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是主体主义的一个附属问题,而主体是作为认识论转向之后,从世界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世界呈现的接收者。中国哲学中的道德主体缺乏这种认识论的逻辑分化,因此其主体间性主要是以个体间的形式展开。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与辩证法存在着理论因承,在现象学中主体间性以内在时间的形式而展现。  相似文献   

2.
承认实践标准的辩证性,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坚持这一基本观点,是我们战胜一切形式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把唯物主义真理论贯彻到底的锐利武器。在全党工作重心大转移的紧要关头,掌握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对我们进一步破除现代迷信,端正思想路线,发展大好形势,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一、实践是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把实践当做认识的基础,把实践的观点视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践具有强大的威力,是“既消灭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消灭客观性的‘片面性”的物质“手段”,(《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4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唯一桥梁。就是说,实践,只有人类的社会实践,才能既改造主观世界,又改造客观世界,使主体和客体一致起来。  相似文献   

3.
提起《庄子》的认识论,人们会马上想到其“齐是非”的相对主义诡辩。也曾有论者认为《庄子》的认识论只是相对主义的,甚至是“彻头彻尾反动的”。其实,《庄子》的认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不仅有相对主义的狡黠智慧,而且亦有独断论或绝对主义的理论失足,还有辩证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二律背反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揭示出“人”作为主体的理性自身和认识中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认识进程中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其存在是必然的、客观的,并且是主体自发产生的,因而是一种能动的“矛盾说”或“辩证法”。同时二律背反也揭示出主体辩证的思维方式,从而把人类认识由机械论推进到辩证的发展方向。二律背反所确立的辩证法,就是主体的辩证法。本文试就主体认识进程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真理与错误,是认识论的一对对立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面的统一,即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转化为错误,错误转化为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个原理教导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任何理论、概念、范畴的形成,都要坚持辩证的观点,防止思想僵化,克服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倾向。真理向错误转化固然是个客观事实。然而,对于真理为什么会转化为错误,这种转  相似文献   

6.
冯契先生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重视哲学家的人格和哲学理论的创造的关系,通过“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强调了要把哲学的本性内化为哲学家内在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个性人格的哲理境界,为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崭新视角。他的智慧说基于对时代的感受,探讨了“转识成智、从名言之域向起名言之域”的飞跃,体现了从认识论构造元学(本体论)的理论特色,是融会中西古今哲学以解决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创新典范;他以“实践”范畴贯通知识与智慧,突破了传统马哲教科书体系的认识理论结构,不仅在认识论上多有创新,而且在本体论上揭示了实践的认识辩证法对于构造人的自由意识、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相对真理是否包含“错误因素”?应该怎样理解这种“错误因素”?关键在于弄清楚什么是相对真理,或者说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地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辩证唯物论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论的唯物论;承认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就是坚持真理论的辩证法。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社会实践来观察人的认识,形而上学地看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而把认识过程看作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过程。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的分析,从而揭示出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辩证过程。列宁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和发挥了认识的辩证过程的思想,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多方面内容。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这一思想,他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完整地勾画了认识过程的全貌,对认识过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真理问题上,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的可知论者。他在批判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康德的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过程中,以客观唯心论为基础,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系统地深入地发挥了他的唯心主义可知论的真理学说。黑格尔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研究黑格尔的真理观。对于我们在真理问题上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但是,各派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却大相径庭。这里不仅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野;而且从认识结构看,还存在着二维结构与三维结构的差别。所谓认识的二维结构,就是只讲认识主体与客体这二极。所谓认识的三维结构,就是在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引入认识中介,组成主体、客体与中介的系统。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认识结构上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从传统形而上学向现代生活世界的转变,体现了哲学向现实世界的回归。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哲学,他认为人类的生存方式是实践。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是以实践结构内部要素是否发生本质变化为标准划分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实践。创新实践是异质性、创造性、进取性、风险性和破坏性的实践,常规实践是同质性、重复性、保守性、稳定性和保存性的实践。它们都具有两面性,相反相成,形成人类生存的张力。现实的人存在于以现在为契合点的两个生存维度形成的张力之间,人类的智慧让人们体悟到人类生存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考察,也必须在其演进历程中进行。辩证法历经自然主义的辩证法、以反思及反省的方式用概念把握思维对象的辩证法,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基于辩证法的历史演进所超拔出来实践思维理念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意蕴的解读与实践价值的判断,也必须基于实践的视角,因为实践的规定性是人本质的规定性,实践的内在矛盾是自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只有在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理解联系、发展及其辩证法的规律性问题,而这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也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一种方法论启示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自康德以来 ,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就其发展的总趋势来说 ,都与它的哲学基础一样 ,出现了一种实践的转向。这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文艺观与传统的认识论文艺观的不同就在于 :后者以物为本 ,前者从人出发 ;后者趋向理性 ,前者回归生活 ;后者视文艺为一种知识的低级形式 ,前者视文艺为人的精神家园和行为法则 ;后者倾向对文艺做静态的研究 ,前者倾向对文艺做动态的考察。这种实践论文艺观在鲜明地反映着当前时代要求的同时 ,也存在着由于它把实践与认识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使之陷于主观化、个人化与非理性化的局限。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 ,批判地吸取实践论文艺观的合理因素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并从艺术对象、艺术创作和艺术功能三方面对它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寅 《学术探索》2010,(6):24-29
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二维性存在的认识不清是造成保守主义诸多误解与分歧的重要原因。我们从人类意识的二维层次——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入手,对保守主义的理论意识层面与实践意识层面分别进行考察与梳理,进而对保守主义的本质与内涵做出新的阐释与解读。同时,人类理论认识的多种形态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理论形态——复合理论,许多理论的误解与实践的挫折都源于对这种理论现象的认识不足,本文试以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的分析框架对复合理论进行剖析,以期对这种理论现象的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对西方传统主流知识观的挑战——从默会知识论看phronesi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西方哲学史上,理论知识episteme支配着人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是传统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以episteme为核心,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了一个强劲的理论的知识传统。 20世纪中叶兴起的默会知识论把phronesis视为一种自主、独立的知识形态,从认识论上激活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对理论的知识传统形成了挑战。本文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出发,对phronesis作了细致的认识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中,关于”实在”的问题是讨论最多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是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根主线,它既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线索,又是产生新问题的基础。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可按照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归纳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所研究的不同问题,也都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无论作为哲学的基础理论,还是作为不同的哲学学派,都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在罗蒂和BarryAllen关于认识论和人类知识展开的争论中,Allen不满于罗蒂知识观之拘执于命题和对话,提出了一种强调体现在各种人工制品中的"knowing-how"之源始性的认识论。本文运用波兰尼传统和维特根斯坦传统的思想资源来支持Allen的立场,论证了"knowing-how"对于"knowing-that"的优先性,并由此主张超越罗蒂的商谈的、对话版本的"单薄"的知识观,倡导一种作为认识论的语用学转向之结果的"厚实"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18.
对价值定义的规定,不应从经济学语境中和在认识论范式中理解,而应在实践哲学语境中理解。在哲学语境中探讨价值的定义,必需以人的需要为根据,确认“以人为本”的价值本性。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直被视为认识论的经典思维 ,它预设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范畴的先验性存在 ,认识直接就是主体对客体绝对本质的认识。但是得益于康德现象学认知的马克思历史认识论则一举粉碎了这种认识的直接性 ,提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认识论命题 :认识主体与客体并非是一种先验性的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与此相连 ,认识主体与客体是一同作用于人的认知结果的。这就要求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实践介入其中 ,摒弃认识理性的原子式的个人直观及其虚假优先性 ,以达到一种社会地完成了的历史性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