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给党的执政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和现实威胁。要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安全,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建理论创新水平为基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为保证,并正确处理好多重关系,使党始终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王锦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4):28-30,80
政治认同由主体、客体和外部环境三要素共同构成。作为执政党,农民的政治认同是中国共产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农民对利益的满足和权利的保护成为核心要求,公平正义成为价值选择,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影响因素多样化、存在层次性与地域性差异等许多新特点,党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因此,提高农民政治认同的正确路径是:构建政治民主、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构建认同的政治文化、促进农民政治社会化;优化国家制度安排,满足农民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分化 ,其动力机制前期由国家设置 ,后期由市场经济结构与市场机制使然。国家“看得见的手”催生了转型期的原生性社会分化 ,而由市场与社会结构转型两只“看不见的手”促成了转型期的后启性社会分化 ;前者具有被动性、阶段性和无序性 ;后者具有自身动力性并表现出规律性趋势。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 ,因而解读转型期社会分化的社会动力机制 ,是认知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转型期 ,引起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是多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 ,经济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直接动因 ;社会文化环境由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深层文化机制 ;当代信息传播系统化、全球化、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速率快捷化等信息传播氛围的急速变革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加速机制。正是由三大机制因素的“合力”推动 ,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心态意识在真实意义上由传统向现代演变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精神文化正在由一元向多元方向发展,而且文化的主导性正在由理想型主导向世俗型主导转变。面对这一当下语境,研究转型期社会的文化心理机制,对于构建新型的精神文化大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匮乏与满足从历史上看,每当社会处于大转折的时期,都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分娩的痛苦和迷惘。由于传统的价值系统已失去存在的合法性,而新的价值体系又不能马上确立和完善,这样,人们一时失去了心理平衡的支点,处于一种精神的失重状态。但是,作为生命个体,还要在夹缝中生存下去。于是,这一时期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社会遮蔽"("social cover")是指社会权力主体或强势群体的价值观与准则,在特定情境实化中,其潜在功能造成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对个人或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损害的过程及问题.社会遮蔽在我国转型期的发生,既与大国转型受环境影响和传统规范价值牵制相联系,又因权力主体的行动及价值观,在缺少参照的情境下实化的潜在功能使然.它作为一种阻遏和影响社会协调发展的失调现象及问题,是导致其它社会失调现象及问题的重要社会基元.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挑战及其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执政党不断寻求政治合法性是政党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性因素对执政党传统合法性的资源和基础构成了严峻挑战。本文在分析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政绩和制度规范三个方面提出了重构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发生,是我国转型期城市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的突出表现。因此,维护转型期城市社会的稳定,避免社会冲突,必须以动态的思路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和社会转型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处置。在推进城市和谐建设和发展中确定和建立科学的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目标、策略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效果上得到明显改善.新一代大学生成长成材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正确把握转型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嬗变与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的同时,社会心态也在转型和重组。当下我国民众的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同时,社会心态的一些方面也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一是民生问题突出,引起"群体焦虑",影响到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看法;二是腐败现象的增多,引发不满情绪,影响到民众对干群关系的看法;三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心态失衡,影响到民众对社会公正的看法;四是利益诉求反映渠道不畅,导致社会心态恶化,影响到民众对政府信任度。为此,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党全社会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当前,应着力在保障民生需求,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加强社会建设,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强化舆论引导,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夯实制度基础,避免和消除消极的社会心态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全球化、大众化的时代特质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为高校法治机制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契机.学术权威、行政权力和社会力量在高校权力格局中的此消彼长的博弈衍生出三种高校治理模式类型,各自优劣掺半,唯有进行法治机制的规范衡平才是高校在社会转型期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论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德育工作遇到了挑战,这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要在理念、内容、机制以及模式等方面与时俱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4):44-46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公共道德问题正在成为公民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转型时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的成因分析,针对诸如传统伦理的隐患、公德具备公共用品使用和回报的特殊性以及公德行为道德监督行为情境的弱化等问题,应采取提出加强和完善德福一致的公德制度建设;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公德意识等措施,构建转型时期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的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能量逐渐产生效果,但进一步发展却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政治、文化、福利等方面的适应力和承受力问题。从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正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经验看,除经济因素之外,人文精神的重新振兴和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而且,志愿服务对人文精神的传播、弘扬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对社会转型的支持功能和对人文精神振兴的促进作用。一、中国社会转型呼唤志愿服务与人文精神中国正处… 相似文献
15.
郝晓娜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7-9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16.
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管理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与社会多元要素之间的关系,努力推动高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转变,切实建立结构清晰、职能明确的高校管理组织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管理创新,从而有效应对转型时期面临的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有关NGO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NGO即“非政府组织” ,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和学术界谈论的热点话题 ,但是人们对非政府组织的认识并不相同。在关于NGO的概念定义、它与“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的关系、NGO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道路的认识上 ,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围绕着NGO的概念定义 ,NGO的国内现状及面临问题 ,特别是其建设道路等几个问题 ,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提出了“转轨、脱钩与新建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并探讨了NGO的中国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社会信用缺失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其中政府信用问题则是关键所在.加强政治信用伦理建设的几种途径是:加强政治信用伦理教育,打造信用政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两个重要传统的阐述和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机制的讨论 ,提出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 1 )确立以社会成员关系协调为基础的划分主要原则 ;( 2 )也必须以区分社会成员资源获取方式与资源拥有状况的差别为原则 ;( 3)应该坚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原则 ;( 4 )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特征是阶层划分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依据这些原则 ,作者以职业为标准对转型期社会分层的划分提出了一个初步框架 ,将我国城市社会划分为 7个界限相对清晰的职业阶层 ,并以 2 0 0 0年城市调查数据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