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海峡两岸法律认同,不仅是解决两岸法律冲突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两岸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桥梁.两岸法律认同过程中存在着现实障碍,因此必须以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寻找法律认同的支点;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形成两岸法律认同的意识;注重法律认同的“内生性”,以此作为实现两岸法律认同的重要举措,并通过具体的措施逐步实现两岸的法律认同.  相似文献   

2.
康菲  刘向红 《理论界》2012,(11):59-62
目前台湾同胞对国家认同感出现危机。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步发展,提升台湾同胞国家认同感的要求也日益迫切。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感的基础,因此,大力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是提升台湾同胞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提升途径包括建立两岸文化交流长效机制、举办海峡两岸学术研讨活动、搭建两岸文化交流新载体,例如建立两岸文化产业园、搭建网络平台、开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文化节等等。  相似文献   

3.
两岸教育交流与互动是沟通大陆和台湾同胞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是推动、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来,随着祖国大陆对台湾学生在大陆就学、就业政策的开放,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人数迅速增加,这对两岸人民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两岸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强台湾青少年的祖国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都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如何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加大同台湾教育界交流合作的力度,做好台湾人民工作,让两岸的青年人携起手来,共同促进中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这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薛其林  蔡雄 《云梦学刊》2008,29(3):51-53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而民族、国家认同则不仅维系着国家的和平与统一,同时也促进着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海峡两岸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文化,在目前情势下增进文化认同,拓展文化交流,强化归宿意识,是实现两岸和谈与统一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两岸青年开展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两岸文化的同根性和骨肉同胞的血缘亲情,是发展海峡两岸青年文化认同的基础。两岸青年的中华文化认同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对推动和平发展具有特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峡两岸以共同市场为纽带实现的经济合作机制化,对祖国大陆和台湾具有重大的经济现实意义,从长远看,“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必将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同时,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也是一个渐进过程,福建具有对台的独特优势,具备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区位条件和整合两岸经济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使福建作为“两岸共同市场”试点的设想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海峡两岸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和互助,对共同依法严厉打击跨海峡两岸的犯罪活动,保护海峡两岸居民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涉外犯罪逐渐增多、分裂国家的犯罪时有出现、刑事犯罪的侵害范围日益扩大等新情况的出现,《南京协议》等对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的规定表现出滞后的情形,"共同打击犯罪"之性质界定及其规定存在不足。对此,应以合适方式明确规定两岸共同打击犯罪的形式,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中排除"互惠原则"的适用,调整和改进"协助侦查"措施,以便为两岸刑事司法互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共同市场"机制是两岸农业合作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洁华 《东南学术》2005,(5):101-105
本文从农业合作的角度探讨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并提出“共同市场”机制是两岸农业合作的最佳模式。但是目前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可以在与台湾具有天然联系和良好合作基础的福建省,先建立“闽台共同市场”作为试点,从“闽台共同市场”过渡到“两岸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9.
新疆是祖国的西部边陲,古称西域,有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为捍卫祖国统一、抵御外敌侵略、建设美好家园而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爱国史。因此,在新疆开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6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铭记两岸同胞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和为民族解放建立的不朽功勋,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励两岸同胞团结携手,排除‘台独’分裂势力的破坏干扰,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与大陆社会各界都以自己的方式回顾和纪念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日子。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国家,三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文化,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对增强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的中国政治格局中,中华民族认同是最能达成一致、最具有广泛性的要素,它对于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上形成强大向心力、抑制分裂中华民族的思想、促使中国早日实现统一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这次伟大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海外华侨的热心援助。海外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力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他们以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救亡团体、捐款捐物、寄回侨汇、回国投资、购买公债、抵制日货、回国参军参战、维护国共合作、争取国际援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支援了祖国的抗战,为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今天,这种相互依赖的经济需求已成为双方政治考量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两岸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在基于双边共同利益的考量下,超越各自单边利益的追求,逐渐“建构”对一个“完整中国”概念的认同。而以“完整中国”为中心的“一国两制”不但有助于解决两岸政治上的主权之争,亦能实现以“一国两制”解决两岸问题的最后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须强化各族人民“四个认同”;强化各族人民“四个认同”,应首先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于民族来说,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命运所系的是祖国.国家至高无上,国家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的体现和幸福的源泉.在我们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只有树立牢固的国家、国民意识,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才能形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共同推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两岸加入WTO后,“三通”面临关键的转折点。对影响两岸“三通”的主要因素作客观分析,不难看出:巨大的经济利益是两岸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间接“三通”走向“小三通”的主要推动力,特殊的政治关系对于两岸经贸的制约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经济关系对政治关系具有一定的反制作用。客观的民意认同在两岸“三通”问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支持“三通”已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  相似文献   

16.
论两岸统一的共同社会心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两岸的社会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与此同时,具体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相似,它们为建构共同社会心理提供了基础。这种“共同社会心理”的具体内涵不仅应包含双方社会心理的共同点,还应包括有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策略。其建构方式不仅包括文化沟通,同时还必须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塑造“共同利益”和建构“制度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两岸分歧,抓住有利国际时机实现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准备的作用及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学界对于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避而不谈,本文则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准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强了中国军队抵御日军的进攻能力,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增强了中国抗战的经济实力,奠定了中国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对于克服某些人头脑中失败主义情绪,增强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还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准备中的种种局限性,致使其准备既不充分,也不完善,给以后的抗战带来了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国家、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取决于内在的整合力量。中国的传统是以文为本 ,比较重视文化整合 ,并很成功。我们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 ,避免西方的那种将民族宗教问题高度政治化处理而带来的弊病。联系新疆稳定与发展的实际 ,我们文化整合的战略应是针对民族分裂主义的“三个我们的” (我们的宗教是伊斯兰、我们的民族是突厥、我们的祖国是东突厥斯坦 ) ,明确“三个高度认同”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的高度认同 )。这里的参照系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9.
加强海峡两岸档案文化交流,对进一步增进两岸档案界的相互了解,化解彼此的隔阂,促进共识,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两岸档案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两岸档案文化发展交流的现状、异同点,并就扩大两岸档案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档案事业共同发展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5,25(3):71-74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