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赉 《领导文萃》2014,(2):7-22
<正>网络语言常常与媒体和公众热切关注的社会焦点相关。近年来,在因特网上有一组常见的网络流行语,与当今中国社会各类人群的地位、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密切,譬如"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贫二代",譬如"仇富"、"仇官"、"仇贫",譬如"拼爹"、"啃老"、"屌丝"……不一而足。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待这些网络流行语,又可以将它们与两个社会学  相似文献   

2.
殷民娥 《决策》2012,(12):14-15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十七大以来,党多次重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对整个社会管理体系进行了重新安排,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增加一项"法治保障"。这些重要表述和主张深刻证明,我国的社会管理将由过去更多地强调政府的主导型角色转变到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意愿的充分表  相似文献   

3.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深化阐述和发展提升,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理论扩展和实施构想,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上,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领域存在的众多分析逻辑中,尤其以两种思路表达为要:一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二是"大政府、大社会"的思路。然而,就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建构和微观表现而言,我国的治理实践仍然无法跳出"大政府、小社会"的窠臼,这一制度惯性仍然具有符合当下实际的合理内核,且不会在短时间内消解"。大政府、小社会"实践模式的逻辑机理体现为国家主义传统的有效约制、政治参与制度化稳步推进和社会组织自组织程度不高三个表征。因此,应当通过对国家与社会的耦合来优化这种"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依靠政府自身的改革促进政治参与制度化;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以弥补国家主义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相关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构建方式进行梳理研究,能够为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义林 《领导科学》2012,(26):26-27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同力持续增强,但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诚信被越来越多的人抛进故纸堆,背信弃义、弄虚作假的现象比比皆是.近年来,"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郭美美"、"小悦悦"、"彭宇案"等无不折射出当今社会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社会毒瘤,它污染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扭曲了道德和法律,更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五所"目标的提出,主要着力于全国范围内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全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低民生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尤其在"三大经济圈"地区,在总体实现"五所"要求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教育、分配、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由"五所"到"五有"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从"华南虎事件"、"瓮安事件"、"胡斌替身事件"到2011年的"抢盐风潮"乃至"7·23动车追尾事故",中间无不充斥着各式版本、不同目的的各种谣言。事实上,流言、谣言可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谣言更借助网络新媒体获得了更高的传播速度和更大的传播半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不仅是一个容易滋生谣言、传播谣言的时代,更是一个容易陷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是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夙愿,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的实现仍然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努力之中。社会资本作为一系列互惠规范、公民参与网络和信任等非物质存在的形态,反映的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宏观和微观层次上的各种关系状态。社会资本的丰厚程度,往往可以显示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组织本身的效率高低和和谐程度。本论文试图从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社会资本入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并尝试性提出构想,望和谐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全民族的"中国梦"早日梦想成真。  相似文献   

10.
社会     
《领导文萃》2010,(2):8-9
<正>大学生"村官"的苦恼中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而作为权宜之计实施"村官"计划正面临严峻考验。村官将来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在聘用期  相似文献   

11.
秦德君 《决策》2012,(4):14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控制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问题.贫富差距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一方面,适度的贫富差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巨大落差的贫富差距会带来危害,危及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整个文明的进步. "十一五"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世界银行公布数据,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中国1%的人口,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聚程度远超美国.  相似文献   

12.
冯建栋 《经营管理者》2011,(6X):289-289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与其他教育方式一起,共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着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应做到"四要"和处理好"两个关系",建立完善科学的领导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极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近些年,频频发生食品安全恐慌、"民工荒"、特大矿难事故、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资源的过度开采等等,这些问题突显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拓展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芳 《办公室业务》2012,(13):26+2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档案馆应该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利用好"档案服务"这个平台,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档案的利用意识,促进高校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协同,其本质在于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促进社会融合。因此,不妨借此番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东风,引导其发挥载体平台作用,根据特定事项,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利益诉求的民众整合到一起,以"项目组团"的方式参与政府的社会管理决策。这样不但可以形成外部舆论推动力,还能"过滤"掉个别极端  相似文献   

16.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提出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一语起源于美国,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的谢尔顿提出。在当今美国,公司社会责任一词已被商业界和公司法学界广泛使用,不少美国企业将自己标榜为公司社会责任的积极履行者,就连《财富》和《福布斯》这样的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可见西方社会对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7.
公共突发事件下,社会治理面临社会秩序协调和失衡并存、社会情绪乐观与恐慌交织、社会关系和谐与分层共生的现实境遇。当前,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取向,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成为社会治理的实践进路。为此,要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隐蔽"到"公开"、从"自发"到"自觉"的治理转变,激励多元主体参与,促进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韧性社会治理共同体,从而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8.
贺海峰  查英 《决策》2012,(1):25-27
"管"的思路在干部中还很流行。"管"有管制、控制之意,传统思维一说管理就是消除矛盾,就是维稳。对于社会管理,我们应当先理后管、多理少管。"社会管理热"的背后《决策》:政界、学界、媒体普遍认为,2011年中国政治与生活的关键词是"社会管理"。大家也提出了很多概念,比如"社会治理"、"社会重塑"、"社会重建"、"保卫社会"。为何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刘峰:这么多年以来,政府主导做的  相似文献   

19.
李志勇 《领导之友》2012,(12):23-24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把社会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并对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任务作了全面部署。报告提出的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坚持依法管理,把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社会     
《领导文萃》2014,(16):134-135
正"四世同堂"今难再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描写了当时的一个庞大、多代、团结的典型中国大家庭,但现在这个形象正迅速成为古董。据官方首次公开的关于中国家庭结构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变得平均年龄更大、孤立性更强、子女更少。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每个家庭有5.3人以上。但这个数字到1990年缩减到3.96人,到2012年减到3.02人。自2000年以来,出生率下降已不再是家庭规模缩小的唯一推动力——还有人口流动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几千年来,中国老年人都与子女和孙辈同住,但现在这个习俗也在迅速地改变。(美国《外交政策》)中国女性权益倒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