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谢榛诗学上承严羽,其诗论在许多方面既留有严羽诗学的影子,又对严羽之说有所发展。谢榛以“感兴”论诗,相对于严羽“兴趣”说重在主体论上的界定,谢榛更重视创作论的阐说,强调自由创作的兴会与灵感。他进一步提出,兴是诗人“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的结果,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内蕴,将严羽之“兴趣”说具体化,且启发了王夫之的“现量”说。他的“情景”说,也对王夫之、王国维的境界说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的诗学情景论历来为学界所称道,但王夫之的诗学"象外论"却被忽视.本文认为,尽管情景论在船山那里涉及诗歌意象与诗歌意境两个范畴,然而,从整体上看,情景论在船山诗学体系中主要属艺术意象论.船山诗学的意境论或理想论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对"象外之美"的研究来体现的.他的"象外"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哲学基础,从而在对情景与"象外"的关系、"象外"的诗美特征以及通往象外之美的途径等方面,与前人的"象外"论相比都有重要的区别与发展,显示了封建末世一位杰出的儒家诗学传人的独特的诗艺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 2 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 ,“宾主”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王夫之的“宾主”说主要是指诗人在创作中处理心与物或情与景的关系时所应依循的原则 ,是以宾主融合 (与情景妙合相一致 )为最高境界的艺术理想。探讨“宾主”说 ,有助于把握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论 ,有助于认清他的诗学的真面貌。本文试对王夫之的“宾主”说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加以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4.
明清文论家谢榛、李渔、王夫之、王国维对情景论予以了集中探讨,其内容主要体现在都深入阐说到情景交融的论题,对其必要性、内在关系、生成机巧、表现特征等作出了深层次的论说;其中,谢榛并对情景交融的适度性、虚拟性论题,李渔等三人则对情景表现的当下性、真实性论题作出了阐说。此外,谢榛对写景追求虚化空灵,李渔对情景的主宾界划,王夫之对情景表现与兴会的联系及写景的具体方式,王国维对情景二体的理论内涵等都分别予以了阐说。他们为古典情景论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学史上,王夫之对诗坛"门庭"的批评最为严厉和著名.本文拟就船山批评诗坛"门庭"的几个主要观点略作分析,认为,船山反"门庭"论的诗学批评观既强烈有针对性,并表现出诗学理论卓识;但船山不加区分地否定文学史上的"门庭",并将创作个性与文学流派、文学风格截然对立,因而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严羽认为宋诗笔力之劲健不减唐人,而气象之浑厚却差之甚远.他的复古诗学正在于提倡浑然之美,试图全面恢复汉魏盛唐诗以浑为美的诗学传统.在《沧浪诗话》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诗美主张,即上乘诗作应具有古朴浑厚、整一无间的气象,妙悟浑成、兴发无痕的诗法和物我浑融、超形入神的意境.“妙悟”“兴趣”与“入神”等诗学理论正是围绕他以浑为美的复古旨趣提出的.自严羽后,以浑论诗逐渐成为潮流,谢榛和王夫之等全面承袭并发展了严羽的浑然美学,并将其推向了巅峰.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诗学中的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意境论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一些当代学者虽然对王夫之的意境论给予高度评价,但在若干重要的问题上,未曾取得一致意见。本文认为,王夫之对关涉意境本质的情景交融说和超以象外说均有独到的贡献。这与他作为中国诗学的集大成者的地位是相称的。  相似文献   

8.
两行说出自《庄子.齐物论》,主要是指人从道的角度观物,超越百家物论的是非之辩,以是非两可的态度因任自然。王夫之在中晚年日渐从人生观等层面上接受了庄子的两行说,并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诗学理论与批评中。王夫之诗学中的双行说以情景妙合境界中的情景双行为核心,兼及诗的意句双收和哀乐双行,具有很高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别材别趣"、"兴趣"说是严羽诗论审美趣味的集中表现。严羽批判江西诗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出诗主情和尊重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性。阐述"别材别趣"与"兴趣"的内涵,比较《白石道人诗说》论诗观点与沧浪诗学趣味的异同,结合南宋理学文化语境下陆、朱诗学思想对严羽诗学趣味理论的影响,审视其关联性,以更全面地解释严羽的"别材别趣"和"兴趣"说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论谢榛诗论的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榛把"以兴为主"作为创作论命题,反对"先立大意",主张依"兴"取意,而在创作策略上,谢榛又提出所谓"相因之法",并没有将"兴"贯彻于整个创作过程。这是七子派诗学矛盾性的一方面体现,根源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后期所面临的固有困境。  相似文献   

11.
谢榛《四溟诗话》的诗歌创作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兴会论,二是言意论,三是情景论。在兴会论中,强调要切实地以兴会作为创作发生的支点;在言意论中,既主张意主辞宾,又强调要立意、措辞两相自如;在情景论中,则极力申张情景交融,深入探讨到其内在的创作机巧及审美特征。谢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论的不断拓展与深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震古烁今的历史回响——王夫之诗学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诗学在本体论、意象论、意境论、美学结构论、创作论等五个层面上对中国古典诗学作了总结与拓进,把对诗歌发生学的哲学追寻和对诗歌创作学的美学求索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传统的诗学意境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将真、善、美统一在自己的诗歌美学中,把诗歌创作过程看作是一种外化与内化相结合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抛弃了“现量”的佛学基本立场,将"现量"纯粹作为认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状态,使“现量”概念更具有普遍性,并指出了现量的时空性、瞬时性、如实性。在此基础上,王夫之将“现量”一词引入他的诗学中,加以改造,成为他诗学中的核心概念。王夫之剥离“现量”的佛学立场,将其引入诗学,对后人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人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提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诗学“声情”论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的一位杰出总结者,充分注意到诗与乐的同一性,极为重视对诗歌音乐美特征及规律的研究,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声情”这一概念论诗评诗的诗学理论家,“声情”论是他的“诗道性情”命题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在他看来,“声情美”即诗歌艺术的“穆耳协心”,亦即在“动听”的同时又道“性情”(包括诗人和欣赏者双方的性情).“声情”论体现了王夫之对古代诗歌艺术审美特质和文体特征的精到认识,在其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华兹华斯不仅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有着自己独立诗歌观念的诗歌理论家.华兹华斯主张诗歌的情感、题材、语言和创作目的都要以"快乐"为起点和终点,"快乐"成为其诗学中的核心理念,这就构筑了他独具个性与魅力的"快乐"诗学.在这种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华兹华斯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崇高的自然与人间之爱及其独到的伦理内涵,成就了其诗歌在英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并对当今世界的诗歌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情景合一"的发生机制,"同构说"与"移情说"作出了各有所偏的解释,而中国传统诗学的分析则比较辩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圆形结构说"吸收了"同构说"的合理成分,针对"移情"唯心论提出了一种"移情"唯物论.  相似文献   

18.
吴乔是明末清初江南极具影响力的诗论家,他的《围炉诗话》在清代诗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以意为主"的创作原则,丰富了传统诗论中"意"的内涵,肯定其含蓄的特征,强调诗人要有境遇和学识,重视寄情于景,反对无"意"之应酬诗,表达了他的诗学追求.吴乔的诗学思想具有史学价值,其"以意为主"的创作原则对拨正明末清初残留的明七子摹古遗风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我们今天进行文学创作也极具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重要方法.在诗味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诗论家以其卓越的理论创见为这一诗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诗味论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嵘提出的"滋味"说从创作论、鉴赏论和批评论角度对诗味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清人张问陶虽没有专门的诗学著作,其诗学见解却广见于他的诗作中.尽管张问陶的诗学理论与清性灵派代表人物袁枚的"性灵说"确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涉及到创作主体、诗歌本体、审美对象等多方面而自成体系,在清人诗论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由此而观照其创作,亦足以卓然称名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