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彬 《江汉论坛》2013,(7):84-88
本文基于中国1989-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门限模型(DPTM),分析了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和地区国有经济规模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与区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明显正相关,中国仍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此外,当国有经济规模处于0.2647和0.3856之间时,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才会呈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倒U"型曲线特征,否则不成立。这个结果表明,保持一定的国有经济比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匈牙利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困难,其表现为:经济增长缓慢,1981—1987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仅1.4%,1986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0.5%,财政赤字严重,1980—1985年累计赤字518亿福林,1986年达467亿福林,创历史最高纪录;外债负担沉重,1987年达160亿美元,人均外债额为1500美元,超过波兰而居东欧国家之首,通货膨胀率从1981年  相似文献   

3.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江西省发展的新模式.本文采用物科平衡算法分别从时间维度上分析江西省1995~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子,从空间格局上分析江西省各设区市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年来,江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长且各设区市区间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在时间维度上,碳排放与人均GDP、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分别呈倒U型、N型和U型曲线关系;在空间格局上,碳排放主要受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后根据江西省实际情况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素质和碳汇等几个方面提出节能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4.
旅游上市公司是旅游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其全要素生产率全面反映了该行业的实际经营效率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探讨了20家中国旅游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上市公司Malmquist指数年均增长率为-0.4%,其中纯技术效率的增长显著,年均增幅为1.3%;时间跨度层面,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度波动性较大。此外,样本中旅游上市公司Malmquist指数与营业收入增长率未能兼顾;2008-2009年度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3):55-62
西南民族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拓宽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以西南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IPCC分析法和Tapio脱钩理论模型,测度西南民族地区进入21世纪(2000—2015年)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与GDP之间的脱钩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西南民族地区CO_2排放量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7.68%;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在2000—2015年除2003年为增长连接、2001年和2005年为增长负脱钩外,其余年份基本处于弱脱钩状态,即CO_2排放增加速度小于经济增长幅度,显现出较好的低碳发展趋势,尤其是2013年的强脱钩状态,CO_2排放增速不仅小于经济增速,且首次出现了碳排放负增长。  相似文献   

6.
胡延品、尹登成此文登载于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文章说,台湾省重视发展教育。1980—1985年度。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平均为4.3%,最高年份达4.84%;占财政支出的比率平均为15.84%,1984—1985年度高达16.57%。1981—1985年度政府的教育投资平均每年增长16.78%,远远超过“GNP”13.25%的平均增长速度。从人均教育经费来看,1980—1985年度平均每年增长12%,而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是11.45%。因而人均教育经费的增长快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了保证教育投资的稳步增长,政府以  相似文献   

7.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框架内,考察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冠疫情冲击与中美技术脱钩“三大新因素”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评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改革红利”,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中国“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在5%以上,2035年人均GDP为2.4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 2.42万美元的水平;考虑“三大新因素”后,“十四五”时期潜在增长率相较基准情景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2035年中国人均GDP为2.28万美元,比基准情景减少0.15万美元,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加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有效对冲“三大新因素”的不利影响,中国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20年,我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8年的2150元,翻了将近4番。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波动增长的阶段特征:1.高速增长的“六五”时期。1978—1984年间,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农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6.5%。2.步入调整的“七五”时期。1985—1988年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4.9%;1989-1991年间,农民收入趋于徘徊减缓,年均增长率为1.9%。3.新一轮加速增长时期。1992—1997年间,农…  相似文献   

9.
<正>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佛山市,从1979年到1986年短短的八年间,经济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3亿元上升到1986年的128亿元,增长2.87倍,年均递增18.4%,比全省的增长速度高出6.4%;1984年已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第一个翻番;1987年达到157亿元,比1986年增长22.7%,预计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70亿元左右,提前12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17亿元跃升到1986年的54.29亿元,增长2.2倍,年均递增15.6%,比全省高4.7%;人均国民收入1495元;1987年国民收入达78亿元,比增16.95%;198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3.36亿元,比1978年增长5.7倍,年均递增24.3%;农民人均年收入1986年为1016元,比1978年增加了800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1995—2021年30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反应函数等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全国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两两之间均为因果关系;(2)东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显著关系,中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正向显著关系,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正向显著关系;(3)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分析均表明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冲击较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与提高能源利用技术水平、重点培育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出台相关制度与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梁尚荣 《南方论刊》2001,(11):47-48
高州市南塘镇经过“三个代表“的学教洗礼后,镇委镇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该镇两个文明建设向前发展.200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估计可达8.3亿元,比1998年增长23.4%,年均增长7.8%;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可达6.9亿元,比1998年增长22.5%,年均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05元,比1998年增长16.6%,年均增长5.5%.……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基于江西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特点,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江西省主要年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效应是江西省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根据对江西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分解分析,结合江西省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江西省未来控制碳排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1961—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各产业附加值,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究了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影响关系。结果显示:从长期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无直接影响关系,而是通过产业结构使两者发生相互影响,表明中国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低排放高增长的发展目标;而从短期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即高增长通常必然伴随高排放,但产业结构调整会使这种影响关系变得不显著,表明短期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同样能够实现低排放高增长的发展目标。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在控制碳排放规模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实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减排承诺目标的关键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论碳排放博弈与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导致碳排放急剧增加,从而导致地球气温上升。按照现在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在21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将近1000ppm。世界各国合作从现在起到2050年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额将不超过8000亿吨。如果发达国家在1990年水平上碳排放减少80%,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维持在450ppm。在2050年以后,全球进一步合作继续减排,到2100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则将维持在540ppm。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17年来,福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在1992年已提前八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目标,1978—199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全国同期年均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居全国第二位,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1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90年代以来平均汇率5.1折算美元)达1333美元,居全国第八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在新的阶段,福建面临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6.
岳书敬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15-124
文章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数据,构建因素分解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通过设定基准、低排放和技术突破三种情景,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在三种情景下的碳排放变动趋势以及实现碳达峰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和城市群视角下的分解结果均显示人均产出效应是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而工业碳强度效应对碳排放的增加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在基准、低排放和技术突破三种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分别于2029年、2027年和2025年实现碳达峰,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3)不同情景下的核密度分析发现,从基准情景到低排放情景再到技术突破情景,长三角城市群碳达峰的效果越发显著,碳排放的峰值由分散变为集中状态.  相似文献   

17.
改革二十年取得巨大经济成就 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是改革开放20周年。20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从经济方面看,以下三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第一,我国的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20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也超过了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增长速度。从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到l978年的26年中,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而从1978年到1997年,年均增长9.7%。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外国的媒体也多有报道和评论。英国今年的《情报背景材料》还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美国进行对比。它指出:在1960—1979年间,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为3.8%,而中国为6.8%;1980—1989年,美国年均增长率为2.7%,而中国则为9.3%;1990—1995年,美中两国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和10.6%。而且可  相似文献   

18.
继日本和“四小龙”经济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四个东盟成员国的经济也从7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的进步,正在形成这一地区又一支新兴的和日益重要的经济力量,并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据统计,东盟五国(包括新加坡在内,1984年才加入东盟的文莱除外)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在1965-1985年的20年间平均达到7.5%。在1980-1987年间,虽然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潮时期,东盟国家也遇到了许多经济困难,其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但其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仍平均达到3.7%,高于同期世界高收入国家(2.6%)和中等收入国家(3.4%)的平均发展水平。再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来看,1965-1987年,东盟国家平均水平为4.3%,也大大高于同  相似文献   

19.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对描述我国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以工业行业为对象进行的碳排放EKC曲线实证检验表明:不同要素特征行业间,二氧化碳排放与产出间存在完全不同的变化轨迹。资本密集行业能够验证倒U型曲线的存在,但目前尚未到达倒U型拐点,工业增长形成的碳排放压力将继续增强。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其EKC曲线基本呈线性趋势,虽然其相对而言具有较低的碳排放强度和能耗强度,但由于增长与碳排放间依赖更为紧密,因此较为严苛的碳排放制度环境可能将对其形成较大压力。这意味着当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减排潜力被深度挖掘后,下游工业的减排将成为未来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0.
在二氧化碳排放规制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符合《清洁空气法》下"空气污染物"的广泛定义,因而美国环境保护署有权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管。在欧盟,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规制采取两分法,纳入《欧盟排放交易指令》的,依指令;未纳入的,作为污染物,适用《工业污染物排放指令》。虽然可以将二氧化碳作为空气污染物对其排放加以规制,但这并非控制碳排放的最佳立法选择。因此,大多数国家选择通过专门立法来控制碳排放。我国不宜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作为空气污染物由《大气污染防治法》加以规定,而应当选择制定专门的低碳发展促进法或者气候变化应对法,对碳排放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