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崩逝。11月14日至16日,远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康有为听到光绪濒临死亡的消息,立即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世界各地保皇会员和国内各省督抚等处发电报请讨伐袁世凯而救护光绪帝。当康有为梁启超得悉光绪死亡确讯后,立即致电、致函保皇会员、督抚官员、普通国民等,宣称袁世凯毒杀光绪帝,号召讨伐袁世凯;他们重点联络善耆和岑春煊作为讨袁同盟力量。11月底,康梁得悉载沣的摄政王位并非袁世凯拥立,转而采取联络载沣杀袁的行动方针。1909年1月2日袁世凯被罢免后,康梁放弃杀袁的方针,但仍希望载沣给袁世凯定罪,以防其东山再起。尽管康梁使出浑身解数,但受种种因素制约,杀袁和给袁定罪的目标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2.
光绪五年至光绪六年,清廷内部政争激烈,发生于此时期的中日琉球交涉笼罩在其阴影之下。恭亲王奕?、沈桂芬主导的总理衙门与李鸿章共同掌控对日外交的话语权,形成清政府的对日外交底线,然而这一"同盟"在边防危机引发的政治博弈中瓦解:清流围绕"崇厚使俄案"展开搏击,造成原有中央决策系统的撕裂,为更好处理对俄关系,两宫太后引惇亲王、醇亲王、潘祖荫与翁同龢进入决策班底,并启用南书房作为临时办公地,还命四人参与对琉球分割条约的会商,导致恭亲王、沈桂芬一系的决策权受到挑战;与此同时,李鸿章与沈桂芬渐行渐远,由支持草签琉球分割条约转向上奏反对,并获得淮系疆臣的支持。最终,琉球分割条约被废止。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作为驻朝商务委员,在1887-1891年期间,秉承清政府的旨意,全力处理“朴定阳事件”及由此引起的中朝两国的外交纠纷.但随着对朝交涉的失利与对时局认识的深入,从1890年,袁世凯一改此前的强硬做法,用和缓的办法,对说的策略,艰难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而为中朝两国在“朴定阳事件”上的体面收场铺垫了基础.史实说明,史学界对袁世凯驻朝期间的评价并不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4.
1870年的中日交涉--以总署大臣历届办法的运用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他国与清政府开始国交之时,外国使臣需有钦差头衔,条约的商议地点应在天津及需有已订约国的介绍,此为"历届办法".在以"历届办法"处理日本使臣访中并要求缔结通商条约这一外交事务过程中,清朝最高外交机构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所表述的"人云亦云"的对日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对日认识的水准.以"新形式"向历届办法进行挑战的日本使臣,在李鸿章等中国官员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外交成果,同时也对以后的交涉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1873年6月29日,同治帝首次接见各驻京外国公使.有幸参加这次站立觐见活动的日本全权公使副岛种臣不仅单独一班,而且先一班觐见了同治帝.日本获此殊荣表明中国对日本政治立场的改变.19世纪70年代,东亚区域内国家已开始运用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法重整东亚地域内秩序抑或对自己所属领地以及附属邦土进行主权确认.中国愿意与日本建立西方近代的国家间平等关系即为藉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法制约日本对自己在东亚区域内之属邦进行侵蚀的一个举措. 相似文献
6.
胡连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108-115
秘鲁货船马里亚老士号因拐运华工在日本横滨被扣并引起一场国际诉讼,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亲自指挥,神奈川县长官大江卓自任审判长,终于将被拐华工全部解救出来,并通知清政府派人赴日将其接回中国;而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政府大员也相当重视此事,公文往来,讨论处理办法,积极回应,并派遣上海地方官员陈福勋赴日将被拐华工带回中国.陈福勋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赴日办理交涉的外交使节,而该事件使刚刚起步的近代中日关系第一次产生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8.
19世纪七十年代初,电报连接起了五大洲,中国也被连接其中。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清政府因为不重视电报通讯,外交上处处被动。相反,日本充分运用电报通讯,配合军事行动,处于有利地位。该事件当中,美国的外交官也频频使用电报联络,试图执行其"中立政策"。电报的使用使得一些外交观念、行为发生了变化,促使晚清政府决心发展电报业。 相似文献
9.
陈勇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6):72-75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把“征服邻国”作为长期战略。19世纪70年代中日之间周边问题主要针对琉球,另外则通过征韩论觊觎朝鲜。当时清政府官员在琉球交涉问题上有三种意见,它反映出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处境。日本吞并琉球、入侵台湾所带来的后患是朝鲜、台湾相继被日本占有,接着就是逐步去实现其大陆政策。需要我们反思的还有中国半殖民地化和日本殖民主义化。 相似文献
10.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上国缅友好关系是主流,近代以前中缅边界问题并不突出.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以后,由于英国的侵略,边界问题突出了出米,出现了中缅边界北段、中段、南段的问题,并诱发了片马事件、班洪事件.片马、班洪事件表明了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1960年,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了友好条约和边界条约,圆满地解决了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20世纪初,中日两国曾就间岛地区主权问题进行了长期交涉,即间岛交涉。从国际舆情的角度对日本在间岛交涉中的外交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这一交涉过程中,国际舆论的因素对日本外交政策影响颇重,日本也主动去引导国际舆论,这实际上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对近代日本外交造成的直接影响。对日本在间岛交涉中的外交策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对华侵略蚕食的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2.
《塘沽协定》签订后一段时间,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一度采取了以"和日"为主调的对日外交方针,在塘沽协定善后交涉中,对日曲意顺从退让,先后与日本人达成了关内外通车通邮的有关协议。但由于日本的贪得无厌,步步紧逼,这一政策乃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3.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始,日方即袭击我运兵船高升号.事后,有关方面曾调查此事,并为史学界所关注.本文对于当事人的一些说法进行考辨,提出对于此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正值南京事件70周年,世界各国纷纷策划以南京事件为题的纪录片或电影.然而,已作为历史事实被认定的南京事件并没有成为日本国民的共同认识,也没有成为"国民记忆",南京事件否定派的言论在日本甚嚣尘上.这一问题表明:由于企图歪曲、抹杀、忘却日本战争犯罪史的历史修正主义势力占据了自民党政府(一部分为民主党)的中枢,导致日本的民主处于危机之中,日本国民对于战争的认识也处于危机之中.现在,日本和战时一样,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对这种现状抱有危机意识的日本律师、学者、教师、市民等组织起来,举办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以此为契机调动日本社会和国际社会的积极因素,打破日本对于战争和历史认识的闭塞状态,挽救民主危机. 相似文献
15.
张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
根据TPP政策的实施环境评估和当下日本国情,最终安倍政府排除国内阻力并于2015年10月正式宣布加入TPP.日本加入后将会对中日贸易产生一定影响,使得中国的商品在日本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不仅意味着中日两国未来的贸易摩擦可能会越来越强,而且两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也可能随之下降,从而进一步增加两国贸易冲突的风险与矛盾,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现实主义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9.11事件的发生改变了这种状态。9.11事件不仅给美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而且也给美国人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美国再一次把精力集中在国家安全上,这同时也给美国的理论现实主义带来了重整旗鼓的契机。现实主义在9.11事件后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理论的重新整合上,另一方面继续对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有着悠久的历史的现实主义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杨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42-43,46
越来越多的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开始进行研究。大量的研究都显示女性患有PTSD的比例远远超出男性,尽管没有理由认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更加脆弱,或者更容易导致创伤效应,可无论在临床还是非临床样本中,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容易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在此就创伤事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性别差异以往研究的总结分析,比较不同创伤事件下男女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比例的不同,以及创伤事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性别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亚国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9.11事件后美国的中亚国家战略利益主要包括主导该地区的安全事务、推进中亚国家民主化以及竞争油气资源。小布什政府的中亚国家战略强调通过单边的方式促使中亚国家建立西方民主制度,从根本上取得反恐战争的胜利;奥巴马政府则重视施展巧实力,主张构建对话机制和根据实际需要处理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美国对中亚国家战略进行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缓和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改善在中亚国家的形象,解决阿富汗战争久拖不决的问题。美国的中亚国家战略及其调整将对俄罗斯、中国以及中亚国家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6):27-37
1859年,日本政府开放横滨、函馆等口岸,大批广东人远赴日本各港口定居经商。这批粤籍侨商以“三缘”即血缘、地缘和业缘为纽带,从事以香港为枢纽的中日转口贸易。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贸易形成期(1859—1871年),粤商以横滨为中心,作为欧美商行的买办中介与日商交易,贸易的商品以丝、茶和海产为主;发展期(1872—1896年),粤商在阪神地区设立商铺,主要经营海产和火柴,构建神户(大阪)—香港—两广、东南亚的商品销售网,中日贸易快速发展;成熟期(1897年以后),大阪粤商迁至神户,成为中日贸易的主力之一,经营棉纱和杂货,中日贸易迎来繁盛期。此后,因香港金融混乱、粤商实力衰减和日德商人竞争而导致贸易衰落。 相似文献
20.
监管安全危机中的"后危机管理"是指在监管安全危机消除后,对危机事件的预防、识别、反应、处置、评估等环节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同类危机事件的处置机制和体制进行修改、修订和完善,对危机涉及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全面消弭危机所带来的内外部消极影响,增强危机干预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