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长篇小说的艺术就是结构的艺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在传统情节结构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合运用了两种叙述方式即以时间为主的历史性叙述和以空间为主的心理性叙述,打破了某种戒律和限制,形成了新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情节相对淡化与抒情空间浮现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2.
前言 结尾对短篇小说而言非常重要.爱伦·坡(Allan Poe)以来的短篇小说理论均十分重视结尾,坡本人住谈到短篇小说的结尾与情节的关系时,认为结尾对短篇小说的"统一效果"至关重要,必须"时时将结尾放在心中,才能让事件服务于意图的发展"[1](P67).俄国文论家埃钦鲍姆(E-jxenbaum)在讨论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时,认为"从本质上讲,短篇小说的所有力量聚积在其结尾.就像从飞机上抛下的一枚炸弹,它必须急速下坠,以便能以最大力量击中目标"[1](P81).弗兰克·科尔默德(Frank Kermode)认为结尾就像基督教中的世界末日"启示",给小说之前的那些行动赋予意义和阐释[2](P29).小说家R.德玛瑞尼斯(R.DeMarinis)则强调,小说的结尾"必须照亮……小说的前面部分",他认为好的结尾应该能给人物或读者带来"顿悟时刻"[3](P40).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它一反志怪小说的专门记鬼神怪异之事,大多取材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题材广泛,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笔精细,人物形象鲜明,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大跃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为后世的文言小说乃至白话小说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游冥故事是中国叙事文学中最常见的情节内容之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各个朝代的短篇小说集、笔记以及作为情节构成分布在长篇小说中.游冥故事从汉魏至明清,在文化内涵、表现形态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游冥故事有其独特的类型特征,如篇幅短小、结构完整、宗教色彩、警戒功能等.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的主要文学成就无疑是诗歌创作。然而,他的小说创作其中包括短篇小说也很有特色。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实际上就是熔抒情诗、哲理诗、故事诗于一炉冶炼而成的产品,不但有动人的故事、深邃的思想,而且抒情意味极为浓酣。印度评论家S· C·圣笈多认为,泰戈尔似乎创造了“一种将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的艺术结合起来的新文学样式”。这一评语十分确切地指出了泰戈尔短篇小说创作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及艺术上独特之处。泰戈尔的短篇创作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主要是音乐性的抒情笔法。这种抒情性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故事的叙述、景物的描写和语言的运…  相似文献   

6.
徐伯鸿 《社科纵横》2006,21(9):134-136
李煜的词作中叙事完整,叙述场景的空间有限,叙述话语独特。词人以内焦点叙述方式将叙事性和抒情性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特定的场景和简单的因果情节,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重构了感人至深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7.
初志红 《学术交流》2003,(7):150-152
威拉·凯瑟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淳朴优美、舒缓清新 ,而且在叙事技巧的处理上也别具匠心。她的短篇小说《邻居罗西奇》就是采用客观型的零聚焦模式进行叙事的 ,而且是将内部聚焦与外部聚焦集于一身。使叙述详略得当 ,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8.
在南斯拉夫各民族文学中,短篇小说有着丰富的传统,就其多方面的特点而言,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形式.如果撇开享有世界声誉的民间故事,仅就短篇小说来说,则可断言,南斯拉夫短篇小说是在坚实的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斯拉夫的短篇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体裁,是在十九世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中国小说追求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外国小说译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1909年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译文集<域外小说集>,通过其中收录的16篇外国短篇小说译文以四种不同类型的小说结构模式一举突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固有的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结构特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小说集在当时没有产生影响,但却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历史向上推溯了十年.  相似文献   

10.
《我弥留之际》中《圣经》话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颂 《学术交流》2003,(2):136-140
福克纳是一个善于在其作品中体现《圣经》文化意蕴的作家 ,对他来说 ,《圣经》不但是一种作家自觉遵守的创作原则 ,而且也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博物馆 ,为作家的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在福克纳的小说中 ,主题的提炼、情节的展示以及叙述话语的选择和运用 ,都清晰地表现出《圣经》的原型特征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7,34(1):94-105
《水浒传》特殊的“集体累积”成书过程,决定了它是“历史成份”极其稀薄的“英雄传奇”小说,其绾结短篇的特点,使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成为这一鸿篇巨制的主体内容。这些主要源于宋元民间“说话”的故事,保留了大量社会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使《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风俗史”的意义。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水浒传》不仅在叙事艺术上经历了反复锤锻,同时也积淀、凝聚了“近古”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12.
黄婷  张阿利 《唐都学刊》2010,26(4):77-79
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可能发生多方面的转变。"叙事"既表现为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又表现为本文的表层、深层结构。本文由中国电视剧的"叙事"入手,把握文本的深层结构,总结叙事模式,探寻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方向的可能性,认为中国电视剧在注重故事内容的挖掘、丰富故事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形式的设计,以加强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性。  相似文献   

13.
胡建舫 《唐都学刊》2011,27(1):53-58
《白鹿原》的神秘品格源自白鹿原民众生活的秘密叙事与神秘风格的充分展现。其基本艺术功能有三:情节真幻交织,引人入胜;凸显人物性格;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美境界,令人迷醉。"白鹿"这一中心意象显示了作者对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概括力和对其象征功能的深度挖掘力。  相似文献   

14.
柳海莲 《创新》2008,2(2):106-108
暗示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创作技法已大量运用于小小说创作。这种运用暗示的手法在小小说的主题、人物对话、结尾、结构形式细节的描写中,都可以巧妙运用,从而作品有深刻的含义和很强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聊斋新义》系列小说的内容入手 ,结合汪曾祺本人的创作谈 ,讨论汪曾祺 2 0世纪 80年代的小说观念 ,尤其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以及这些理解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汪曾祺对“现代”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现代派手法 ,如意识流 ;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与现代意识构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微妙关系 ,这一点也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宋人笔记和唐人传奇的看法中  相似文献   

16.
赵丙祥 《社会》2019,39(1):37-70
在田野民族志和历史编纂学中,传记法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本文从分析林耀华的作品入手,将其置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思想脉络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记法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研究中的潜力与可能性。本文将谱系法、个人生命史和社会生命论归纳为“传记法三角”。在(扩展)谱系法和社会结构论的基础上,生命传记法可以呈现一个或多个人的生命历史,作为大历史中的片段。不过,现象学路径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离开对中央政权本身和总体结构的考察。在“时势”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呈现生命传记,才不会只是个体的故事,而有希望成为一种对中国“总体”社会生活的有力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王仲生 《唐都学刊》2013,29(1):75-81
20世纪上半叶,“革命”是这个时期的关键词。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搏斗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的二重奏。《白鹿原》的“革命叙述”不同于“左翼叙述”与“延安叙述”,黑娃代表了“白狼”,白灵象征了“白鹿”,他们的“革命”人生充满了历史感和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齐效斌 《唐都学刊》2010,26(4):21-28
《史记》不仅为我们开创了元叙事的先河,也为后世构建出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尽管未以理论的形式出现,却能够以不同的叙事方式、不同的叙事视角以及不同的叙事意味彰显出深层的文化形态意向,实际上应和了新历史主义有关历史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操作的策略,甚至成为历史哲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苏羽 《唐都学刊》2006,22(2):77-79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为我们塑造了刘兰芝这么一个典型人物形象,而在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结构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即结构的动词性。这样完整和运动的叙事结构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第一次出现的,它标志着中国叙事诗已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赖琼玉 《学术交流》2003,(3):139-142
唐宋元小说戏剧中的青楼故事是时代造就的产物。唐传奇中的青楼故事是唐人冶游体验的产物 ,不过却于浪漫之中反映了唐代的士族门阀政治。宋代青楼小说说教意味浓重 ,也透露出市井气息。元代青楼戏剧是元人的白日梦 ,体现了落泊文人对功名和风月的幻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