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20多年,中国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现有文献主要强调医疗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等成因。而民生激励是一个重要视角,地方政府因贯彻中央要求而产生的民生激励是中国居民健康持续改善的重要成因。首先,文章从理论上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面临民生激励时居民健康改善的效应,明显大于其仅面临经济激励时的效应,揭示了当地方政府偏好于民生激励时,实际上大大增强了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的正向影响作用。其次,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表明,居民健康的民生激励假说成立。再次,运用跨国样本进行合成控制法检验表明,民生激励对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产生了显著的整体影响。研究结论揭示,2003年前后地方政府产生的民生激励,是解释中国居民健康持续改善的一个重要视角,并且该模式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之后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大国综合竞争优势的发挥需要的前提条件,即适宜的激励机制和治理结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所生成的地方政府竞争制度就是实现和发挥大国综合优势的最重要激励机制。在地方政府竞争中,地区间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公共物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因素能有效促进我国大国综合优势的发挥和区域经济增长;而地方保护主义、产业选择中的重复建设、招商引资中滑向底层的竞争、地方政府投资过度和宏观经济波动四个因素却会抑制我国大国综合优势的发挥,拉大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投资既是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也会通过改变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和分布来影响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高速增长阶段,地方政府在"GDP增长竞争"中有过度投资的倾向,并偏向于实现短期内更快的经济增长而忽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地方政府投资会加剧公共服务非均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建立VEC模型,分别采用1980~2010年度数据和1998~2010年的季度数据,从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角度检验了中国政府投资的宏观效率。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产出弹性小于私人投资,即政府投资的产出效率低于私人投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中,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私人投资,但持续时间较短。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动态影响显示:短期具有挤入效应,长期挤出效应显现并呈增强趋势,过度扩张的政府投资存在效率损失。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芳芳 《社会科学》2022,(9):134-147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政府部门实现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会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文章基于上市企业2008—2020年数据,研究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等问题。结果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会显著驱动企业金融化行为,尤其是对企业的短期金融化行为有明显助推作用,并由此降低了企业的经济绩效。特别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于不同属性企业产生了结构性的差异化影响。地方政府制度激励是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较强的经济绩效考核压力、较大的政府干预经济强度、较低的政府运作效率情境中,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显著加剧了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但随着政府经济增长激励导向的转变,这种驱动企业金融化的趋势呈现出弱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运用1978-2006年的省际数据对东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财政投资对东西部两个经济条件不同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此外,财政投资效应也呈现出内在的结构差异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较之于物质资本投资更为显著和持久。为此,本文就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调整财政投资结构,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对沿线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选取2004-2019年沪昆高铁江西省沿线7个地区的空间面板数据,构建高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模型,探究沪昆高铁投资建设和开通运营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之处,研究发现:沪昆高铁的投资建设与开通运营对江西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助推作用,但它们对沿线地方经济产生的作用存在不同.高铁投资建设期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助推作用要高于正式运营期;高铁建设的投资效应大于开通运营后的投资效应,高铁开通运营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经济的助推作用大于投资建设期,并且沪昆高铁对江西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廊道效应.因此,江西省应进一步推进高铁网络的投资建设,充分发挥高铁开通运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高铁经济带开发,依托地方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探索在产业集聚中实现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充分发挥高铁开通运营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投资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对居民消费影响更为直接,而由于政府投资分配倾向于城镇地区,因此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或挤入效应更加明显.文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1996-2009年的人均消费、地方政府投资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等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表现出挤出效应,而这与地方政府投资决策倾向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9.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总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物质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因此中国的数据支持内生增长模型。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高于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为促进经济的增长,不仅要扩大政府投资,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刺激企业的投资增长。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关联性的加强,地方政府各自推动经济增长的行为必然会在区域间发生相互影响。本文在确立中观效应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地区差距扩大、地方保护主义和税制竞争三个维度对地方政府行为的中观效应进行分析,并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效应以负面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1.
欠发达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化等四个方面。但在其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如“习俗经济”所带来的困境、落后地区政府对“挤占”效应的顾虑、政府体制改革不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等一系列制度约束。要摆脱这些传统的制度约束,应以制度创新的形式来促进地方政府管理行为的优化,实现市场与政府的良性结合,从而顺利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成长是政府推动型经济成长,地方政府在税收、土地、产业政策方面实行的扶持政策有效促进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近十年来,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参与市场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利用土地供应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拉低工业用地价格、抬高商住用地价格,导致了生产要素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文章利用Panel-VAR方法,分别考察了土地财政对地区资本动态效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实证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结论,土地财政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产生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能有效协调,引发人们对国家循环经济政策失灵问题的关注。基于地方政府博弈的视角,从产业发展情况、经济增长推动因素、政府与企业寻租和资源配置效率四个方面对国家循环经济政策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循环经济政策失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中国最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专利数量和经济增长数据,构建半参数全局向量自回归(SGVAR)模型,实证研究存在空间关联时地区专利数量增长的动因和专利数量增长是否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专利数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已有专利累积效应和国内学术研究成果的快速增长,没有显著证据表明地方政府的资助政策扭曲了理论角度提出的专利数量增长成因。地方政府主要针对发明专利的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明专利的经济效应,但长三角地区专利数量增长仍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创新战略导致的"泡沫"对专利经济效应的抑制程度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资源高消耗、投资高增长为基础的中国经济高增长,导致了国际市场资源价格大幅上涨与国内资源约束递增。受此影响,东部沿海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增长趋缓;中西部自然资源富集地区投资持续增长,资源产业与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可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致资源稀缺的结构性变迁与地域性转移,以及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使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出现收敛趋势。这表明,在市场体制下,经济发展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会带来资源约束变动,地区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关系变动因此受到资源供给的约束与资源配置力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市场供求关系难以锁定,地区资源供给与资源配置力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而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是经济的体现,在古今中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财政都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政府职能不断扩大,财政分配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财政分配规划、分配结构、分配方式,以及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财政政策的调整变化,已成为影响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新疆是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新疆与东部发达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巨  相似文献   

17.
吴非  曹铭  任晓怡 《西部论坛》2021,31(5):46-68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中国政府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与实现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微观企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主要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GDP增长率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并形成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格局;在此情形下,过高的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与实现目标的硬约束导致地方政府可能过多干预地区经济以确保目标实现,而这种干预会抑制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以2007—2018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的分析发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越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过高,会促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张、产业结构偏向工业化和技术市场发展相对迟缓,并驱使企业加大实物资本投资力度、提升杠杆率和降低财务稳定性,这些都会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变会引发"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变化: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加码"行为(超越国家目标和区域目标)和"五年规划"考核临近带来的考核压力加大,都会强化"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企业研发投入"的负向关系;在地方政府竞争体系中,"为增长而竞争"的相对弱化和"为创新而竞争"的相对强化可以有效改善"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企业研发投入"的结构性错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结构性调减,并有效弱化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企业研发创新"的负向关系.因此,要深化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制改革,优化地方政府竞争体系结构;各级政府用重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过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审慎制定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目标管理与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适配度,疏通阻碍企业创新活动的堵点.  相似文献   

18.
理论分析表明,政府能力是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中国省际层面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能力对地区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就地方政府能力的三个侧面而言,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对地区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最大,地方政府市场支持能力对地区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次之,但就中国省际层面的经验而言,并未有一致的证据表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地区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转型期中国经济的深层制约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投资的行为主体。他们积极进行城市建设投资,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扩大本地投资水平,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就业的增加。但缺乏严格预算约束的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其效率总体上来讲并不高,难以拉动起更多的民间投资,投资的乘数效应较小,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作为直接投资行为主体的角色应不断淡化,各级地方政府应把其对经济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下放给企业,而专注其公共管理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8):41-47
基于我国当前财政分权的背景,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财政透明度省份政府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政府投资挤入了民间投资,且财政分权程度与民间投资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从财政透明度出发,财政透明度高的省份政府投资的挤入效应高于财政透明度低的省份。从区域角度出发,中部地区政府投资的挤入效应最明显,西部次之,东部最低。同时,财政分权在东部对民间投资有显著的负作用,在中西部不显著。财政分权在财政透明度低的省份对民间投资有显著的负作用,在财政透明度高的省份不显著。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更加注重资本存量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在东部地区提高财政透明度,以此引致民间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