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对于广大的大陆学者来说,这是一方陌生而又亲切、辽阔而又丰饶的文学沃土。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学术成果,如刘登翰研究员主编的《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史》和《澳门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等,不仅填补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为今后开拓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才同侧起步,走上正轨,并非如个别学者所指称“已攀登上了一个颇为…  相似文献   

2.
正海外华文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视野,虽然理论向度与生存主体同当代文学具有根本区别,由于它分享了中国文学的意义向度和阐释方式,早期相关文学批评亦通常被当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支看待。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已经延续三十多年,与相对成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海外华文文学面临的若干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自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作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众化的参与力量、经典化的介入力量及学科化的主要力量,紧密地锲入了大陆对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想象与建构过程之中,成为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媒介文本.  相似文献   

4.
由福建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福建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和《台港文学选刊感志社联合主办的“世纪之交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座谈会,于今年4月下旬在福州召开。与会者有来自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福建、香港、澳门的青年学者和部分被邀请的中老年学者三十多人。会议就so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文学研究新热点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如何走向新的世纪,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如果以198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香港、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作为起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迄今已有15…  相似文献   

5.
钱虹 《学术研究》2007,(1):131-135
对于台港澳地区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注与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并在此后的研究实践中逐渐显示其作为一门新学科的特征。至21世纪初,这一新学科从草创到初步繁荣和成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20多年来,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从概念的出现、命名的变化到理论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相应地,这一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清晰明确。  相似文献   

6.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走向成熟,必须更好地解决三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一是弄清楚海外华文文学要研究些什么,第二是明确由谁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第三是搞明白为谁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来研究;相反,要关注它的既不同于中国文学而又介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那种身份,以及这种身份所包含的海外华人面临中西文化冲突时如何从自身的生存经验出发融合中西文化矛盾,从而获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的独特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主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包容的态度和宽容的精神十分必要.研究者要意识到各自的局限,不能包办华文文学研究.我们只能书写各自的华文文学史,所以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与坚持自己立场、坦率地表达个人意见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7.
学科命名的方式与意义--关于"跨区域华文文学"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先生提出用“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取代通行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概念,但我认为“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应该不限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它应该是中国文学(含中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和跨区域华人文学(中国以外地区的华人-华裔文学)的总称。就学科而言,“跨区域华文文学”应包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20年前,当北京出版的大型文学杂志《当代》率先发表台湾旅美作家白先勇的短篇《永远的尹雪艳》时,谁也未曾料到,由此发端而持续不断的对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介绍与研究,竟极大地拓展了学界的文学视野和研究格局。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仅从时间维度上打通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空间的维度上把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文学整合起来,才能全面地描绘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图景。而此前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基本上都只是对中国大陆文学的研究。特别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台港澳社会各自迥异…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真正具备其独立的学科品性、新颖的学科理念、系统的学科结构,以及丰富的学科空间,这既依托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实绩,又依托于以科研和教学为推动的学科发展,所有这些都期盼和吁求着一套完善的教材的出版.今年4月,由饶芃子、杨匡汉两位资深教授领衔主编、邀约一批中青年学术精英加盟、历时两年完成的国内首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意味着经过三十年的学术探讨和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已经初步获得了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学科地位.独特的编撰理念、研究空白的填补以及统筹合理的体例构成本<教程>最突出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梁笑梅 《南京社会科学》2012,(7):129-134,142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空间的美学价值,这种研究理念和观照域对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歌的研究是一种拓展,也是华文诗学发展的自身需求。如果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歌置身于有意义的地理空间中,并以动态的眼光观照诗人的籍贯或占籍、诗人的区域流动、诗人的心理地理、作品的描写地理和传播地理等,那么这对于打破较为静态、单向、平面的研究无疑是有启发性的。通过地理学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不同于中国大陆诗歌的规律:诗人籍贯地理与活动地理之间的普遍差异性,诗歌描写地理与诗人活动地理之间的明显参差性,诗歌创作地理与传播地理之间的巨大反差性。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迄今少有争论的世界华文文学(过去我们称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由于今年二月《文艺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寂状态。这场争论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走过了20年历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从无到有地受到了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这种事实上存在已久的质疑,既有关于学术水平和研究方法,也有对整个学科研究持否定态度。无论争论的双方意见如何相左,其积极意义在于强化了我们对于世界华文文学这一特殊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视。一个新的学科的成立,除了对于所属研究范畴的资料有所积累、个案有所深入、史脉有所梳理之外,还必须对这一特殊学科的性质、特征、关系等做出自己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理论建构;而这正是才走过20年历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还未及深入、因而显得基础薄弱的原因。本专题的几篇文章,虽不是对这场争论的正面参与,但却是由这场争论所引发的对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思考,希望能够引起同仁对华文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亚萍: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暨南大学挂牌成立,标志着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年10月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不仅对海外华文文学20多年的研究进行反思,而且提出了诸多新议题,如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差异性问题;新老移民文学的联系、区别问题;大陆研究者与海外华文作家的沟通问题等。面对这些新、老问题,您是怎样看的? 饶芃子:除了上面提及的,还有华文文学资料的建设、文学史观、个案研究和宏观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学术领域,如何在目前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的课题。要以开放的态度,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视角,对海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华文文学的诗学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它同本土华文文学作比较,进行有深度而非盲目性的阐释,认识、探讨其普遍的文学规律,追求全球范围内华文文学作者共同拥有的“诗意表达”,建立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汉语诗学,而“身份”批评是我们切入研究极为重要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1979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人们开始关心海外华文文学。经过十几年的交流,大陆与海外的华文文学研究者有了共识: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整体。这不仅因为它们都以汉语(华文)进行创作,都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而中国国力的强盛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又给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背景。于是,到九十年代,遂有“世界华文文学”的提法。目前,中国大陆正在筹备成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这说明,世界华文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股巨大的洪流。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九十年代的世界华文文…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文文学概念内涵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是世界性的文学班象。它所独具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战,正在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虽然国内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令人瞩目,特别是学科研究格局的初步形成,已将这一研究推上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由薄到厚的两部海外华文文学整体研究著作陶原珂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从80年代勃兴以来,经过十余年的较大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颇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形态。在出现了若干地区(如香港,台湾)和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史的同时,到90年代,学界还步入了对世...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将伤痕文学的观照视域局限于大陆中心,遮蔽了我们对这一文学创作现象本应丰富的体认。在世界华文文学视野下考察伤痕文学,至少在现实主义的表现、苦难叙事、人道主义思想情怀等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伤痕文学创作本身所提供的文学审美多元性和丰富性,大陆伤痕文学的艺术局限性在海外华文作家的同类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补充,从而获得对伤痕文学的一种整体认识和评价。同时,它在一定层面上促使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需的文学史视野和文学史写作应该在多大的时空维度上展开也具有直接思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文文学是从语种文学着眼 ;而华人文学 ,是以种族血统作为分界线。为了扩大华文文学的文化研究内涵 ,内地学者应自觉地把华人文学研究纳入视野。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是从中国本位出发的 ,其命名预设了中心 /边陲、内/外的二元对立。世界华文文学的命名 ,不仅是名称的简化 ,而且这种命名提升了过去对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品位 ,体现了鲜明的学科意识。以“文化的华文文学”取代“语种的华文文学” ,至少难于说清华文文学与海外华人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互动关系。还是先不要用前者取代后者 ,至少让两种观念共存互补 ,互相竞争。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和台湾的“解除戒严令”而兴起的台港文学研究热潮,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一至六届“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的极不完全的统计,十年中全国各报刊发表的有关论文近四千信,出版专著数十部。仅台湾文学史方面的著述,就先后出版了诗歌史、小说史、文学批评史以及好几种台湾现代文学史。认真总结十年来这方面研究的发展历程,吸纳其中有益的经验,将有助于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洋洋一百二十万亩的闽版(海峡文艺出版社)《台湾文学史》(上、下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福建是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