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寨新闻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山西日报》的新闻报道为主,对长达20余年并影响了那个时代历史进程的关于大寨的宣传报道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与总结,认为1956—1966年是对大寨的正确报道时期,1967—1978年是对大寨的歪曲报道时期,1979—1981年是对宣传大寨的反思时期,1982年至今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大寨客观报道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五年九月,华国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作了《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报告。这个报告,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精辟地总结和阐述了大寨的根本经验,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生动体现,是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指南,也是揭露和批判王张江姚“四人帮”的锐利武器。《报告》指出;“在农村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是建成大寨县的根本保证。”这  相似文献   

3.
大寨,是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是全国学习的榜样。我们同二大队以大寨为榜样,经过几年奋斗,改变了落后面貌。最近,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学理论与学大寨的关系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学习大寨是什么关系?开始有些人搞不清楚,把学理论与学大寨对立起来。有的人怕讲学大寨冲击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有的又看不到学理论的重  相似文献   

4.
当年的铁姑娘队长郭凤莲,自从1991年重回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致富奔小康,大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全村总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大寨的富裕让村里的老年人得到了许多实惠。郭凤莲深情地说:“没有老一辈的艰苦创业,就没有今天的大寨。敬老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5.
大寨,是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是全国学习的榜样。我们同二大队以大寨为榜样,经过几年奋斗,改变了落后面貌。最近,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寨,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字,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红极一时,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而以陈永贵、郭凤莲、贾进财、宋立英为代表的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大寨人民以其特有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大寨精神享誉全国。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大寨,走近大寨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宋立英老人,共同感受大寨精神,感受大寨的过去与现在……  相似文献   

7.
今日郭凤莲     
我们在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室,采访了郭凤莲。她向我们介绍了大寨的变化,大寨人的变化。她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侃侃而谈近两个小时。 历史的召唤 郭凤莲现任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大寨村党总支书记、昔阳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副主任,还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她虽已年过半百,但时间的风雨并没有冲刷掉身上的劳模风采。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郭凤莲算不上土生土长的大寨人。1946年她出生在与大寨毗邻的武家坪村。小的时候常在大寨村的姥姥家住,她同  相似文献   

8.
无论怎样评说,大寨这个名字都是无法从一代国人的记忆中抹去的。当年大寨曾经何等辉煌!大寨曾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轰轰烈烈的悲喜剧。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来过大寨的达20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也有30多人。  相似文献   

9.
黄友义 《山西老年》2010,(10):26-28
◆纯真年代◆1946年郭凤莲生于山西省昔阳县离大寨不远的武家坪村,3岁时失去了母亲,此后在大寨村的姥姥家长大。小学毕业后,她就在大寨务农。1963年参加了大寨的抗灾自救,同当时的"铁姑娘"们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劳动中。  相似文献   

10.
城市商业要在学大寨、赶昔阳、普及大寨县的革命群众运动中作出贡献,当好“先行”,关键就在于我们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端不端正,是不是把支农工作放在首位。我们公司有的同志曾经看到全年销售额,城市是二亿多元,农村只有三百万元,产生了为城市服务是“大头”,为农业服务是“零头”的思想,他们在想问题、作计划、办事情时,往往是  相似文献   

11.
两个短发素衣的大寨女人——宋立英和申纪兰,行进在全国老劳模参观团的队伍里。我插空儿采访了宋妈妈。宋立英,生于1933年,大寨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原大寨大队妇女队长,凿石英雄贾进财的妻子,也是大寨目前唯一健在的创业英雄。她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还曾任全国政协五届委员和山西省妇联副主任。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60年代初期,曾经有一道难题困扰着中国领导人:如何彻底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使中国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于是,大寨——一个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设家园的模范山村便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中国便有了长达十几年的“农业学大寨”热潮。在那个年代里,大寨曾接待过16个国家的元首、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学者。老一辈中国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曾先后登上大寨虎头山。中国国内来参观学习的多达710万人次。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只有500多口人的小山村,一夜之间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3.
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运动日益深入人心、日益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中,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正在全国蓬勃兴起而且迅猛向前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学大寨,教育革命如何跟上农业学大寨的时代步伐,这是当前摆在教育战线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东风吹进了我校。在即将投入到这场热火朝天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去的时刻,我们学习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会议精神,结合教育革命的实践,围绕着大寨经验和教育革命的关系,认真讨论了教育为什么要学大寨,怎样才能把大寨经验学到手,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搞清楚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1964年走上"神坛",到1980年被否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曾是国内媒体关注最多的村庄。当年,全国各地曾有960万人到大寨取经。所以有人说,"大寨"二字的无形资产价值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15.
今日郭凤莲     
<正>郭凤莲是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赫赫有名的"铁姑娘"队队长。她45岁那年临危受命重返大寨,凭着智慧和坚韧,率领大寨人艰苦创业。目前,大寨集团拥有十余家企业,数亿元资产,2012年总销售额近20亿元。蛰伏十年重返大寨1980年9月,郭凤莲接到山西昔阳县委组织部的通知:你被调离大寨,工资定为行政24级,工龄从当天算起。郭凤莲被组织分配到晋中地区果树研究所任副所长,栽了几年果树后,又到昔阳县公路段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不管栽树还是修路,郭凤莲都把它当作对自己的一种锻炼。  相似文献   

16.
正我出生于偏远农村的一个教师家庭里,由于崇敬教师,也因为对政治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毅然违背父愿选择了"三尺讲台",也学会了默默耕耘与坚守。在这二十一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历任校长、许多恩师和同事身上,明白和读懂了校长的艰辛、教师的责任和教育的伟大,也深深体会到了校长工作的繁杂与压力所在,更领悟到了爱的力量。现结合自己多年校长工作经历,谈谈对校长工作的一些认识和领悟:爱并快乐地工作着校长是什么?是家长,是孩子王,是榜样,是领头羊……社会给予了校长许许多多美丽的"称呼"和"光环"。但无形中给校长带来了压力。有一位市长曾说:"挑选一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寨人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苦干实干。在战天斗地中大寨不仅被中央立为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而且还孕育出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大寨精神。回顾、审视大寨精神,思过去,其曾激荡起中国人心中战胜困难的豪情。看今天,它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其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自力更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8.
大寨曾是全国农业发展的一面光辉旗帜.1992年之后,大寨人利用大寨品牌的政治、经济、文化效应,再次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从单纯农业经济走向了多元多业良性发展.作为今日农村集体经济的“明星示范村”,大寨村“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及其对大寨村村民的发展促进,为我国中西部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借鉴.文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新时期大寨村发展的新变化作出新思考,尝试探索集体经济与农民共同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城市商业要在学大寨、赶昔阳、普及大寨县的革命群众运动中作出贡献,当好“先行”,关键就在于我们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端不端正,是不是把支农工作放在首位。我们公司有的同志曾经看到全年销售额,城市是二亿多元,农村只有三百万元,产生了为城市服务是“大头”,为农业服务是“零头”的思想,他们在想问题、作计划、办事情时,往往是重城市轻农村,重金额数字,忽视实际需要。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是受了刘少奇、林彪  相似文献   

20.
再访大寨     
此次去大寨,对于我是旧地重游。60年代,是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去大寨学习的。这次去主要是看看大寨这些年来的变化。 车在马路上飞驰,过了昔阳县城,不大一会儿,就进了大寨,我一眼就看到了镶在村口门楼上的“大寨”两个鲜红的正楷大字,心里涌起了一句真诚的问候:“大寨,你好!” 车子直接开到了虎头山下。沿着逶迤曲折的山路,顶着炽热的骄阳,我一步一喘地向虎头山爬去。登上山顶,放眼虎头山,只见山头尽是青翠欲滴的松柏,路旁尽是婆娑起舞的杨柳,山腰尽是枝繁叶茂的果树,沟坡尽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好一幅绚丽多彩的山乡画卷! 说起虎头山,原来这里除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就是一些乱糟糟的杂草和荆棘。勤劳勇敢的大寨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干精神,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贫瘠山地上造出了“三保田”、“海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