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德格尔艺术本源论以其独特视角,探讨了艺术理论根本问题,尤其他关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的根本特征、艺术的非对象性存在以及艺术“让大地成为大地”的论述深刻独到,为我们反思传统艺术理论模仿论和现代艺术理论主体论以及它们的主客体架构模式,探讨当今艺术理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及其走出这种困境的出路,提供了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源性大于人的主体性 ,这是海德格尔诗性本体论对人的基本看法。人向诗性本源的回归 ,就是从此在的主体性出发 ,对主体狭隘性的断然否弃 ,就是向此在之“在”的真理的敞开 ,就是从根本上肯定人的神圣性以及在澄明中恢复人的世界与大地的和解。惟有如此 ,才能既从根本上开放人 ,又约束人的为所欲为 ,帮助人们走出主体性哲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在20世纪中西美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二者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方式、思入方式、思考重点等角度对海德格尔与徐复观的艺术观进行比较研究.敞开且洞明这一丰富的对话领域,无论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与深化,还是对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及合理转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尽管布鲁诺.拉图尔激烈地批判马丁.海德格尔的技术理念,但是他和海德格尔关于技术本质的思想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拉图尔事实上呈现和还原了海德格尔对技术的理解。拉图尔认为海德格尔的作品充满虚构的、过时的和悲观的念头,但在他自己的作品中,这些思想却以不同的更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拉图尔和海德格尔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重新阐释二人的思想,不要被命名技术本质的不同方式引向歧途,这对于技术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遮蔽,造成了现代人的无根状况。人的本质取决于他与存在的关系,存在是“天、地、人、神之四重整体的统一体”,唯思才与存在相契合,思让存在达于语言,与存在相契合的语言是本真形态的诗之道说。作为一种道说,诗让我们采取“对物的泰然任之”和“对神秘的虚怀敞开”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唯如此,人才能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性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核心和出发点.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具体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考察,来完成其哲学变革的.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深厚的基础,并使其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存在着内在关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对我们具体地历史地解决现实问题,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肖力 《江汉论坛》2004,(10):81-83
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的根源在于西方传统哲学的危机。传统的西方哲学只是侧重于从科学计量的角度来理解“时间”和“空间”。他们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具有特殊“理智”这种功能的“动物”,因而“历史”也不过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因果系列,由此在经济学中演化出“经济人”范式。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重新解构,回答了“真正的人性在哪里?”“人到底是如何存在的?”这一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对“人”的理解也影响了一大批现代经济学者,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壶之虚空:虚空是不可定义的,它具有颠覆西方理性哲学的关于存在的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虚空不是物理学上的空间概念,它是结缘性虚空;作为存在本质的虚空是虚实相生的;虚空聚集着四重整体,人的栖居保护着四重整体;虚空靠诗性思维来把握.结合上述分析,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诗性文化有相通之处.从中国诗性文化的角度谈海德格尔的壶之虚空,旨在为理解海德格尔哲学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王珂  胡兆明 《阴山学刊》2005,18(3):32-35
新诗在20世纪汉语诗坛占有主导地位,却没有建立起必要的诗体。尽管有很多诗人致力于新诗的诗体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确立了新诗的初步形态,新诗诗体建设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20年代初中期初步确立了新诗的基本形态,特别是确立了新诗的两大形式特征———新诗的音乐形式和排列形式。新诗却始终处在文体自发与文体自觉、诗体的准定型与不定型、诗的律化与自由化、诗人的文体自律性与文体创造性的对抗与和解中,其中对抗远远大于和解,造成每种诗体都无法进行持续的建设,使诗体建设成为百年新诗最大的问题。目前正是加强诗体建设的重要时期,21世纪新诗的诗体建设既要正视现实,又要面向未来,既需要现实的构建策略,也需要理想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杨景龙 《河北学刊》2007,27(5):110-113
中国新诗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诗体建设的形式问题,新诗作者普遍滥用自由,导致新诗文本的浅白、啰唆和枝蔓芜杂。因此,新诗作者应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强化形式意识,注重新诗诗体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新诗的整体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先锋诗经历了由诗意的先锋到诗艺的先锋,再转向诗意的先锋三大历程,并由1980年代的全国性的群体冲锋变成了地域性单兵突击,大学校园不再是先锋诗的实验园地.社会上的先锋诗人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平民写作取代英雄写作,人性写作取代神性写作.女诗人由女性诗人变化女人诗人,迷恋真实人生.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平民化实用性诗歌远远多于贵族化审美性诗歌.先锋诗的世俗化导致了诗人写作的个人化.重视现实生存甚至急功近利的先锋诗写作虽然有损新诗,却适合当时的特殊国情.尽管当前个人化写作仍有存在价值,但不能极端地倡导个人化写作,因为诗坛既需要诗艺的先锋,也需要诗意的先锋.  相似文献   

14.
每一种诗歌体制都有自己的特有体制特点、审美规范,七言古诗体制灵活、不拘格律、用韵灵活,以章法跌宕纵横为显著特点。这种独特的诗歌体制对创作主体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也影响了它的表现性能,反过来,它也适应了特定创作主体表达特定内容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代绪宇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4):55-60
散文诗是人类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早期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平行发生,19世纪中期以后才相互影响。由于所处的国度不同,散文诗文体生成也各有特色,法国偏重于由诗向散文靠近,英国主要是由散文向诗靠近,美国散文诗创作既有诗人,也有散文作家。散文诗更多地源于诗、源于散文或者是诗与散文的融合,正是世界散文诗在文体形成过程中的代表形态。这也决定了不同国度的散文诗或偏重于诗,或偏重于散文,或者二者兼顾的文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海德格尔的全部学术思想发展进程中,始终同步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之道路和双重思想构境——"克服形而上学"的争执性思想场域和"绝弃存在"的本有诗性之思境。克服形而上学,就是在重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开启的第一开端中,超越性地让存在者归基,即重新扎根于作为其真实根据的存在。"绝弃存在"这条全新道路的基石却是被打上叉的存在,即"存有"(Seyn)历史之思,在这条没有了理性炫目之光的幽暗小径上,打开一切存在的涌现和用在性将为存在之弃让所替代,解蔽之真理性认知和逻各斯之主导性追问生成的抽象聚集,将为存有的基础性追问中的真理本现和归隐所取代。在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中,根本不存在断裂式的思想转向,只有一个海德格尔!只是这个海德格尔在对希腊原初本原之境的双重返回中,同时置身于"第一开端"的形而上学之路解构之战和在"另一开端"的本有之思中的道说本现之中。应该说,海德格尔在两个思想构境层中的辛苦努力都是一贯到底的。  相似文献   

17.
内视点与想象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语言表述模式。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新诗引入内视点与想象,并将其融进现代汉语语境,创立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独特语言诗学理念,为中国新诗的创作与阅读提供了新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5,18(5):78-8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越、“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提倡"诗界革命",中国诗歌开始由旧体诗向新体诗转型。"新名词"入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而且导致中国旧体诗严密的文体体系出现松动、崩溃的趋势;对言文合一与民谣的大力提倡,使白话进入诗歌,打破了传统的言文分离、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大批的通俗体诗歌;"以文为诗"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明晰界限,赋予诗歌以散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