在近代电报事业上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洋务学堂作为培养中国近代人才的摇篮 ,在创办之初 ,重金聘用外国人才担任教习 ,这是落后国家向近代化迈进过程中一种明智而必然的选择。洋务学堂聘用外才 ,对推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培养新式的洋务人才 ,启发民智 ,推进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加强与国际的交流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聘用外才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之下 ,因而往往仰赖洋人推荐 ,受人愚弄 ,难以选到最杰出的人才 ,并且付出了巨额费用的代价 ,从而制约了我国近代化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19.
张艳 《兰州学刊》2010,(7):196-199
洋务运动时期,清廷为应对新式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被迫调整教育政策,设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从而迈出了中国传统教育走向近代的第一步。文章拟从政策角度探讨该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状况,包括教习选择、学生招收、学生管理、学生的就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王小静 《兰州学刊》2008,(8):129-130,134
科举废除之前,新式学堂会奖励毕业生一定的科举出身和官职,按成绩优劣奖励会有所不同。这种制度最早试行于同文馆,延续至清亡。这一制度是科举制度和新式学堂结合的产物,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学习,招徕学生,发展西学教育,培养西学人材,以适应富国强兵的时代需要。尽管这一制度到晚期已暴露出一定的缺陷,但总体上还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进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