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城之春》开创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影片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情感、道德伦理和行为方式,并运用诗电影特有的镜语表达方法来加以展现。整部影片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性跳跃,而是呈现为一种节制含蓄、蕴藉内敛的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2.
岁寒 《老友》2004,(11)
(一)传说古代有一位隐士,他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因看破红尘,而不愿出仕。尽管朝廷久闻其名,屡次征召,可他就是不应。后来,朝廷派来郡府长官亲自邀请,他口占一首打油诗,以明心志。其诗家:今古人生有几何?繁华耀眼烟云过。追名逐利马蹄疾,得得得得得得得。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在中国是一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五言绝句。这首诗言浅意浓,是汉诗英译初学者试笔最理想的文本。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纷纷一试译笔,目前已有超过三十个以上的正式译本。本文就其中较新的一个译本作一番简评。  相似文献   

4.
影片《湘女萧萧》是谢飞导演根据沈从文小说《萧萧》改编而成,剧本在不偏离原著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表现了近一个世纪前湘西农村人民的心态和生活习俗。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融入了自己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展示了当地人们的麻木不仁和愚昧无知。同时,影片也以关照人性的主旨作为电影的统领,在封建礼教和宗法伦理制度的巨大压力下展示个体生命的律动,从而使得人物身上强烈的人性之欲,能够在电影中尽情释放出来。正是由于导演对小说精神内核的深刻领悟,才使得这部电影能够获得两项电影节大奖。  相似文献   

5.
深微细腻 含蓄隽永——劳伦斯象征艺术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小说的象征艺术极富个性 ,它既不排斥传统又博采众长于现代 ,广泛寻求事物、观念和心理情绪的对应物 ,巧妙运用传统象征、自然环境象征、人物象征、潜意识象征等各种类型的象征 ,构建了劳伦斯独有的象征艺术天地。他的象征艺术不仅在小说史上罕见 ,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他对象征技巧的独特运用 ,使有限的篇章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曹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理性思考与一些作家和作品所谓“潜在灵感型的创作心理定势”以及《日出》与《雷雨》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了《日出》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一个特色——深层的理性自觉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对《日出》的艺术分析,论证了其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二个特色——作家对戏剧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7.
夏衍同志在谈《林家铺子》的改编时说:“我曾设想开头加一段:公私合营后,在一个工商业改造的讨论会上,一个小老板(即寿生)回忆过去,叙述旧社会大鱼吃小鱼的故事,然后用倒叙的手法转入本題。初稿提纲写了,后来想想这个旧套子有点多余,不讲群众也会懂得。还是在戏中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由于电视的普及,将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日益多起来,而且出现了许多以名著改编的优秀电视连续剧。但日前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雷雨》上演后,却在观众中引起了争议。有的人认为改编后的《雷雨》,在原著基础上经过想象加工,使观众在舞台上看不到的戏搬上了屏幕,丰富了原著的内容。有的人认为名著经典性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曾经指出:革命中的贵族代表,“在他们统一和自由的口号后面,一直还隐藏着旧日帝国和强权的梦想。”“四人帮”这伙资产阶级极右派授意炮制的反动影片《反击》,合盘托出了他们企图一举推倒无产阶级江山,用资本主义取而代之的狂妄野心和反革命迷梦,给革命人民留下了一部认识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阴谋活动和卑鄙灵魂的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0.
在"四人帮"朝思暮想的"新桃换旧符"的反革命梦呓声中,在江女皇的登基大典加急筹备的时刻,一部"有强烈的现实感"的反动影片《反击》奉旨出笼了.影片的"现实感"的确"强烈"得很!它是那么赤裸裸地亮出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野心,又是那么紧密地配合了"四人帮"加紧进行反革命政变的部署.它是"四人帮"叫嚷的"你下台,我上台"的一次预演,也是"四人帮"给他们的大小喽啰发出的一颗向无产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部分,过去颇有些不同理解,发生过几次争论。这一部分确然是难点所在,其难解之处且亦不限于曾经引起论争的地方。我想谈一些看法,或述个人意见,或依违于各家之说;但是,凡涉及有争议之处,不一一辨析,以省篇幅。谬误恐亦不免,尚俟指正。《药》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五四”运动的前夜。这是鲁迅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对辛亥革命进行形象性批判的第一篇小说。全篇共四个部分,用明暗两条线索发展故事。明线是沿着“买‘药’——吃‘药’——谈‘药’——‘药’效”显示的,暗线是沿着“血的买卖——血的服用——血的议论——血的效果”展开的。两线时时交织,交织点就在人血馒头  相似文献   

12.
<通天塔>凸显出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困惑,映现出人们心中的障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影片的创作意图在于呼唤交流、沟通和理解,希望人类能真正建起一座心灵的通天塔,把握血脉,抚平创伤,传通天籁,开启心门.  相似文献   

13.
《娜娜》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左拉的名篇;《日出》是20世纪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佳作。虽然两部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是,它们所展现的社会历史画面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真实而相似的社会生活,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悲惨而相似的命运,揭示了两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而相似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项链》,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这篇艺术精湛的小说,无论是在情节的巧妙安排上,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上,或是在以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富有特性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方面,都是匠心独运,别开生面的。尤其是奇特而别致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本文仅就《项链》的结尾谈谈我们的浅见。莫泊桑小说的结尾都是不同凡俗,别具一格的,而《项链》的结尾则更是独特而新颖,含蓄而余味无穷,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悉心领会。小说是以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线索为联系情节的纽  相似文献   

15.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离开了我们。转眼74年过去,一代英才的光辉形象依然在我们心中闪耀。此时,捧读《蔡元培自述》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是追忆,更是怀念,还有深刻的思考,对教育,乃至人生全方位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一《日出》是曹禺创作的第二个剧本,最初由巴金等主编的《文季月刊》连载,后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在解放前的版本中,剧本前面赘附着八段引文作为本书的题辞。第一段引自老子《道德经》,后七段均见《新旧约全书》。据曹禺自己说:“那引文编排的次序都很费些思虑,不容颠倒。偏爱的读者如肯多读两遍,略略体会里面的含义,也许可以发现多少欲说不能的话藏蓄在那几段引文里。”①这段话明显地表白了两个意思:一是引文的次序不容颠倒;二是里面藏蓄着作者用心极深的含义。那么,究竟为什么引文的次序不容颠倒?里面欲说不能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对于后一个问题,曹禺自己曾有所披露,不过,那只是画龙点睛式的提示,至于前一个问题几乎无人问津。所以这些问題直到现在还是作为问题存在着,其真相未能大白于世。我认为对于上述问题的考  相似文献   

17.
<日出>的开局与第三幕采用人像展览的开放式结构描述了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以及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帮闲者在有余者与不足者之间展示了多种中介功能,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双连环的手法营造情境,将人物的命运定格在社会的罗网中,将观众的心理情境牢牢地吸附在角色活动的情境中,形成互涉牵制的心理场域,构建奇妙而隽永的剧场性,同时展现了人世百态以及对命运母题的探寻.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小说《边城》在内容上通过一个翠色的悲剧表现了湘西一带古朴的民风民俗,讴歌了普通劳动人民伟大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在艺术上体现出一种清新隽永的田园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部反映战争悲剧的影片,《金陵十三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拜托了对战争本身的简单再现,而更多的描述了战争中弱势群体的抗争,集中张扬了人性的光芒带给中国观众的是极具震撼的视觉感受与心灵碰撞。  相似文献   

20.
近日得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蒋伯英教授主编的《闽台关系》一书,此书已由武汉出版社出版。想必读者早已先睹为快,而本人则是相见恨晚。读完以后,觉得此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值得向学界同仁及对台有关部门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