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唐宋古文大家看骈散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的产生不仅与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更体现了六朝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美的自觉追求。骈文的末流虽有种种弊端,但骈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历史作用不能抹煞。唐宋古文运动以后,骈文并未消亡,而是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与散体古文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骈散并峙、各放光明的局面。唐宋古文大家无论在文学主张还是创作实践方面,对六朝骈文均未绝对排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关于《四六丛话》的骈文艺术蕲向,有"取法汉魏"与"推重欧、苏而薄徐、庾"之说。但是,将孙梅在《四六丛话》中关于汉魏、六朝、唐代、宋元各个时期骈文书写的相关论述综合起来看,孙梅认为唐代是骈文的极盛时代,他的骈文艺术蕲向或者说艺术宗尚,是唐代的骈文书写,而不是汉、魏或宋代以欧、苏为代表的骈文书写。孙梅之所以以唐代的骈文书写作为自己的骈文艺术蕲向,一是唐代的骈文将审美性与实用性合而为一,无六朝、宋代骈文之短而兼有两者之长,较好地解决了意义表达与形式之间的内在矛盾;二是唐代骈文最能体现庙堂文学的格调。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文学史上赋、骈文、诗、词、曲等都曾在某一历史时期繁荣兴盛、登峰造极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代表,它们又总是随着那个时代文化的隐退遂趋于衰微而成为一种陈旧的形式。某种文学样式的产生发展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个时代人们对一种文学样式的性能和文体风格的认识则总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词作为有宋一代  相似文献   

4.
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张福贵刘中树本文对“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相通论”提出了质疑和反驳。作者认为,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精神联系,但这并不能取消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它们不仅属于两个时代,更属于两种文化。晚明文学和五四文学在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晚明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主体认识为特征的文学批评,它是对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功利认识的扬弃和进化,是对魏晋时期文学批评本体认识的巩固和发展. (一) 晚明时期的文学批评要求文学充分展示作为完整人的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人的真实情感的抒发和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并且努力探索艺术的规律.这种主体认识使文学超越主体现实生存需要,成为显示主体本质力量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6.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6):101-101
《清代骈文理论研究》(吕双伟著)于2011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导论;第一章,晚明六朝文的兴起和四六选本的涌现;第二章,以康熙时期为主的清初四六批评;第三章,乾嘉道时期的骈文思想与理论;第四章,清代骈文理论专著《四六丛话》;  相似文献   

7.
作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重要特征,隶事与对偶、辞藻、声律、句式等共同成就了骈文的形式之美。南朝骈文隶事不仅数量多,而且方式也非常灵活。齐梁以前,隶事总数相对较少,技巧也较为粗浅。齐梁以后,隶事数量大增,技巧也由粗浅走向精湛。南朝骈文隶事既可充实文章内容,提高艺术表现力,又可装饰文章形式,增强审美性,在骈文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朝骈文隶事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动因,除尊经崇古的心态使然外,还受重形式的文学审美取向与重博学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然文化,就是一种以自然为皈依,把自然看作是人生宇宙最高价值的文化。自然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源远流长、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庄,到古希腊时期的斯多葛学派,从晚明的李贽到18世纪欧洲的卢梭以及随后而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再到20世纪中叶的海德格尔,都曾大力倡导一种返回自然、顺从自然的文化精神。文学与自然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自然”总是一再地激起作家的灵感,对自然的深情厚爱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永恒的文学现象。不要说中国古代作家对于田园山水的迷恋和痴情,也不要说西方浪漫主义对于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9.
明代文学文献(如选本、诗序等)使用了"盛明"这一明代文学术语。"盛明"既是明代文学分期术语,又是明代文学批评术语。作为明代文学批评术语,"盛明"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鸣盛"意识的产物,具有"政治盛明"的含义。同时,它亦具有"文学兴盛"的含义,标示了一段明代文学兴盛的时期。"盛明"作为明代文学分期术语,起于弘治初茶陵派兴起之后,而迄于万历中公安派兴起之前。从反映明代文学发展阶段性来看,"盛明"同"明代文学的中期"相比,用语更简明,表意更丰富。我们未尝不可将它与"初明"、"晚明"组合起来,用于研究和教学。  相似文献   

10.
张文珍 《东岳论丛》2012,33(1):136-139
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是晚明的史实,以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学体裁大兴也是人所共睹的事实.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后者对前者予以形象深刻的表现,二者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晚明政治题材文学的兴盛.政治批判成了晚明俗文学的一种主导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以小说为古文是明末清初时期一个很重要的文学现象,渊源自明中叶以来王学左派"厌常喜新,慕奇好异"的思想作风;在艺术形态上,它呈现出描叙细腻生动、破体及以怪奇为韵致的美学追求。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带来了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中国散文表现手法、文体形式、内容风格以及美学形态上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古文的艺术表现力,是古文在艺术与美学上的一个巨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三言"中市民意识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中晚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崛起.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居于绝对权威地位的"程朱"理学也出现了某些松动,"陆王"心学一派则流光溢彩,在王艮、李贽等人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文艺复兴式的人文主义思潮.与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动相适应,城市中也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市民文化.而作为说书人底本的话本,更是一种典型的市井文学,从方方面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三言"、"二拍"是晚明话本和拟话本结集和创作的代表."三言"在描写对象的下移、婚恋观和义利观的变迁、政治关怀和忧患意识等几个方面集中表现了晚明时期的市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民初骈文小说的创制不失为晚清以降中国小说语言杂糅发展过程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民初文学观念的转移与文学实践面貌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民初小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晚清以来历时性的文学语言建构情况,在共时性上全面地展现,体现为骈文、古文、以不同时期古白话为范式的白话、不同程度欧化的白话、不同程度使用方言的白话等语体加以采用。此时,文言的使用在民初小说语言之中又成为一种风气,而白话的小说语言建构相对表现得不太突出。民初小说语言在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之中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而在内部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内卷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的辉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晚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明末袁宏道的“性灵说”,他们文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创作中的真情和自然人性。中国新文学大师们的创作都直接和间接地接受了这些影响。这是一种必然,也是艺术的一种至境。  相似文献   

15.
晚明皖南戏曲家群体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万历以后的晚明时期,安徽皖南地区涌现了一批戏曲家,有创作了《大雅堂杂剧》的汪道昆,有创作数量繁富的汪廷响,有率先整理加工目连戏的郑之珍,还有余翘、吴大震以及以表演评论著称的播之恒等,共计有16人。对这些戏曲家,有关的文学史、戏曲史也作过详略木等的介绍和评价,但是,他们作为共同生活于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群体现象,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戏曲创作或评论的区域文化特色也没有得到揭示。有鉴于此,本文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戏曲文化现象试加讨论。一、晚明皖南戏曲家群体的生成条件晚期时期是戏曲创作继无杂剧之后…  相似文献   

16.
晚明以降,阳明学与程朱学并立格局,因由时势的变化,引发了政治上的纷争。思想多元,党争频仍,社团林立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表象。这些因素引发了晚明党争与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追根溯源,唯有从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视角切入,方可突破其表象,得其实质。宏观上讲,晚明党争对文学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晚明党争与文学流派,主要指性灵派(包括公安派、竞陵派);二、晚明党争与文人结社,如复社、几社等政治性社团;三、晚明党争与时事文学,如时事剧、时事小说等。  相似文献   

17.
孟伟 《船山学刊》2014,(4):57-63
《续古文辞类纂》、《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晚清著名学者王先谦编纂的三部文章选本。《续古文辞类纂》表达了王先谦以儒家义理和考据学问为核心的古文观念。湖湘学风的影响和晚清社会现实的触动是王先谦形成其古文观念原因。《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王先谦编纂的两部骈文选本,其序文、例言集中反映了王先谦的文体学思想,王先谦还对骈文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词气兼资"的骈文审美标准。文章选本的编纂反映了王先谦"骈散并重"的文章学思想。晚清时期,骈散兼工并重的文章创作现象,以及汉宋学术之争趋向缓和是王先谦"骈散并重"文章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8.
焦竑是晚明著名学者。作为他在科场上选拔出来的得意门生,徐光启是晚明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这对师生之间的学术交往,是晚明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他们既是王阳明心学的继承人,又在西学、实学等新兴学术领域有诸多交集。研究这些交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透视晚明学人整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利玛窦现象是晚明时代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社会文化现象。士庶人等重其人、读其书,众多文献记其事,乃是这一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西学东渐的实质推进,利玛窦的个人魅力,晚明社会的和谐氛围,以及学风士习的猎奇搜异是这一现象形成、持续的根本原因。利玛窦现象是中西文化交流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的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昭示出晚明社会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20.
在近年的文史哲与艺术等学科的研究中,晚明时期被越来越清晰地描述成一个历史转型期。在书法史上,徐渭和黄道周为代表的书家的作品同样具有这种转型性特征。本文借鉴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勾勒了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特征并对应晚明书法的转型性特征,认为这股书法潮流与当时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某些特征是相一致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