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期20多年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很引人深思的,对它进行剖析和反思无疑也 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在反思、清理以往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命题中实现了 观念的变化和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90年代文学批评则呈现出了一种“镜城式”情境,文化 批评也从此方兴未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下。对以往文学批评的反思和剖析最终是为了 建构主导多元、充满理性而积极创新的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
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文学批评的突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当前文学批评的困境入手,考察了西方从马修·阿诺德到诺斯洛普·弗莱的相关文化批评的发展之路,提出文化批评将拓展当前文学批评日益狭窄的研究空间,成为喧嚣的大众文化研究中文学批评的一种突围方式,而且在新世纪的文化研究中,文化批评将成为日益显著的一个文化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探讨文学批评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建设深具价值。在当前多元的思想与文化语境下,需要确立马克思人学批评的主导性地位,以寻求一元主导下的多样化形态并存的文学批评的发展。马克思人学批评就是一种以实现马克思人学理念为根本目标的批评形态。在当下文学批评中,尤为应该把马克思人学实践作为一种方法论来看待和实施。这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当然,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并且它还与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真正合理而完全的开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后"紧承"后文革时期"而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当下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和文化选择的多元化时代.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批评正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是文学批评尺度的相对性倾向.肯定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批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思想与文化语境下的相对性特征,并不意味着认可建立在多元论哲学基础上的相对主义批评论者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文学批评中表现出的凌空虚蹈和惊人的雷同现象加以观照、思考,可以看出两个突出的问题1、先验性理论演绎的重复性;2、缺乏创见的平庸性.真诚实效的文学批评应当呼唤新鲜的、个性的、扎实的批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实然与应然、理性与宗教信仰、智与仁的两极中有失衡的倾向.伦理学虽受重视,但基本上以说教、教化构成,缺少经验、事实的研究.儒家的仁根植于人性,基督教的爱则根植于上帝,二者都关注人性的超越,但对何为超越、超越的途径的理解不同.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强调与政治的关系,却和宗教、科学疏离.中国的道德建设仍有待于伦理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勃兴的文化热潮,使小说人物形象受到深刻的文化浸染."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人的文化根性的梳理与反思,释放现代观念,重铸民族人格精神,但其审美理想却陷入困乏;"先锋文化"则是以彻底的文化反叛姿态张扬非理性的"自我",以荒诞、抽象、破碎的"超常人"反抗一切典型的现实人,从而使人物形象审美趋向虚无;"新写实"小说在"庸碌人"的世俗裸现中消解意义、终止判断,使文学出现审美"疲乏";大众化、工业化、消费化的文化环境滋生出欲望膨胀的"游戏人"形象,给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批评立场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2004年面世的<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是一部振聋发聩的文学批评佳作.它对当下文坛症候的尖锐抨击所显示的批判精神和理性品格,既是对"酷评"的反拨,更是对"谀评"的否定.文学批评的"表扬化"倾向是当下学术虚妄的突出表征之一.它制造出虚假的繁荣图景,最终将导致真正文学批评的死亡,阻碍文学的发展进步.因而,对它的根源进行探询和现象分析,是荡涤学术虚妄,挽救与重振文学批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文化危机与美学还原--一种对马尔库塞思想的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为"操作理性"对人的控制.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是人的感受力的萎缩和思考能力的几近丧失,发达工业社会的正常功能即呈现出一种"综合病症".因此,只有重新找回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对抗因素,才能为它的发展找到出路,于是艺术和美就自然承担了这一"救赎"的重任.艺术和关对于现实和人的解放体现于"美学还原"上,"美学还原"是在美学的维度上对于所有压抑因素的一种重新安排和组织,"美学还原"必将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最终导致一个属人的"新社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刘毅 《北方论丛》2004,(4):58-60
川端康成文学是日本传统文化底蕴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有机交融,<伊豆的舞女>则是他告别新感觉派、打造独特的文学之路的最初尝试,堪称川端康成文学之花的蓓蕾.在清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含蓄地体现了这部作品的潜在主题.  相似文献   

11.
“新怨恨”理论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怨恨"理论是现代中国人在中国现代性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基于生存根基的一种具有持久反思与变革现实力量的有价值的心理体验效果单位.它是中国人在中西价值攀比与民族比较中由于强抑伤害而出现的一种隐忍心态.其具有极大的重构秩序与理想、再造世界与自我的心理能量,它不仅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情感体验,更是具有美学意义的与现代性研究相关联的一种文化批判与文学批评的体验理论.  相似文献   

12.
村民主自治是我国历史上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民主实践。20多年来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实践一直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目前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和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去政治化趋势,令文学的政治批评陷入困境.而本雅明的寓言批评则向中国文学理论界贡献了政治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的有效范式.在今天,资本体制下的“伪经验”生产,呼唤一种崭新的政治批评模式,本雅明的寓言方式或可重建文学作品所面对的真实生命处境.  相似文献   

14.
回归抑或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长期被打入“冷宫”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又悄然占据了美国学界。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并非是向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承载了新的使命。投身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的理论家们由于其出发点和策略的不同基本形成了两大阵营新人文主义派与解构主义派,他们共同构成了一道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景观。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中国文学:自我认同的尴尬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90年代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我认同 ,处境尴尬 :一是传统文学无法不经建构地成为当代焦虑心灵的自我认同的所在 ,坚持民族传统的作家未能与全球化沟通和对话 ;二是以历史本身为书写对象的创作 ,并未完成自我认同的任务 ;三是个人化写作作为自我认同的无力 ,甚至在自闭中萎缩病变 ;四是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由于对现实的完全认同和文学性的缺失 ,也失去了文学自我认同的属性。其出路是 ,必须遵循对物化社会的批判功能和用精神构建世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孔祥智  周振 《河北学刊》2020,40(6):110-117
受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内生发展扶持政策不足、政府支持效能较低等体制机制制约,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上非常脆弱,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还较弱。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须依靠与培育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加快推进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改革系统化、协同化上下功夫;要持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生发展动力,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探索数字化改造新路径;要全面提升政府支持效能,做好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政策机制化制度化管理、增强财政支农协同性等"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早在理性时代和启蒙时代(17、18世纪),西方解释学的哲学化进程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不是等到施莱尔马赫出现以后。理性主义时代的解释学集中体现在丹豪尔的普遍解释学、克拉登尼乌斯的教育解释学、迈耶尔的符号解释学以及宗教的系统内的虔信派的情感和应用的解释学。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解释学的普遍性,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是沟通文本与读者、写作者甚至媒体人的中介,具有实现文本意义、提升公众鉴赏水平和规导创作等作用。新媒介创新了文学存在状态和文学批评形态,产生了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网络批评与纸媒批评相呼应的新景观。学院派批评立足学术圈内交流和学术评价体制,却忽略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线上交流的现实和交流对象的阅读期待,陷入了悬置受话人也被受话人悬置的困境。落后于新媒介语境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根植于精英学者集体无意识中的话语塑型功能,是导致这一困境产生的深层根源。调整并创新学术评价体制,增强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是带领学院派批评者走出这一困境的制度性保证和主体精神前提。  相似文献   

19.
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成功地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史书写方法,无论对其争议与褒扬有多少,辩争本身都不是最值得注目的地方。透过辩争,夏先生文学史书写的审美标准和批评方法渐渐完整地展现出来,由此也可探知夏先生真实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文学理论批评是一个由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和基础研究构成的、上下贯通、三向互动、富有内活力的生命系统,其兴衰变化与环境息息相关。并以这样的观点,对新时期文论的演进历程及其未来走向进行梳理、评价和瞻望,指出尽管还有许多缺陷与困难,但生命之树已经枝干健全,具备了应变与再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