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知识产权危机迫使人们对知识产权正当性问题进行反思,传统的知识产权正当性理论受到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局限存在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识产权正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知识产权具有物质的正当性和阶级的正当性,并且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共有产权保护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海事强制令作为程序法设定的规则,其正当性判断直接指向正当程序问题,包括程序法本身的正当性和程序运行过程的正当性两方面.以正当性为视角考察我国海事强制令制度发现,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程序上都存在一些不符合法律正当性要求的内容,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正当性梳理和论证,寻找其中偏离正当性的因素且加以修正,对一些看似失当实则不然的内容给出符合正当性要求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宪法的正当性承载着宪法元问题的逻辑追问.宪法的先决问题即宪法正当性的来源问题,它源自于人们对政治统治和政治权威的信仰基础和正当性追问.追问宪法正当性的价值在于: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国家理性的正当性根源和现代宪政的本质,还有助于实现宪政的中国语境转换和正当性资源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中国行政型审计体制并不必然影响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中国宪法规定了审计机关的设立、任务和功能,使其获得了宪法直接组织功能的民主正当性,保障了审计机关功能上的独立。但是,中国审计机关的人事民主正当性传递路径还存在漏洞,普通审计人员的身份保障和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应纳入其中。通过宪法解释、法律解释或对相关法律的个别条款加以补充即可填补该漏洞,无须通过修宪或修改法律对审计体制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5.
行政审判权是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形态。从国家权力配置的视角考察行政审判权,应关注其正当性基础、功能模式、组织形态和行使界限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其正当性基础,既要关注其合法性,又要强化其可控制性和中立性;其功能模式,既要实现客观法秩序维护,又要彰显主观权利保护;其运行组织,既要注重其独立性,又要突出其专业性;其行使界限,既要适时拓展其疆域,又要合理界定其审查强度。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私有化改革在快速完成体制转轨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至今仍遭到来自社会公众的正当性追问和质疑。多家民意测验机构的私有化调查数据和审计署的私有化报告引发了一场关于私有化正当性问题的大讨论。公众对私有化的态度主要受心理预期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最终取决于能否实现经济增长和由此带来的居民切身利益的改善。这场讨论启示我们,在民主意识不断觉醒的现代社会里,任何政府行为都无法逃脱正当性的检验,随着正当性公意性基础的日益凸显,来自社会公众的正当性评价越来越不可无视。  相似文献   

7.
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是西方国家公共服务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外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总体上看,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正当性,即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何以必要;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即二者存在怎样的博弈关系;如何对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进行管理,即存在哪些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当性具有多维视角,以人的尊严为标准的正当性才是绝对的正当性。我国农民宪法权利在制度和实践层面都没受到平等保护,其根源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国家行为的指引和评价采取的是相对正当性观念。新的历史时期,平等保护农民宪法权利应在人的尊严视域下,以诠释学的方式解读宪法文本,通过宪法实施消除具体制度设计中的不平等因素,保证制度正当性;在实践中则以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实施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范式和加强国家对农民权利的保障等方式实现实践正当性。  相似文献   

9.
在司法实践中,判决的正当性来源于判决理由的正当性,判决理由的正当性则与法律推理密切相关。实践证明运用法律推理进行说理,将法官判决的整个过程充分呈现,可以获得判决理由的正当性证明。借助于法律推理方法实现判决理由的正当性证明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判决理由的正当性证明就是法律推理形式上与实质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证明,是法律推理前提和结论形成过程的推导证明。通过法律推理对判决理由进行正当性证明,可以增强判决文书的说服力,有助于判决目的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0.
宋宏 《东方论坛》2014,(3):19-24
政治正当性意指对政治秩序的道德评价,关系到政治统治的稳定性。古代中国的政治正当性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特点:大体上,首先经过殷周之变,西周的政治正当性奠定在了天命论的基础上,统治者有德才能受命于天;其次经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剧变,儒家的心性论将政治正当性的基础进一步落实于个人内心的德性修养上,并以此与天内在相通。先秦时代的政治正当性大体奠定在天、君、民三者的相互关系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日益恶化,作为中美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在美孔子学院也面临组织合法性危机。基于实用合法性、道德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三个层面的组织合法性理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关键词频分析的方法,对2019—2020年间与孔子学院相关的主流媒体文本和社交媒体言论进行话语分析发现,在美孔子学院组织合法性危机的发生与东道国政府、媒体等利益群体息息相关。化解该危机,重建在美孔子学院组织合法性,可从再造孔院实用合法性的文化内核、重塑孔院道德合法性的在地传播、整合孔院认知合法性的生态理性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在理论层面阐释合法性与制度多样性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一个村庄的村委会选举为个案,考察了村委会选举在合法性压力下的不同层次的制度选择,分析了多样性制度如何与组织结构相结合形成整体性的制度安排,提出了合法性压力下的制度多样性协作机制及HLM模型,阐明了制度多样性有利于分散合法性压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合法性(legitimacy)问题在政治科学和组织科学两大领域都得到了重要关注。虽然两类合法性可以共同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思辨起源,但从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对于政治合法性进行系统论述之后,两者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发展轨迹与学理架构。目前我国学术领域的实际情况是,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引入和应用较为广泛,但组织合法性理论及应用在国内文献中很少出现。为此有必要通过比较两大合法性理论之间的异同,来进一步推动国内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理解和应用组织合法性理论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4.
在环境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企业实现低碳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中企业低碳意识以及行为的实践情况值得关注。基于"态度-情境-行为"理论和合法性理论,通过调查2011-2016年中国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216家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低碳意识对低碳行为的影响机理,以及外部情境变量(组织合法性)在意识-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低碳意识对低碳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样本中显著,而且低碳意识对柔性低碳行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组织合法性在意识-柔性低碳行为关系中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鉴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讨论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特性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论文认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常常是两种具有矛盾性的制度逻辑并存,即市场管理逻辑和社会服务逻辑同时发挥作用,它们同时构成了非营利组织运行的合法性约束,并进而导致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运行和服务提供上的偏离.论文最后指出应该进一步理顺福利体制改革的方向,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共合法性与政权建立和巩固紧密相关,其获取权力和执掌政权都要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并且愿意服从它的领导和管理,它的合法性来源于它的纲领、目标、成员构成及社会的融入程度。中共合法性是在各种力量比较中选择的结果,能容纳不断成长的社会力量,坚持合作、包容、进步的理念,通过民主方式整合各种有利力量。中共合法性的建构,依赖其组织力量的存在和制度规范的完善,由内生条件和外生条件相结合,主动把历史必然性变为政治可行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任务型组织的合法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人类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对以官僚制组织为代表的常规组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任务型组织便是对这一挑战的回应。组织合法性指关于一个组织的结构被认可的程度,对于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组织合法性可以从组织文化、组织制度与组织绩效三个维度来衡量,任务型组织在后工业社会具有合法性基础,但其合法性存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对其理论与实践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组织合法性的概念与类型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合法性的整合框架,其中共同利益、同构、成员参与和战略联盟是影响组织合法性获得的主要因素,资源获取、风险规避与组织绩效是其对组织行为的主要影响。以中国红十字会危机处理为例,讨论了组织合法性获得与维护的策略,包括叙述、辩护、印象管理与愿景展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课程管理效能的6个模式,即目标模式、资源模式、过程模式、认受性模式、无效能模式和组织学习模式,各模式因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不同,其适用情境和评价指标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组织社会学为分析视角,探讨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经济法宏观调控的组织原理和实施策略。经济法宏观调控遵循“计划-经济政策-调节手段”的调控范式,体现了一种典型的组织运行过程。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经济法宏观调控实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复产复工政策与行政体制环境和市场技术环境进行互动,从而获得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认可。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构成了经济法宏观调控的组织基础。针对疫情防控的特点,经济法宏观调控应实行行政组织主导的整体型调控,对企业组织面临的生产经营困境做出积极回应,并在调控中遵循组织运行的比例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