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作品.十七世纪初,英国政治发生逆转,反动封建势力抬头,新兴资产阶级由均势退居劣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严酷的社会现实,使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遭受挫折,他一改早年的乐观主义情绪,代之以严峻、悲愤的态度,重新观察和认识社会,创作了一系列充满批判精神(包括《雅典的泰门》在内)的悲剧作品.如果说这些作品深广而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丑恶,那么《雅典的泰门》则进一步指出了这种丑恶的根源便是对黄金的追逐.这一主题的深入发掘,使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思  相似文献   

2.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批评家柯勒律治称它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优秀的一部”;他甚至认为这部剧作所显示出的巨大魅力简直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媲美。英国二十世纪莎评家L.G.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有名的诗人及戏剧家,其作品传遍全球,妇孺皆知。他的故居和葬生之地也成为全球旅游者朝圣的所在。但近来,一个有关莎士比亚墓地的诅咒却让不少光临过该地的人担惊受怕,惶惶不安。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世界艺术的一个高峰。《资本论》一书多次提到莎士比亚。马克思不仅引用过莎士比亚剧作的材料,而且对他的作品做过深刻的研究。 敬爱的周总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号召文艺工作者介绍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其中特别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已选作中学语文教材,让中学生接触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亲历了英国王权由极盛转向极衰的过程,当亨利八世登上权力顶峰的时候,已经为后来王室与国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莎士比亚的创作始终没有脱离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堪称一幅历史与社会的画卷。  相似文献   

6.
论劳伦斯对现代英国社会的道德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是20世纪初英国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以呼唤自然人性为主题.在作品中,他通过对人性受压抑、被异化现象的描写,批判和揭露了英国现代社会的弊端,并从工业文明、教育体制、传统宗教等方面,对英国社会世俗的道德传统提出了质疑.他竭力呼唤的是一种真实的、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理想道德.  相似文献   

7.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剧中人物夏洛克是一位利用金钱从事罪恶活动的有着铁石心肠的高利贷商人,安东尼奥等人是夏洛克疯狂报复的无辜的白人商人。然而通过分析作品发表的时代背景,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对几百年来遭人唾骂,人人喊打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大胆地寄予同情,对以鲍西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伪善,假慈悲以及金钱至上的道德观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8.
如著名莎评家布雷德利所言,基督教预定论和自由意志之间的戏剧张力,是莎士比亚悲剧惯常涉及的主题。由于悲剧往往高度凝炼了作者对人生终极追求的严肃思考,论文从自由意志的恩赐、行使和判断三个维度重新审视莎士比亚悲剧的人物命运和主题,发现尽管莎士比亚是在英国国教背景下生活和创作的,他的悲剧里却在很大程度上投射出一种"反加尔文主义"倾向,具体表述为: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之间能够彼此调和;对于人而言,通向永生和获得救赎的道路同样既不简单也不明确;人不是因"正当"的善功得救,而是因神恩赐予的"正当"行使的信仰得救。诚然,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时常也流露出一种对追求永生和无限的可能性的犹疑,人与自由意志之间依然存在一个未解的"哑谜",由此又会引发更多的对其宗教信仰的虔诚度的思考和争论。  相似文献   

9.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A·赫胥黎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重在法西斯行政模式和对法西斯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他的反法西斯主义思想构成了他政治意识的一部份,形成他文学作品和文论的重要主题。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赫胥黎的反法西斯主义思想,揭示代表作《美丽新世界》社会批判意义的一个全新层面。  相似文献   

10.
本·琼生(Ben Jonson)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和莎士比亚是同一时代的人。《狐狸》(Volpone)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讽刺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唯金主义为主题,批判和揭露了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畸形。剧本虽然主要反映的是英国詹姆士(Jacobean)时代伦敦刚刚崛起的商人阶层,但故事背景却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本文力图分析琼生把一部反映英国社会问题戏剧的背景选择为威尼斯的原因,和威尼斯的故事背景对《狐狸》的剧情展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批评家柯勒律治称它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优秀的一部”;他甚至认为这部剧作所显示出的巨大魅力简直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媲美。英国二十世纪莎评家 L.G.奈茨也认为该剧是莎士比亚“最复杂”、“最伟大”的剧作。《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之所以能够强烈地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创造了安东尼这个伟大人物的复杂而丰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而广泛传播,其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在近代中国,莎士比亚是介绍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尽管其作品随着中国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文学领域跌宕起伏,但人们对他及其作品的认识仍是步步深入并且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不管小说作者身份如何,都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带入创作,形成了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一道特别的风景,其中卡莱尔、迪斯雷利、狄更斯和盖斯凯尔夫人等人的作品,标志了19世纪早期的英国浪漫主义向19世纪中晚期的批判现实主义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至少有5部作品涉及了非洲人形象书写,但以《奥瑟罗》中的奥瑟罗形象最为成功。莎翁在这部作品中,刻意将既值得颂扬又应该批判的奥瑟罗形象纳入剧本并对其进行艺术处理,莎翁种族观的两重性在这个"他者"形象上显露无遗。莎翁通过歌颂奥瑟罗英雄形象,试图扭转17世纪英国人对非洲人的偏见和种族歧视,在彰显其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还刻画了奥瑟罗在寻求白人主流文化认同之旅中的兴奋与彷徨,作者潜意识里欧洲白人的种族优越感流露在剧本字里行间之中。  相似文献   

15.
<孽子>是台湾第一部正面描写同性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放逐"为主题,对处于边缘文化的同性恋进行了关注,展现了一群由孩子、老人等弱势群体所组成的同性恋边缘人被社会和时代放逐的悲剧人生.这种关注是白先勇创作视点的一次转移,虽同样是放逐主题,但他所关注的放逐对象已由普通大众转向了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与边缘人.通过对弱势群体这一边缘人的关注.作品的批判指向由人向社会转移,由此展开了对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尖锐批判,既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萧伯纳在其很多作品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宣传社会主义,鼓吹超人思想.在<孤僻的社会主义者>等作品中,他表达了对于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及其议会选举制度、劳工大众愚昧的批判,阐述了其超人思想及其在两性关系上的意念.  相似文献   

17.
E.M.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多发表于20世纪初到"一战"爆发之前,这个时期也正是英国城市化如火如荼的阶段.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英国中产阶级内部的关系.他的小说<霍华德庄园>用自成一格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洞察力地再现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情况.通过解读<霍华德庄园>,本文旨在重新审视英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兴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最后十年中英国的伟大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使上个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完成的地步。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他的小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因此人们称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最后一位作家”。由于他的小说对现实主义艺术传统有所突破和超越,因此他又被称为“现代派的先驱”。哈代于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父亲是石匠,喜爱传统…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贬抑。他的观点激起了英国批评家的民族情绪,德莱顿、戈尔登等人对莱默的反驳不仅巩固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也为英国戏剧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成为浪漫主义诗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作为"哥特诗人"的形成是英国哥特小说家与文学批评家不断提高莎士比亚的声名而合力建构的结果。一方面,在借鉴莎士比亚的优秀遗产时,小说家自觉地有选择地将莎士比亚创作中相关的因素融入自己的小说中并加以强化,使莎士比亚因素化作早期哥特小说的重要文学特征,客观上又让莎士比亚的戏剧带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哥特式色彩,成为哥特小说创作之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家对莎士比亚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给莎士比亚打上"哥特诗人"的鲜明印迹,使其成为反古典主义的典范。莎士比亚"哥特诗人"的形象构建是在18世纪英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的,是英国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产物,是英国中产阶级发动的反对世界主义运动的结果,也是英国贵族价值观衰落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兴起的表现。"哥特诗人"中的"哥特"不但具有"野蛮""中世纪""超自然"的含义,而且富有形式、内容、民族性等深厚内涵,是政治、文化上的自由与文学创作上的自然的表征。在民族主义国家兴起的背景之下,莎士比亚对于中世纪的重塑让他成为英国民族文化的象征。莎士比亚还扮演着改变文学批评原则的重要角色,动态地反映了18世纪中期英国文学批评转型的特点,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