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教授马丽蓉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中东地区和国家涉及伊斯兰教的诸多问题,介绍了西方传媒的各种立场,对其进行了辨析,资料翔实,论证客观。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论述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好书。书中处处显示了学术的尊严、学者的良知以及作者公正的学术品质。全书卷首为前言,正文12章,第一章西方传媒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东西方传媒发展现状,美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宣传,西方传媒臆造阿拉伯—伊斯兰形象的历史;第二章美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媒体对阵概述,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舆论战之策略及其表现,修复"美国形象"以缓和仇美情绪之要措及其得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抵抗美国舆论战之策略及其经验,美阿舆论对阵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第三章最敏感的传播话题——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古兰经》中的女性关怀思想,伊斯兰妇女问题误读要点辨析,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反妇女"论之成因;第四章最漫长的传播焦点: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缘起于三大传说的夺圣地与争国土之冲突,缘起于复杂"朝圣情结"的宗教、土地与种族等冲突,缘起于耶城的巴以和平走向的判定与预测;第五章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9.11"事件报道回放,是政治事件,也是传媒杰作,逼迫"9.11"事件真相,求索真相,质疑"反恐",强势媒体搅动"9.11"后的国际政坛,事件效应,显而易见;第六章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伦敦大爆炸与"伦敦斯坦现象",伦敦大爆炸与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伦敦大爆炸与文明对话问题;第七章西方传媒的就景之作:"阿拉伯民主之春",西方传媒所爆炒的"阿拉伯民主之春",美国所推行的"大中东民主改造",中东所要实现的"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民主","大中东"民主出路何在?第八章西方传媒的蓄谋之作:阻碍中阿合作的传媒因素,西方传媒精心臆造"中国威胁论",西方传媒苦心营构"好战而恐怖的伊斯兰",积极的应因对策,乐观的合作前景,关于文化安全策略的若干建言;第九章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及其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面临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的成败得失,在辩证、多元、务实中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第十章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失落感的形成及其表现,受辱感的形成及其表现,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现状透视,历史情绪与现实困境交织而成的心理死结;第十一章美国"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美国在中东实行双重标准的主要表现,美国在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实行双重,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美国的"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西方霸权语境与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之构建。在书的封底,作者也作了这样高度的概括:拥有强势传媒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引导全球议题、设置传播框架及营制舆论环境等方式掌控了国际传媒的话语霸权,我们所接受的国际事件,亦多掺杂了西方霸权政治及其学术的立场和观点,臆造、妄论在所难免,"恐伊症"蔓延全球即为此种文化霸权之产物。在美阿关系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重要因素、西方将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置于全新语境下进行诠释,以期达到辨析真伪、还原本我的研究目的。为此,本刊特地发表对这本书的3篇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马平 《回族研究》2004,(3):100-103
波斯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一样,与中国伊斯兰文明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主要信奉逊尼派的中国穆斯林社会中,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伊朗什叶派的痕迹。波斯籍的传教士、波斯语的伊斯兰宗教经籍,对于中国穆斯林恪守宗教信仰、保存民族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为内核的中国伊斯兰文明,对中国穆斯林的未来发展走向,必将继续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马丽蓉教授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沿着从霸权到话语霸权再到认同的逻辑思路,辅以对西方"东方主义"心理状态的分析,对西方霸权语境之下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对于以中东为核心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争夺和控制是西方霸权的重要体现,霸权必然发展为对话语权的争夺以获得话语霸权,从而形成以妖魔化伊斯兰为特征的"遮蔽的伊斯兰"。霸权与话语霸权的争夺是深层的认同政治的表现,如何在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行认同重构,则是当前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内的各大文明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是20世纪存在较多摩擦的中东两大民族。思想上的冲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产生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派分属的差异、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朗民族主义的对立以及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斗争,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思想冲突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回回民族是以古老、文明的中国、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历史、经济文化为背景的高起点民族,它的形成有着很高的层次和特色。尤其是伊斯兰教在教律上、思想意识上、哲学上、做人的准则上,以及饮食起居、卫生等方面都以它的严格和科学性而对回族产生深远影响。伊斯兰教是世界...  相似文献   

6.
所谓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方法,是指正确地进行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应遵循的一套原则、手段、程序和技巧。研究方法在伊斯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职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规范着伊斯兰文化发展的水平和风格。没有成熟、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不会产生成熟、发达的伊斯兰文化。就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方法,我们有两点拙见,把它说出来,以求教学人。 首先,摆正伊斯兰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实体,与伊斯兰密不可分,互为依托。按照伊斯兰的基本教义,伊斯兰是安拉的意志,通过《古兰经》和圣训得以具体体现。两者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经典,是伊斯兰国家信仰原则、哲学思想、政治经济、法律创制和司法实践的权威准则和第一源泉。而伊斯兰文化是由阿拉伯民族和穆斯林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共同参与创造  相似文献   

7.
公元13世纪回回人从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高峰走来,进入高度发达的中国的汉文化领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形成发展中的回回民族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从真主独一的信仰及其功修、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维护着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的同一性。在汉文化面前如何保存自己固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其继续传承,不致中断,这是摆在回回人面前的新问题。同时,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回回人必须学习汉文化,以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以被中国传统社会所接纳。而汉文化是一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和阿拉伯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都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思想遗产,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它们不仅在世界文明发展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后也必将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两种文化体系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伊斯兰以前时期和伊斯兰以后时期两个大的阶段。伊斯兰以前时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故乡,也是阿拉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根据神话传说和经典记载,阿拉伯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数千纪的远古时代,有文物考证和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  相似文献   

9.
丁俊 《回族研究》2003,(3):49-51
提到朱威烈先生,关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育和中东问题的学者以及许多穆斯林读者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不仅因为朱先生曾是著名回族学者、北京大学已故教授马坚先生的学生,还因为他一直是《阿拉伯世界》杂志的主编。20多年来,《阿拉伯世界》以其客观求实、严谨认真的办刊风格和雅俗共赏、丰富多样的内容,成为我国学术界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介绍和研究方面的权威刊物,同时也因其丰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信息而为广大穆斯林所喜闻乐见,在许多都市穆斯林的经书店里,甚至在偏远山区清真寺的书架上,封面独特的《阿拉伯世界》总会映入你的眼帘…  相似文献   

10.
回回民族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伊斯兰文化是回回民族精神文化的另一方面,它是回回人的精神支柱。伊斯兰文化是一个没有中断过的世界性的大文化,它包含着认一论的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它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综合体。同时,中华民族养育了回回民族,使回回民族具有了儒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这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构建了回回民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草原文化以其浓郁的北方少数民族生活文化气息,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豪迈的精神文化特质和文化理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理论研究成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内蒙古的草原文化研究不仅为兴区富民构建着文化智慧和历史底蕴,而且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蒙古学界研究草原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镜子;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民族历史的映射.汉语和俄语成语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可以折射出两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 ,通过对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涵义的认识及二者关系的辨析 ,指出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是嵌合在一起的。民族经济不可能游离于民族文化而独立 ,民族文化又必然要以民族经济为依托。民族发展不仅与民族经济相关联 ,而且也与民族文化、与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相关联。因此 ,民族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在现代世界体系中 ,处于世界边缘位置的民族是无法再重复中心国家的发展道路的 ,他们所能作的只能是动员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资源 ,充分运用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多种资本形式来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的实践活动就是这样的努力行为 ,其意义深远。因为这样的实践不仅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道路 ,而且还为民族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制度化的保证 ,进而也为人类新的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布洛陀文化是以始祖布洛陀崇拜与信仰为核心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布洛陀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场中实现的,因此,传承场是布洛陀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对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进行简要的分类,并分析这些传承场在动态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发生的演变情况及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文化的民族性与人类性同时并存.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回族文化应该如何调适、定位和发展,是摆在每个有志于献身这项事业的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回族文化应是"开放型的民族性"文化,即在吸收中外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传统节日在乡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地位,对乡村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透过节日文化表象、文化内涵,我们看到壮族传统节日与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等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乡村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及在传承过程中乡村社会发展的关系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视阈中的藏族能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关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能源与火的利用关系极为密切。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下形成的藏族传统能源文化,具有十分显著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其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意义,对今天生态文化建构仍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愈发凸显。厘清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的关系,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规划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将是我们当前民族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态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即民族语言、习惯法和组织法、原始宗教等,有形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无形文化遗产几乎无所不在。人口流动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文明程度快速提高;加强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这也使得人文地貌趋同化,行为方式功利化,文化传承断层化,民族特征削弱化。民族文化保护应采取以下策略:构建民族间人口流动的良好环境;推进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均衡保护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唤醒民族内部的文化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半个多世纪的西征过程中,相继建立起横亘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人以独特的游牧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到中亚、西亚和西欧,使世界各民族多元社会传统文化得到交融和发展,对东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