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总结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修辞学的学科发展情况,对中国当代修辞学进行合理的学科评价,明确其今后的前进方向,是修辞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为标志,中国修辞学研究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文论附庸状态,建立起独立的现代修辞学学科,实现了中国修辞学从"文论附庸"到"独立学科"的转型。《修辞学发凡》因为其语言本位观、科学方法论和完整而新颖的理论体系得到学界广泛认同,担当了完成中国修辞学研究重要转型的历史使命,引领中国修辞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化修辞学的学科构建及其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修辞学是以修辞与文化的关系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属于解释性修辞学的范畴。本文从文化修辞学的文化观与修辞观、文化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文化修辞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等方面 ,对文化修辞学的学科构建及其理论体系进行了理论上的开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单元,学科发展战略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由20世纪80年代以学科引进为主转向在引进的同时积极创建新学科的发展格局。在21世纪前半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可以确定为:合理有效地配置研究力量,学科引进和学科独创同时并重,两相兼顾,协同互补,全面振兴人文社会科学,为使中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新兴学科的重要策源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修辞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21世纪发展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修辞学研究的历史经验:一、社会需要是修辞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动力。二、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促进了修辞学的迅速发展。三、充分认识修辞学的性质特征及研究方法。本文还着重对21世纪修辞学发展作了前瞻。本文认为:一、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如信息技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的发展,对修辞学的进程提出了新要求。二、世界范围内重视语言使用的浪潮对修辞学发展有新的推动。三、改革开放对修辞学发展有进一步的促进。修辞学研究若能符合和跟上时代要求,就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是在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之上 ,创造性地结合西方修辞学的体系而成的一种现代修辞学 ,而西方现代修辞学则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复活和延伸。中国修辞学经历了中西方修辞学的交汇与融合 ,继承与创新 ,发展与繁荣 ;而西方修辞学经历了文学批评家关注下的觉醒 ,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 ,突破了古典修辞学传统模式 ,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殊途同归 ,中西方修辞学最终都走向了多元化、交叉学科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论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1世纪 ,我国的教育史学科应开展大教育史的研究 ,即不但要认真研究已经过去了的教育事迹 ,也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研究教育改革的现实与理论。全面梳理教育史实、深入提炼教育遗产精华、发展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改革实践、培育高素质的教育科学人才应是 2 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五大任务。为圆满完成这些任务 ,除需要充分利用传统的各种研究方法与手段外 ,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调查研究、适当开展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现代科学技术与机械学科发展的关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绿色机械的概念 ,未来对机械学科人才的素质要求 ,从而提出了面向 2 1世纪机械学科发展的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修辞学发展可以概括为三次转型: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转型;从文论附庸到独立学科的转型;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的转型.促使这种转型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较为深层次上来看,观念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动因.因此,中国修辞学研究发展转型的历史就是修辞(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不断革新取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宗廷虎先生《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指出:“1905年问世的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与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学》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修辞学著作。”①根据宗先生的这一观点,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至今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现代修辞学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上一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修辞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都对中国修辞学向何处去提出了疑问,“滑坡”说、“低谷”说、“亟待振兴”说、“落后”说等应运而生。在中国现代修辞学走过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评价它?这里,我们组发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位曾经在中国现代修辞学的重镇———复旦大学学习和研究过修辞学的语言学博士的笔谈,他们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语用学研究意义的用法,与语境有关;修辞学的定义由原来仅描述辞格不同,也转向对语言交际的效果,转向修辞哲学发展。由于哲学转向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转向语用学的研究,语用学的分析方法扩大了修辞学的视野,语用学与修辞学出现交叉研究。探究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源流与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洞察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系列论文之一,简述了中国古代修辞学的产生和早期的研究情况,重点介绍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陈骙的《文则》这两部早期的修辞学著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价值、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一书是描绘世纪修辞学的宏伟画卷 ,其出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全面厚实、实事求是、立论精当三个方面论述了这本著作的鲜明特点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五大发展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我国的现状分析,提出了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大众化、个性化的五大发展趋势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对修辞学的了解和认识,从语言功能、方法论和信息功能三个方面对现代修辞学与西方古典修辞学的异同之处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认为,现代修辞学是对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继承和发展。现代修辞学也体现了对西方古典修辞学的承袭与补充、挑战与否定。  相似文献   

17.
略论21世纪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等人口结构问题,将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优化人口结构,将成为21世纪我国人口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与中国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1978年无疑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才真正第一次面对世界,也真正第一次面对自己。虽然带着羞涩和胆怯,也带着无奈和恐惧,但她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并且从踉跄试步到昂首前行,一走就是三十年!回首这三十年,虽多有曲折甚至逆流,但整体上看还是历史的大进步,中国的门户确实开放了,人们的手脚确实放开了,各行各业确实进步了。在此大语境下,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国修辞学自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西方社会危机四伏,现代主义文化亦日渐衰微.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依据时代的新形势、新问题,力图从修辞的角度去探究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以期促进人类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进而摆脱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修辞学重新焕发出生机,其理论得以更新和深化,其方法得以丰富和完善,其视野得以开阔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数据驱动为计算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极大施展空间,提升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效契合科学研究的复杂性需求。探究计算社会科学发展演变、学科框架与学科结构的界定对于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计算社会科学领域国内外文献,厘清计算社会科学的概念,进而梳理计算社会科学的学科演进趋势、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及研究应用;并从数字人文的学科结构入手,分析教育部学科门类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对计算社会科学的学科界定、学科结构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其与方法、技术类学科的关系,进而从学科角度思考计算社会科学的学科框架与学科结构。研究结论:第一,计算社会科学国外论文数量领先于国内论文数量,我国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第二,计算社会科学国内外研究侧重点不同。国内计算社会科学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复杂系统、传播理论等新兴主题,更加重视数据驱动过程中数据质量的分析,强调通过建模仿真、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论的使用。而国外计算社会科学以数据科学为核心,聚焦于社交媒体、社会网络与复杂系统,强调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基于Agent建模、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使用。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