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俚”论     
说起"俚"人,人或不自禁地联想起了陈隋间的冼氏夫人.族因英雄而著,或已成了人的历史心理定势,没什么奇怪的;然而族以人传,俚名之起,非由冼氏夫人而始,俚名之终,非因冼氏夫人而结.俚,书定为岭南的一个民族群体的称谓,在汉文官私著述里,从东汉初年迨于明朝末年,连连使用了1500多年.何者为其后?其系属及其演化发展,迄无系统的深层论述.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儋州风俗》下云"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本是指"黎"族群得名的由来,可道光《广东通志》卷330—变其意,云"俗呼山岭为黎,而俚居其中,于是讹为黎",却成了"俚"、"黎"间的传承关系,于是乎此后千口成词,皆认为今聚居于海南一岛上的黎族,即古岭南俚人之遗裔.  相似文献   

2.
“俚”人,始见于东汉,活跃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以后,史载渐少。“俚”称人群在古代越人与南方现代民族之间承前启后,是岭南历史上的重要民族。一“俚”人,东汉时期称为“里”,有  相似文献   

3.
饮茶文化创始于中国古越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饮茶的起源,自唐代陆羽始至今,论述不少,却从未有人提及饮茶创自于古越人。然而,只要细细考察,便可发现:但凡古老的茶区均处于越族分布区域,而且其茶民也与越族有直接或间接的渊属关系。此外,最早的茶书——唐代陆羽《茶经》中“八之出”的茶产地不仅全属越族分布区,且多为中原文化难以伸及的夷乡僻壤。而“七之事”中的茶史料,除敦煌人单道开一条外,全都属越族区域内事。由此可见越人与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依据资料考证,得出饮茶文化创自于中国古越人,是中国古越人创始了辉煌的茶文化的结论。现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壮族历来有聚族依田而居的传统,壮语称其聚落为"板"(或近音"曼"、"畈"),流行以"板"来冠村名,其由来和含义与壮族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有关。在古越人曾经居住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都有"板"或"畈"的地名。据查,"畈"为形声字,左为形,右为声,意指一片田地,或专指水田耕作区,系古越语。因而,壮语称聚落为"板",源起于耕田,来源于古越语,意为有耕田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耕田,或田即村、村即田的互名关系。壮族将人们聚居的村落称为"板"卜ba:d〕(或近音"贩"、"版"、"曼")。在壮族地区,以壮语"板"(或近音"…  相似文献   

5.
史籍在记述南方古代民族之种类时,曾多提到俚人。《北史》卷九十五“论曰”:“南蛮”种类非一,其流曰蜒,曰獽、曰俚、曰僚,曰(?)。《隋书·南蛮传》重叙上述种人之后,指出其古“先”所谓百越是也。这一记载反映,俚人是我国南方古代民族中的重要部分,她曾经长期活跃于历史舞台,对我国南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六朝以来岭南俚人的有关问题,略述管见,以就教于各位同志。一、关于“里”、“俚”、“黎”称称岭南古代少数民族曰俚,始于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其载曰:“广州南有‘贼’  相似文献   

6.
俚人、又称里人,即雷人,以后有一支南迁于海南岛叫黎人。这些称呼乃一音之转。俚本为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属于羌人的一支,与黄帝族是亲族。他们由西向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在夏商时代,其族类繁多。后遭商朝的征讨而逐渐南迁于长江以南,留居于中原一带的俚人便被编入乡里成为里人庶民。南迁者则与百越族系混合,或与濮、僚杂居,而逐渐成为壮、水、布依、毛南、泰、侗等族。一支则南迁于海南岛而成为黎人加茂黎。一支仍定居于桂西、滇东,成为莱人。历来有很多学者,把俚人归入百越或濮、僚族系,是没有从俚人的族源分布及迁徙等方面深入研究,因而得出某些偏颇的结论。因此,不能单纯就俚人的某些风俗如用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湖南是越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后来也是壮侗语民族生活繁衍之地。无论是考古学 文化还是民族学及语言文化方面,都反映出湖南地区与岭南壮族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湖南地区的壮 侗语民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由古越人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桓仁县民委李永勋同志来信问:“仲家人”指的是现在的哪个民族?它的沿革情况如何了答:“仲家人”指的是我国现在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仲家人”又称“仲家”“仲家苗”,与我国的壮、侗、傣等少数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即西部越人)。魏晋南  相似文献   

9.
论古越族     
在我国江南广大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时代,广泛分布着各有特色但又以几何印纹陶为共同特征的考古遗存。学术界一致公认几何印纹陶的创造者就是古越族。 越人从何而来?不少论者认为越族是三苗的一支后裔,然而“越为苗裔”说只是一种推测,因为任何古籍都未载明这一点。彭适凡先生根据苗和越部以蛇为图腾和都有文身习俗这两点认为“越族和三苗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又指出“关于古三苗和古越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独龙族是我国大家庭中的一个兄弟民族,人数约二千五百人,居住在云南省境内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独龙河两岸.独龙族的每个部份往往以居住地区及河流的名称而得名.如居住在独龙河两岸的自称"独龙",居住在迪麻河的就自称"迪麻".居住在贡山以西的自称"未奴哇"(意为找地方的人),居住在拉打各一带的自称"拉打各人".有一部分还沿用氏族名称,如孔孟人、巴马人等.对独龙族也有统称他们为"俅族"的.相传贡山四区的独龙族是从怒江迁去的.独龙族中也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从"汉人地方"来的两兄弟,他们的名字叫陆金、陆一(译音),打算一同回到"俅江"(高黎贡山以西恩门开江以东)去.有一天晚上,正在怒江过溜索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暴风雨,弟弟刚溜到怒江西岸,溜索就被雷劈断了.兄弟两人隔江大哭一场后分别了.弟弟越过了高黎贡山来到"俅江",他的后代就成了"俅族",哥哥住在怒  相似文献   

11.
阿紫 《民族论坛》2011,(2):44-44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后称僚人,宋代朱铺的《溪蛮丛笑》中称为"仡佬",到了明代基本就定下来了,田汝成的《行边纪闻》中明确地说:"仡佬"一曰"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解体后,僚人大量外迁,和汉、苗民族杂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派古音学者普遍认为,一个韵部中往往包含有多个不同主要元音的对立,而且元音还有长短的对立。但是,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诗经》押韵以及《说文》谐声,都没有长短元音押韵的事例,只会偶见不同元音的韵母押韵。即便在有长短元音对立的语言里,新派古音学者所说的这些对立也不能鲜明地区分开来。《说文》的谐声系统、《诗经》的押韵系统以及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系统均表现出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押韵原则。  相似文献   

13.
瑶族的习俗     
1、历史 姓名和语言 自称“勉”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称为“瑶”。它的全名自称是“Iu Mlen”(瑶人)。名称的第一部分写作“Iu”或“Yu”,但发音是“Ee—ye”,有些人认为“瑶”可能是这个术语的误用。在越南他们常被认为是来自中国术语“野蛮人”的“蛮”。  相似文献   

14.
傣族图腾似乎从未有过专文论述.自然,作为和人类童年有密切关系的图腾文化,是难以泯没的,傣族也不例外,只不过如拨雾看花罢了,所以本文命题就是傣族图腾文化及其史影觅踪.泰族图腾文化的孑遗,看来主要有:一、蛇图腾《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有神焉,人首蛇身."蛇图腾崇拜是古越人几乎共有的,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概莫能外.傣文古史《泐西双邦》开篇就是一位"人身蛇尾"的"勐神"("勐"是傣语,本意为国家或部落,现通译为地方或坝子.按:"勐神"取其本意,即国家或部落神).传说这  相似文献   

15.
范怡倩 《民族论坛》2008,(11):30-30
<正>一、侗族大歌瑰宝面临泛化侵权危机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人视唱歌为不可替代的精神需求,侗族歌唱历史源远流长。清代光绪年间《凝秀庵记》中,有一段记载:"前者唱於而随者唱喁,连袂而歌,於蔫喁如众乐,皆作八旨备,举合材中,无一非鸣者焉,彼天地间亦何尝有寂境耶。"旧《三江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侗族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侗乡人人会唱歌,事事可唱歌。  相似文献   

16.
<正> “越”之作为族名,始于商代,甲骨文写作“”。其活动范围自东南沿海至西南地区,支系众多,秦汉间也称作“百越”。不过自先秦至秦汉,越人还有另一个很常见的别名——-一瓯,或写作“沤”,有时也合称“瓯越”。《逸周书·王会解》载,伊尹为四方令,命各部落为商汤进贡特产,正东有“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正南有“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7.
一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221年),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了静多大小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被泛称为“百越”。从现在布依族分布的地区来看,布依族很可能是从“百越”中的“骆越”这一支发展起来的。汉以后,岭南地区继“越”之后出现了“僚”人。隋书地理志里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由于布依族分布在岭南地区,直到目前很多村寨之中  相似文献   

18.
神话学二题     
扶桑(扶木)释扶桑是神话中的名树,见于《楚辞·九歌·东君》、《山海经·海外东经》、《淮南子·天文训》等;又叫扶木,见于《吕氏春秋·为欲》、《山海经·大荒东经》、《淮南子·墬形训》等.扶桑是怎么样的桑树,就看“扶”字什么意思.与“扶”古音相近的词“丰”、“般”、“(魇)”、“丕”、“溥”,都可表示大义:《方言》、《玉篇》“丰,大也”;《方言》“般,大也”;《尔雅》、《方言》“(魇),大也”;《说文》“丕,大也”;《说文》“溥,大也”.这些词意义相同且古音互近,必从同一个词分化而来.“扶桑”的“扶”若与这些词的任意一个相通而也表示大义,均无不可.证据表明,“扶”与“溥”通.  相似文献   

19.
<正>"我在山顶吹声口哨,三省的人都听得见!"有位猎人自豪地对我说。就是他这一句话、激起我这个背包客对终年云雾缭绕三省坡的征服欲望。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处屹立一座大山,主峰海拔1336.7米,坡西面是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县,东北面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正南面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三省(区)地域分界线正好通过主峰之巅,因此人们称它为"三省坡"。三省坡是我国侗族聚居地的中心,近300万侗族人民生活在绵延几百公里的山脉周围。这座  相似文献   

20.
由於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心向相同,有时往往会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造成类似的社会环境,进而创造出相似的文化现象。但因此便无视甚至否认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将一切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现象统统解释为“文化共生”的产物,显然是不对的,至少有失偏颇。因为从系统论来看,民族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民族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将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积极或被动地与异族文化发生某些冲突,进而受到某种影响。而且民族文化的内涵越丰富、发展历史越悠久,与异族文化的联系就越频繁、越活跃,受到异族文化的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乃至融合异族文化的某些成份,决非是民族文化的耻辱与不幸,相反,是富有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