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本无论土地或自然资源都贫乏,惟独人口是巨量的。同样真实的是,日本在经济发展中已变不利为有利,克服了巨大的障碍。但日本经验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会有关系,我们仍然知道得不确切,因为有一些极其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进去。 日本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经济上向生产力增长和提高的转变,社会在教育进步和科学发展上的转变,所有这些经验并没有受地域、种族、文化和信仰的限制。日本经验的验证正是对比较理论人口学的一项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新中国人口经济效益的考察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种再生产运动的两个侧面。50年代时,教条主义者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忽视对人口增长运动的考察,而且还遵循苏联政治经经学教科书的观点,把人口不断增长看作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从而否定了中国存在的人口问题。马寅初先生以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的远见卓识,在综合考察两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国情有针对性地把人口变动因素作为自变量,其他经济发展因素作为因变量,在新中国首次对人口经济效益进行了考察。人口经济效益是指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经济效益,人口经济效益的大小及其正负方向的变化,是衡量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的根本标准。虽然马寅初先生在著述中没有直接运用“人口经济效益”一词,但是他对新中国人口经济状况的研究及其人口经济思想的形成却是深深植根于这一科学考察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从30多年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可看到一个事实,较发达地区人口在不断流入、人口素质在提高、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且负担小。以人口素质、人口流动聚集、年龄结构等为表征量的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准确判定这三个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具体作用和对要素效率的影响,本文从多维度将三个因素综合为一个指标——人口活跃度指数,并将此指标引入生产函数,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人口活跃因素无论内生作用于资本,还是内生作用于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较大影响。表明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总体上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生产要素的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因而在未来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年轻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区域人口有效流动,提高人口素质尤其劳动力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正>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人口在百万以上。解放以来,长春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如何协调两种生产的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仅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微观上已经成为地区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长春市人口的发展概况、人口现状带来的问题、人口变化趋势对经济影的响,以及控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途径等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长春人口发展的今昔长春出现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  相似文献   

5.
1983年9—10月间,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考察团先后到西德、意大利、南斯拉夫和泰国对城市化和人口迁移进行了四十二天的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了解了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使我们对城市化和人口迁移问题有了某些新的认识。现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 1.四国城市化和人口迁移情况。上述四个国家中以西德的城市化水平最高。据西德朋友介绍,西德的城市化是从1800年开始的。到1870年,城市人口已占三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西德几乎全国都城市化了,全国没有纯农村型的居民点,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5%,而且都是有技术的,使用机器耕作的现代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同工厂工人和其他非农业职业的人没有多大差别。但西德仍然有农村地区这个概念,这是指那些在该地区没有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超过100人、农田森林较多  相似文献   

6.
当前经济上发达的国家都已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在人口增长上已趋稳定,有的国家甚至下降。从人口年龄构成看,则转变为老年型。这一转变一方面由于人口稳定对社会经济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而又因人口高龄化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日本是发达国家之一,但在第二次大战战后初期,人口基本上仍属于传统类型,然后却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实现了人口转变,转向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现在,我国的人口再生产也正处于向现代型转变之中,而其速度与日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比较研究中日两国在人口年龄构成转变上的异同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相当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日本人口也经历了两次“婴儿热”,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人口数量的激增和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剧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本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缓解环境问题带来的压力。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战后三十七年来,日本人口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并且经历了人口激增、增长率锐降、稳定低增长和出生率再度下降四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尽管后来出生率一再下降,但其人口的总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同期欧美主要国家,而且人口素质提高的速度和人口构成的变化,也比战前快得多。这样,一方面在日本形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人口压力”。 战后日本人口的发展,同当时的经济恢复和工业现代化,曾发生尖锐的矛盾。但是,日本很快就摆脱了当时形成的“人口压力”。后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使人口同工业现代化的矛盾得到了缓和。六十年代以后,不仅没有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反而得天独厚地利用了这个空前雄厚的廉价人力资源发展了当时日益现代化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问题上的重大突破、是真正科学的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要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先进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人口文化是整个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  相似文献   

10.
文章概述了日本人口学科体系的发展历程,指出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日本人口学界涌现出经济人口学派、历史人口学派、社会人口学派、地域人口学派、生物人口学派、政治人口学派和数理人口学派等。文章认为,人口科学在国际上表现出国际化、数理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日本不仅形成了多种人口学派,而且还重视对国外人口问题的研究,至少有50%以上的日本学者研究的是国际人口问题。而中国的大部分学者则主要侧重于国内的人口问题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国际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理念。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和日本都是总人口在1亿人以上的人口大国,同属东方文化,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分析这两个毗邻的人口大国育龄妇女婚姻状况在各自的社会经济、相似的文化条件下的异同,观察其历史演变过程、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日本每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提供了其15——4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状<一>况资料(见表1),我国前两次人口普查没有调查人口婚姻状况,只能利用间接得到的几个代表年份已婚妇女(包括有配偶、离婚、丧偶的妇女)的比例资料(见表2)。对比中日两国育龄妇女婚姻状况,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2.
妇女生育率是描述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于人口的变动和发展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妇女生育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这里我们就我国经济发展对妇女生育率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并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给其以定量的描述,对所得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经济发展程度与妇女生育率有密切的关系,从许多国家和我国情况的横向、纵向比较可以佐证。下面是几个国家的妇女生育率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今天是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起的世界“五十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五十亿,表明人口的膨胀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自地球上有了人类以来的几百万年,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人口才达到10亿;而且经过150多年便达到50亿,其中有20亿是近27年增加的。这个人口发展速度很值得我们严肃地思考,认真地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人口增长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计划生育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环境中逐步走出来的,没有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是无法实现的,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式的计划生育道路。 (一)实现我国的人口转变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根本条件。 人口问题说到底是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对如何走出一条中国式的计划生育道路,使我们的认识更明确了,行动更坚定了。  相似文献   

15.
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发展物质生产和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人口状况及其发展变化是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人口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而且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移动和增长速度对经济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不仅需要考虑人口因素的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讨了人口的乡城转移经济与转移不经济,以此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迁移问题。笔者认为,人口的乡城转移从长期和总体上是经济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因为速度、规模等问题使得人口乡城转移发生不经济问题,所以,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可以矫正这些不经济现象。人口乡城转移不经济的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诱因,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使人口的乡城转移合理、有序、渐进和经济。  相似文献   

17.
马金龙  李莉 《西北人口》2006,(2):19-20,25
中外人口迁移和流动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人口迁移和流动引起的社会变动做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和分析,但关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人口流动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多,以宁夏固原市为例,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加以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性,区域间人口流动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优于区域内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各民族人口死亡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前,我们对各民族的人口死亡力状况知之甚少,虽然许多民族学者、人口学者、健康问题专家对此问题有过一些调查研究,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董情教授对吉林的朝鲜族人口死亡的调查等,在民族人口死亡研究上是一些好的范例。但是,他们的研究属于局部地区个别民族的死亡力研究。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以华西医科大学钱建明教授为首的研究人员,曾对全国375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的人口死亡资料作了分析,使我们对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状况有了基本轮廓,但该项研究中提到的各民族人口指标,确切地说,还不能完全反映该民族的状况。这是因为该项研究中的民族人口,只是聚居区的人口,没有包括散居在各地的该民族人口;另外,在聚居区中还包括了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在内。总之,由于资料的原因,我们还缺乏对民族人口死亡的全面了解。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把人口死亡的民族成份列入了它的调查内容,为我们把握各民族人口的死亡力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能够给社会经济发展以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口和涉及人口现象研究的不仅有人口学,而且有社会学、经济学和其它许多社会科学。在人口学研究方面,又包括一系列分支人口学,诸如人口统计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等等。这样,一种人口现象就有可能被多门学科所研究;为了在研究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及补缺被各门学科忽视了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探索人口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战后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十分迅速,并且很快相对稳定下来。这对当时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什么日本人口出生率能够迅速下降,并且长期保持着稳定下降的趋势?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及其总趋势战前日本是个人口出生率很高的国家。它当时每年人口的出生率一般都保持在30‰左右的高水平上。战后初期,由于日本当时曾出过一现个“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连续几年都超过33‰,比战前的平均人口出生率还高。例如1947年,日本人口出生率为34‰,已接近战前出生率最高点(1920年为36.3‰)的水平,甚至超过某些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