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缪椽 《社区》2006,(18)
千年古镇叠古街在北京市密云县的古北口镇古北口村,有一条古街——古御道。这条古道自商周时期就已形成,那时即为南北交通的要道。后因康熙、乾隆都曾数次来往于此,才称“御道”。沿山势筑成的弯曲古御道,铺陈映现了古北口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这条静静地坐落在长城脚下的古街,不曾张扬。但依傍于享有盛誉的古北口长城,又有纪念英名流传民间的“杨家将”的杨令公庙做伴,再有街中那条几百年前皇帝每每北行必经的古朴石板路,都使这条静默神秘的古街吸引了无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凡是来此的到访者,都为这里的居民重及历史、怀缅英勇的民风而感…  相似文献   

2.
正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国家从从级旅游景区。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物资地,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山环水绕,尽显古镇风韵顺着河边的一座石砌石桥进入古镇,就来到了水井街。上里的街道采取"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街道用红砂石板铺成,两边密密麻麻遍布单层或二层的木结构店铺,单层的都是老式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省凤庆县,有一个居于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打镇——鲁史古镇。这里东南北三面环口,形成于1302年的鲁史占驿道,是内地通往边境的通道。而早在唐宋时,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马帮运输线,清朝、民国时为茶马古道。因地理位置险要,鲁史古镇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相似文献   

4.
湘粤古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沿袭了2000多年,它不仅是沟通湘南粤北的交通孔道、军事要道,而且是我国南方修建最早的一条古道。骡马的蹄迹印载了它的沧桑岁月,一直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有学者见诸报刊的考证与研究,都不是这条真正的湘粤古道。虽其为湘粤交通孔道、军事要道的历史作用已不复存在,但作为历史的印记,开发、研究、保护仍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条与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具有同等历史价值和地位的古道 这是一条书本上很少提及,国内外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古道 这是一条足以让世人惊诧并欲穷其究竟的古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巴盐古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巴蜀地区盐业的发展,其不仅是西南地区经济连接的纽带,也是国家权力主导之下极力发展的民族走廊。随着历代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以及民族社会的不断进步,盐道的历史地位也在不断凸显。而且"巴盐古道"本身作为交汇区和过渡带,对国家力量渗透、族群社会发展、区域市场建立以及西南移民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也体现了"巴盐古道"早已被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之中。因而,"巴盐古道"作为一条传统通道,对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和变革有着重要意义的同时,在民族走廊历史进程的研究领域中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从川西重镇雅安出发,经过西藏的康定、昌都,到达拉萨,再到尼泊尔和不丹,这是一条非常奇特神秘的古代商道,被称为川藏茶马古道,它从唐代开始距今已存在1300多年。这条古道对促进汉藏贸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的"茶马互市"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巩固汉藏民族团结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燕 《北京纪事》2015,(10):23-25
京西古道上的村庄 五里坨是石景山区的一个自然村,村庄坐落在石景山的最西端,也坐落在著名的京西古道上. 2004年,石景山西部改造,前期调研时,范冬元随着调研组来到五里坨村.行走在村庄的一条街一条巷一条胡同里,范冬元看到了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四合院,看到了精美的木雕石刻,看到了素面影壁,看到了带着出檐装饰的窗户……眼前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柁无不浸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范冬元的心被触动了.  相似文献   

9.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0.
正鳌江口南岸的刘店,其文化年轮超过千载。古村地处十里白沙街的中心地段,而白沙街是经横阳古道出入浙闽的必经之地。一条白沙河由南至北,沿街流淌,这里乡村景致浓郁,水陆交通便利,商贸活动繁华,是一方风水宝地。据说,当年的白沙街与永嘉的丽水街的格局相似,街面由条状花岗岩石板铺设,街面搭建着长长的檐廊,临河的一边筑有实木"美人靠",蜿蜒十里的商贸小街被  相似文献   

11.
看过电影《碟中谍3》的朋友还记得这么个场景么:男主人翁伊让为了救回自己的妻子,在古老长廊里拼命狂奔,在明清老房子上飞檐走壁。电影里所选取的拍摄场景就是嘉兴市嘉善县,有着千年历史的西塘古镇。那条古老幽静的长廊就是有名的烟雨长廊。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做为江南六大古镇之首的千年古镇西塘,至今依然保留着质朴的民风,淳朴的生活。"清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流光溢彩杜鹃美,花中西施天女舞".轻吟这些为古镇而酝酿的的绝词佳句.不知不觉间你便忘了自己身在何时何处。  相似文献   

12.
茨厂街──人称八打灵街,座落在吉隆坡的闹市,这今已经有逾百年的历史。矗立一个世纪,这条老街道由始至终还是弥留著那股老中国的传统风味,十分“华人”。其实,窥探茨厂街就犹如探寻吉隆坡的历史,阅览吉隆坡的开埠史。她以其独有的姿态,站在吉隆坡的闹市中央,是众国外观光吝必到的唐人街。 二十世纪初,我们的祖先从中国渡洋而来,来到南洋谋未生计。这条老街道就是他们当年,在此开矿落脚的地方。茨厂街之所以命名为茨广街、其实是有她的典故的。当年吉隆坡开埠功臣业亚来除了营营矿业.也在这儿购置蒸气机提炼木薯粉,而该区居民…  相似文献   

13.
一条鲜为人知的幽静小街一跃而成为遐迩闻名的繁华美食街。这,就是乍浦路。乍浦路美食娱乐街的形成与发展,固然有许多经验可借鉴,而个体、私有经济的崛起,无疑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乌拉街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海西女贞扈伦四部之一。努尔哈赤曾借乌拉国而起兵,灭乌拉国而得到大发展,进而挥师南下而得天下。清顺治皇帝曾封乌拉街方圆五百里为"本朝发祥之圣地"。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乌拉街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如:古城池、古建筑、古遗址等。同时,这里还保留了多种满族民俗和独具特色的满族风味饮食,对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独具满族特色的古镇我们理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最近召开的“巴渝文化研讨会”就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有关巴渝文化及重庆人文精神的讨论;二是有关三峡文化、巴渝文学的探讨;三是有关巴渝民俗民间艺术的分析;四是有关巴渝历史考古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正古色古香宝塔街烟波浩渺的三万六千顷太湖,别称震泽。江苏吴江古镇震泽借太湖之光,因此得名。震泽自古就是好地方,柳亚子先生有诗赞道:"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号震泽。"不久前,笔者慕名前往观光,不虚此行。震泽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它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毗邻太湖,居吴头越尾、苏杭之间,有天堂之美,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一来  相似文献   

17.
鲁人  赵济生 《社区》2005,(10):44-47
在重庆市沙坪坝东北部的嘉陵江畔,有一条中外闻名的古街——磁器口。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故有“巴渝风、沙磁雨、红岩魂、陪都情”之说。这里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有佛、道、儒教三教并存的九宫庙,有抗战遗址和红岩烈士的活动场所,有川剧清唱,有铁水火龙,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传统手工作坊,有独特的码头文化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磁器口背靠歌乐山,清水溪、凤凰溪两溪环抱,环境优美,人文荟萃,商贸繁华过…  相似文献   

18.
正有着2500年历史的三河古镇,河湖环绕,碧波万顷,风光潋滟,名胜古迹处处,素有“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誉,尤其是众多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图呈现眼前!水乡古镇,美如水墨画三河镇地处安徽合肥、六安、原巢湖三市交界处,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等三条河流流贯其间而得名。三河属典型的水乡古镇,古河美水给这个古镇带来了灵性。横穿全镇的小南河  相似文献   

19.
江福全 《老友》2009,(1):51-51
久藏深闺人未知,一朝呈现天下惊。很难想象,一个占地21.4平方公里的古镇,竟保存着如此多有着近百年历史、颇具规模的老公馆,一条全长仅300米的老街,就有当年显贵在此修建的公馆宅第达8座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镇文化的  相似文献   

20.
巴盐古道自北宋开始承担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盐货运输,这条隐藏于大山之间的陆上盐道地跨川、渝、湘、鄂四省,以其产生时间、盐运主体、运盐方式和运盐成色的不同而确认出与川盐古道、川鄂古道的不同之处。这条主要依靠土家族盐夫背运锅巴盐的盐道,在长期盐货运输的基础上承担起了汉、土家、苗三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并在后期延伸出政治、军事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