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吕力 《管理学报》2013,(8):1100-1109
易学在解释"管理与环境"问题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可以将建立在周易基础之上的管理理论称之为易学管理理论或周易管理理论。一方面,易学管理理论有别于西方主流体系,另一方面,这个体系并非完全不可能从西方的理论视角理解。由此,易学管理理论既是独特的,又是普适与共通的。从独特性与共通性而言,中西互释是建立管理学中国学派、发展中国管理学术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周易与管理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周易》,即是一部管理学经典。易学中的许多管理学原理或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按照西方管理学理论,管理本身是一种决策学。所谓决策,就是对各种可能行动的方案作出最佳的选择,付诸于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周易》成书后参与了古代重大决策,成为重要决策方法之一。例如,在周代专设筮官,名曰大卜,掌管卜筮之书,对于国家大事如建国、迁都、战争、立嗣、分封等进行决策。同时《周易》卜筮又是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主要表现在古代管理者利  相似文献   

3.
周易与管理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周易>,即是一部管理学经典.易学中的许多管理学原理或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利平 《管理学报》2012,(4):473-480
作为一种"式"的中国式管理不单纯是管理哲学或管理方法问题,还是贯通、跨越了从管理哲学到管理方法诸层次的,体现为一种与文明类型相伴的管理类型。在一体化组织理论框架的范畴体系中,中国式管理就是在中国组织中通行的目标整合、制度规范内在逻辑支配下,包含了部分相容的西方现代管理体系和方法在内的,体现了至今仍有现实价值的中国传统观念和意义的管理类型,即"中魂西制"。当前阶段,致力于探究中国改革以来成功企业管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做理论总结和提炼,才可能形成能反映中国经验的管理学理论和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管理与中国管理模式的理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秀敏  曾昊  于文波 《管理学报》2011,(9):1269-1274
中国式管理与中国管理模式貌似相同,实则有很大差别。二者在理论来源上,有"中国传统哲学+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实践"与"中国管理哲学+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差别;在生成根基上,有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及知识经济的差别;在建构前提上,有等级与平等的差别;在核心内容上,有管与理的差别;在表现形式上,有零散与体系的差别;在应用特性上,有灵活机智与可复制性的差别;在追求目标上,有保持组织稳定与促进组织发展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国际管理学界有关"融会西方与东方、连接宏观与微观"的呼吁,为中国管理学界实现"立足中国实践、创新管理理论"提供了契机。作为"管理的精髓","管理自主权"的概念根植于西方理论,却贯穿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且对解决国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管理自主权的相关研究:首先,从经济、管理和心理等不同学科视角,厘清其本质与内涵,归纳其测量方法;随后,考察了多个层次的前因,以及不同内容的效应;之后,我们从公司治理、企业战略与制度建设三大领域,总结了中国情境下的实践启示。最后,从情境、内涵、测量、前因、效应与方法等6个方面,本文指出了既有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并构建出"宏观—微观—宏观"的系统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刘人怀  姚作为 《管理学报》2013,10(2):157-167
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是由核心框架及其应用概念构成的复杂层次结构。为借助独特基因来构建中国本土管理科学,学术界运用了文化核心植入式与文化情境嵌入式2种策略。前者将传统文化的特有基因当作本土管理学的内核植入到现有的西方管理学理论之中,在汲取前人文化精髓的同时,忽略了其与当前管理实践之间的不匹配。后者将文化视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中的环境变量,在借鉴西方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忽视了文化的内生角色。未来应采取将文化当作内生变量的研究策略,秉持辩证的认识论与本体论,逐步实现对传统文化独特基因的现代化解读,择取独特的研究视角,并根据问题来有效选择研究方法,由此扎实推进中国本土管理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理(论)实(践)”交叉的十字路口,中国管理学者面临着路线选择的挑战.从理论发展的目的出发,在明确理论的内涵和管理理论的衡量标准,梳理西方管理研究的多元范式、不同方法论特点及理论生产类型之后,以波特等西方著名学者的实践为例,对管理学者的差异定位进行了说明.研究认为,中国的管理学者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批判性吸收西方管理学研究的多元范式和方法论,从有利于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出发,确定学者个人的主导研究范式和理论类型定位;有志于管理理论发展的本土学者,应在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提升的基础上,发展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中国管理学术共同体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不同学者的合理定位和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章迪诚  张星伍 《管理学报》2012,9(10):1422-1429
在承认管理理论具有超越地域文化的普适性基础上,以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为逻辑起点,通过比较中西方在管理视角、管理基点、管理方法、管理行为和管理原则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力图为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学科建设中建立不同于西方的测量维度,提供可资观察和应用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0.
今日的企业管理论著,不应是戴着西方经典管理理论镣铐的舞蹈,不应是照搬中国传统企业管理的裹脚布。需理牲地言说而不接受中庸的论述,需要激情地表达而不要煽情的陷阱,需要独特认知但立足点却是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这块土地。本刊从本期起,在"管理中国化"栏目,全文连载广州永安美景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学明先生所著《外圆内方的管理艺术》一书,欢迎广大读者以各种方式与作者互动,畅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李德昌 《管理学报》2011,8(5):640-647
评价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的基础是"势",即信息量或信息势。所以,有效评价的基本机制和原则就是"生产最大的评价信息量、营造最大的评价信息势"。由于构成数学群的对称性结构具有最大的信息量及最大的信息势,因而,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研究评价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不同的管理环境和时代,寻找一组多元对称的指标,使这些指标构成具有数学群结构的指标体系,才能使复杂管理实践的理论评价成为有效的和科学的。由于中国管理情景下的"文化纠结"的复杂性超过了西方"线性独立"文化的复杂性,所以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评价研究,将具有包容西方管理实践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周易思维在人类历史中产生过的重要作用,周易思维在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等。周易思维启示现代管理学必须确立的观念,如太极阴阳管理观念、三才合一管理观念、保合太和管理观念等。还探索了让周易思维更好地为现代管理的有效途径,如为易学正名,对《周易》应进行普及教育,组织“送易进单位”、“送易进企业”的活动,加强易学思想交流活动等。  相似文献   

13.
盛昭瀚  薛小龙  安实 《管理世界》2019,35(4):2-16,51
重大工程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工程管理界公认的一个原创性、前沿性学术问题。近年来,中国学者积极参与了这一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的自主性和原创性研究,体现了中国工程管理学界在学术研究道路上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重要转变。我国学者提炼出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础性科学问题以及新的方法体系构成了理论体系完整的学理链,率先在国际工程管理界提出了关于重大工程管理基础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100家企业和100所高校案例样本25年跟踪研究,提出了转型国家管理本土化概念;分析了中国转型期各阶段的管理思想、体制和经济增长特点,概括性地阐述了中国经济崛起与管理中国化的相辅相承关系,以及加速管理中国化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转型期中国管理变革的模型。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国转型期管理变革模型与其他国家的区别。本文采用了"管理思想—经济体制—管理形态"理论框架,对转型期25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转型初期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管理思想还不成熟,主要依靠从西方引进案例开始,由此导致许多管理实践和管理教育的问题;管理兴企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加强了转型中期中国管理科学的实践研究,带动了转型近期的中国管理理论体系提升。第二个问题,中国崛起需要管理中国化。管理中国化是中国转型期解决管理问题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方法,它包括管理经验化、本土化和现代化三个阶段。中国从国情出发提出了"案例三个车间理论",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管理科学、管理教育存在的难题,为实现管理中国化找到了新方法。第三个问题,中国管理本土化与国际合作问题。中国作为转型国家的一个典型范例,除国内需要深化研究外;近期主要是加快案例国际化的步伐,开展与发达国家学术交流活动,与转型期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实行中国本土化案例库资源共享。本文作者欢迎全世界的管理学者、企业界和政府机构加强与中国管理界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00家企业和100所高校案例样本25年跟踪研究,提出了转型国家管理本土化概念,分析了中国转型期各阶段的管理思想、体制和经济增长特点,概括性地阐述了中国经济崛起与管理中国化的相辅相承关系,以及加速管理中国化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转型期中国管理变革的模型。本文采用了"管理思想—经济体制—管理形态"理论框架,对转型期25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阐述了中国转型期管理变革模型与其他国家的区别。转型初期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管理思想还不成熟,主要依靠从西方引进案例开始,由此导致许多管理实践和管理教育的问题。管理兴企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加强了转型中期中国管理科学的实践研究,带动了转型近期的中国管理理论体系提升。第二个问题,中国崛起需要管理中国化。管理中国化是中国转型期解决管理问题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方法,它包括管理经验化、本土化和现代化三个阶段。中国从国情出发提出了"案例三个车间理论",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管理科学、管理教育存在的难题,为实现管理中国化找到了新方法。第三个问题,中国管理本土化与国际合作问题。中国作为转型国家的一个典型范例,除国内需要深化研究外,近期主要是加快案例国际化的步伐,开展与发达国家学术交流活动,与转型期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实行中国本土化案例库资源共享。本文作者欢迎全世界的管理学者、企业界和政府机构加强与中国管理界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00家企业和100所高校案例样本25年跟踪研究,提出了转型国家管理本土化概念;分析了中国转型期各阶段的管理思想、体制和经济增长特点,概括性地阐述了中国经济崛起与管理中国化的相辅相承关系,以及加速管理中国化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转型期中国管理变革的模型.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国转型期管理变革模型与其他国家的区别.本文采用了"管理思想-经济体制-管理形态"理论框架,对转型期25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转型初期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管理思想还不成熟,主要依靠从西方引进案例开始,由此导致许多管理实践和管理教育的问题;管理兴企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加强了转型中期中国管理科学的实践研究,带动了转型近期的中国管理理论体系提升.第二个问题,中国崛起需要管理中国化.管理中国化是中国转型期解决管理问题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方法,它包括管理经验化、本土化和现代化三个阶段.中国从国情出发提出了"案例三个车间理论",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管理科学、管理教育存在的难题,为实现管理中国化找到了新方法.第三个问题,中国管理本土化与国际合作问题.中国作为转型国家的一个典型范例,除国内需要深化研究外;近期主要是加快案例国际化的步伐,开展与发达国家学术交流活动,与转型期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实行中国本土化案例库资源共享.本文作者欢迎全世界的管理学者、企业界和政府机构加强与中国管理界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国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可谓不遗余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的实践中产生了许多脱节乃至水土不服的现象。对此,诸多学者和实践界人士从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中西文化的差异、管理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从"管理实践评选"看中国管理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管理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首先,将管理实践大致分为人本管理、公司运作与方法、合作伙伴管理和文化与社会责任管理4类,通过对历年"十大管理实践"的榜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管理实践具有向文化与社会责任层面转移的特点.其次,根据文化和环境对这4类实践的影响程度,人本管理和文化与社会责任层面的管理适合向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借鉴,公司运作和合作伙伴管理适合向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借鉴.最后,对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商务技术依托下出现的新型组织模式--"虚拟组织"的管理实践进行了讨论,指出"虚拟组织"的管理应该同时借鉴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的优秀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9.
杨斌  陈坤 《管理学报》2012,9(9):1405-1410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动荡复杂的环境,对中国企业的组织形态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了严峻挑战。同时,近年来主流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遭遇的"水土不服",也需要中国管理学界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式管理之路。基于对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回应现实课题和理论创新的双重要求,2012年5月26~27日在南开大学商学院召开的首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2012):组织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和学科建设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组织学习与变革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鉴于此,在介绍诸多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0.
吕力 《管理学报》2012,(4):506-515
"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包括:何谓中国、如何认识、怎样直面、西方管理理论能不能"直面中国管理实践"以及是否存在"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为了回应这些问题,中国管理学术界需要将目前片段式的、有感而发的、单一视角的反思推进到理性的、多视角的、系统化的反思阶段。这些系统的反思可以称之为"元管理研究"。元管理研究的问题可分为管理本体论问题、管理认识论问题和管理方法论问题。虽然元管理研究并不能给这些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通过更深入地指出这些问题的来源促使人们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