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部落纠纷解决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热·多米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文章对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的纠纷类别、解决模式及其属性、特征、适用范围、社会效果等问题作了初步分析。认为部落纠纷解决制度是与藏族部落社会相适应的法律形式,在历史上曾对维护藏区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戈明多杰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16-19
文章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 ,就藏族部落武装力量的体制类型作了划分。认为藏族部落武装力量体制包含在部落体制之内 ,既承袭了本民族传统的编队体制 ,也受到蒙古括户和满清旗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刑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热·多杰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2):16-20
本文通过部落刑律与古代法、现代法以及各部落法之间的比较,从不同的视角突出了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刑律的鲜明特色。认为它脱胎于古代法,但与古代法相区别;既是部落内部法,又是一定时期法的一种存在方式,孕育出现代法。 相似文献
4.
藏族部落习惯法传承方式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士宏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1):28-31
历史上 ,藏族部落习惯法作为制约部落成员社会行为的规范 ,曾长期存在于藏区社会 ,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文章对藏族部落习惯法的传承方式作了分析。认为格言、谚语、寓言故事和史诗是其主要的四种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5.
戈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23-25
历史上,部落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地区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部落兵员征集及军事训练的方式入手,对藏族部落的武装制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虎得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
历史上部落是藏族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新中国建立后,部落组织被打破,部落意识逐渐淡化.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牧业生产责任制的实施,部落意识呈现抬头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藏族聚居区公民现代意识的培养,影响现代社会基层组织权威的正常行使,而且也有碍于现代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制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7.
[摘要]东纳藏族部落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现居于于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部落,人口约为2800人。诸多原因导致学术界对东纳藏族部落关注不多,其社会历史与部落文化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文章结合文献资料及部落文化现象对东纳部落族源历史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星全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丧葬制度是藏族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内涵十分丰富。通过对丧葬制度的剖析,可以了解藏民族及其先民的生命观与死亡观,全面地把握藏族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星全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1):21-25
历史上 ,雇佣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形式 ,普遍存在于藏族部落社会之中 ,并对藏区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从雇佣双方的关系、雇佣手续、雇工种类、工资以及雇工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就藏族部落雇工现象做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甘青川藏族牧区,随着藏传佛教寺院的重建、民间纠纷调解中部落习惯法的运用,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度被废除的藏区旧的社会基层组织——部落组织不断地得以复兴。它既脱胎于1958年以前在藏区普遍实行的部落制度,又在部落组织结构、部落制度等重要方面因时、因势地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1.
对藏族部落习惯法中妇女地位及财产继承权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绿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6):46-50
藏族部落习惯法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有关妇女的婚姻家庭继承方面权利的规范较为详细全面。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单独整理分析,并进而总结出部落习惯法中妇女婚姻家庭与继承权利的基本特点,有助于在现代社会中对藏族妇女的婚姻家庭与继承权利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阿柔是青海藏族土著游牧部落,自认为是山神之后代.明代蒙古族进入青海打破了藏族部落原有的分布格局,清廷对藏蒙分河而治成为两族争夺牧场与藏族部落北迁的直接原因.由于阿柔历代千户与各政治势力的巧妙周旋及其与寺院政、教功能的极致发挥,维护了部落利益,使其虽历经动荡与迁徙而未解体.从人类学视角看,藏传佛教的神山信仰形成了阿柔人崇尚神性的心理结构,迁徙的游牧生活反而加强了其族群意识,与蒙古族的频繁接触与联姻使其服饰与婚俗中糅合了蒙古族元素.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行政处罚几乎涉及行政管理各个领域。在各类行政处罚中,行政罚款更是担当极重要角色。本文指出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行政罚款存在的问题,如何在立法与实践中“依法罚款”(如确定行政罚款的适用条件、原则、程序、数额确定方法等),使行政罚款更能够适应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陈太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5):115-121
美国罚款制度极具特色和代表性。在设置上,美国罚款主要由立法创制,采用弹性限额,实行按日计罚。在实施上,美国罚款以民事诉讼为主导方式,以和解作为争端解决的重要机制,以执法经费与私人奖励作为款项用途。美国法的上述设计与探索,对于消解我国当下罚款治理中的罚款设置优化、执罚权分配、争端处理、款项用途安排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各种强制措施.作为强制措施之一的罚款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其规定过于简单、立法理念偏差、救济方式不合理、强制措施行政化与审判权中立性的矛盾等原因,出现了罚款措施适用对象、适用程序、适用主体存在不当情形,罚款金额标准的规定有不合理之处等问题.对此,应当改变罚款作出方式,统一救济途径,将罚款的适用情形进行细化,在罚款处罚与审判权的行使主体上进行分化,建立民事诉讼强制措施体系,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权益,保障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芈一之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126-127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具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法律文化就是多彩多姿,值得深入研究的。多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基础不同,所要为它服务的法律也会不同。对于依托于农业经济之上的中原法系而言,由李悝《法经》到萧何《汉律九章》,由《唐律疏议》到《大宋刑统》,由《大明律》到《大清律》,等等,研究中国历史的和从事法制研究的人,并不陌生。而对于依托于草原牧业经济之上的兄弟民族政权的法律,似乎不太了了。即 相似文献
17.
乌孜别克族乃蛮部落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乃蛮部落在乌孜别克族形成前就已经存在,其历史可以上溯到辽代。今天乃蛮部落不仅在乌孜别克族中存在,在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乃蛮部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的乃蛮部落操用突厥语,蒙古族中的乃蛮部落操用蒙古语。乃蛮部落的形成,融合了金山地区的回鹘、黠戛斯余部以及当地其突厥语小部落。成吉思汗征服北方草原后,直到15世纪前后,在蒙古人的主导下,乃蛮部落参与了乌孜别克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潘志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5-18
历史上,藏族社会有着极其浓厚的和谐观念,因此调解制度在藏族社会的传统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稳定藏族地区社会秩序、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民族改革以后,藏族的传统调解制度已经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仍然存在。因此,在藏族社会的现代司法中,必须给予更多地关注和积极的吸收、引导。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实施机制有两种模式:司法模式和行政模式.欧共体竞争法主要通过欧共体委员会征收罚款的方式保障竞争法的实施,是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中国<反垄断法>以欧共体竞争法为蓝本,反垄断执法机构集调查权、决定权与处罚权于一身,属于典型的行政执法模式.鉴于欧共体竞争法的实施具有较长的历史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使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达到与欧共体竞争法同样的效果,应当借鉴欧共体竞争法的实施经验,制定统一、具体的罚款指南,使减免政策明确并具有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20.
欧潮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4)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发表以前,人们氏族、部落不分,部落、部族不分。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讲到氏族语言发展为部落语言,而后部族语言、而后民族语言。学术界以此类推。认为氏族先于部落,有人甚至将氏族和部落视为两种历史形态或两个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还有的人反对称部落为民族,认为“部落不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之内”。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