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文学工具论”的反动,“文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出现无疑有着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这一理论的出现具有“矫枉过正”的性质,因而在学理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这种由一种片面导向另一种片面的现象反映了思维方式上的“知性”局限,因而需要进行深入地反思。其反思的路径可以从“自律论”、“二元论”、“特征论”等观点入手。 相似文献
2.
评论界,特别是当代小说评论,以异乎寻常的激动注视着蒋子龙的每一部作品,这的确不是偶然的。这种奔涌的热情与其说来自作品的感动,不如说来自时代的引力。蒋子龙确实得风会之先,表现了对于改革时代和时代改革的特有敏感,最明确不过地实践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开国以来最深刻、最广泛,最复杂的变革。全国处处,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被卷进气势磅礴的改革浪潮中去。听从时代召唤的作家,也积极地投入变革的潮流。于是,反映变革生活的“改革文学”应运而生。它追赶着时代的脚步,应和着改革的节奏,生气勃勃,锐不可当,并势将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潮。如果借用近来颇为流行的未来学术语,把曾在当代文学运动中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二次浪潮,那么创作潮头已经涌来的“改革文学”,就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三次浪潮。 相似文献
4.
<正> 1987年11月16日,山东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了"改革与文学"讨论会.七十多位青年理论工作者和有关人士出席了会议.会议议题主要有二,一是"改革的文学"即文学应如何反映当前改革的大趋势和社会生活;二是"文学的改革",即文学自身应如何改革,当前的文学怎样才能更健康地发展.会议发言纪要如下:李江宁(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改革与文学"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所谓"改革文学"当中.而"改革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那一大批大刀阔斧的改革英雄形象,如乔光朴、李向南等.他们在一般读者中最受欢迎,但在专业读者——批评家那里受到的抨击也最多.批评家认为,改革的目的是推进民主 相似文献
5.
吕凯文指出,袴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觉思想作为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和基础,是一种非批判性的"界论"、一元论的基体主义、彻底的"我论"。其实,如来藏佛教不但不缺乏批判性,甚至可能提供一切佛教中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批判力;松本的解读基本上依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角度和方法,隐含着一种理性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刘宇光认为,"批判佛教"首度尝试把当代日本佛教中各种抵抗现代实体论的零碎的异议声音整合为一体,一方面在传统教义的论辩中凸现出代脉络中的新向度,另一方面又能把对现代实体的批判定为教义的必然要求;但是,他们存在着本质主义的倾向、论证与修辞上对各种"本土思想"的排他态度以及在方法论上自相矛盾等诸多问题。周贵华认为,"批判佛教"将佛教精神定为批判性,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佛教作为在漫长历史中由众多教派形成的复杂思想传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面化的衡量与裁定,所以,"批判佛教"对佛教思想特质的归纳颇为片面;从历史与文献的角度看,其不少论断相当武断;其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状况、种族问题以及日本文化的弊端直接归咎于本觉思想,在逻辑上亦不可靠。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异化宗教”的批判。所谓“异化宗教”是指在感性世界遭受挫折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这种异化宗教的实质是人对感性世界的逃避,而不是理性寻找终极关怀所成就的非异化的宗教。因此,马克思必然从对“异化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8.
尹康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3)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据说在心理学界并不十分受到推崇,但是它对当代西方美学、文艺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却是众所公认的.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艺家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这一学说;翻开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卷,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学说自“五四”始被译介、传入中国后,中国的文艺家也鲜有未受其熏染的.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五大理论支柱,它们是:无意识理论、婴儿性欲理论、恋母情绪理论、抑制理论以及转移理论.其中,无意识理论不仅是其他理论所围绕的核心,也是对美学、文艺学影响最大的理论.应当指出,弗洛伊德并不是无意识的最先发现者与阐发者,其前如维柯、黑格尔等人在论述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时就已经对无意识有所涉及.维柯在《新科学》卷二里谈及原始民族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时就说过:“由于人心的不明确性,每逢它落到无知里,人就把他自己变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原始人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由无意识的心理机制所致.黑格尔指出原始艺术的象征源自“完全沉没在自然中的无心灵性(不自觉性)和完全从自然中释放出来的心灵性这二者之间”,他的话显然也涉及到了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精神分析并不是我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指出我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虽力求通过理性的觉醒促进情感的解放,但由于作为逻辑前提的理性缺乏足够的文化力量,结果造成了作家主体与形象客体之间精神意向上的尖锐矛盾,以及作家主体理性精神的内在分裂。五四文学始终未能从情感的迷乱中走出来,而且其情感主要表现为实体性的伦理政治情感,其主人公往往是缺乏创造生活勇气的"被动者"形象。这一切最终引发了对自我主体的怀疑乃至对理性信念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11.
<正>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山东分会召开的山东省“改革与文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20日至23日在邹县举行。会议着重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改革文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改革事业正在深入和加快,作为直接反映这一宏伟事业的改革文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与会者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地把目光投向改革文学中的难题和困惑。具体说有几种不同观点。一种是从分析作家和作品的角度,认为改革文学似乎走到了绝处,表现之一便是人物形象纷纷钻进了文革文学留传下来的老套子。确实有许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明遗民的王夫之,时文学流派的建立及其恶劣模仿造作习气和明代的前后七子派、竟陵派的领袖人物有着前后贯穿、非常强烈辛辣的批判,其间又对明初闽派、西江派的宗法不高和茶陵派的取法不正有着文学流派观念的不满,表现出其与钱谦益同样溢出正气之外的“戾气”作风. 相似文献
14.
15.
靳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8,(4)
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由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亿万群众进行胜利战斗的光辉旗帜,“四人帮”就特别地装扮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拥护者,打着这个伟大理论的旗号来篡改这个伟大理论,为他们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政治阴谋 相似文献
16.
17.
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向内转”的主体性研究思路的制约,近年来的女性文学研究出现了脱离经济基础的思想文化批判、女性主体性与政治性对立、以性别对抗建构女性主体性等三种较为普遍的思路。这些研究思路,不利于增强女性文学研究与当前女性问题的良性互动关系,不利于科学地总结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和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无益于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和女性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只有把女性文学研究重新放回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去,女性文学研究才可能突破这些思路的束缚,走出当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一切“促退派”、“观潮派”、“秋后算胀派”、“年底算胀派”等等右傾保守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的論据,那就是“条件論”。他們对待自己的生产和工作,不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而是强調客观困难,强調客观物質条件差。他們常以“不能超越事物的客現实际可能”为借口,来为自己的右傾保守思想作辯护。他們只看見事情的消极方面和困难方面,而看不見事情的积极方面和有利方面;他們只看見沒有的客現物質条件,而看不見人民群众的偉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創造性,看不見在共产党領导下劳动人民沸騰的社会主义热情和冲天的革命干勁。显然,这是一种“見物不見人”的机械唯物主义。一“条件論”者不只是今天才有,在各个革命时期都是有的。特別是每当革命斗爭处于艰苦的阶段,“条件論”者总是要出来散播他們的悲观論調, 相似文献
19.
青年卢卡奇的文学社会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卢卡奇因为《历史与阶级意识》而深刻影响了20世纪欧洲思想史的基本面貌,同时也为中国学界所熟悉。但是,对于前《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青年卢卡奇,我们则知之甚少,似乎那只是一个充满了唯心主义谬见的、微不足道的史前史。然而,事实上,青年卢卡奇在文学社会学上的研究,不仅直接构成深入理解《历史与阶级意识》、特别是其中的总体性概念的津梁;而且,对于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也有着特别的价值,———我们最终会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此一致的逻辑平面上自我解构了。作为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存在于家庭、匈牙利和现代社… 相似文献
20.
在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最重大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包括了巴尔扎克、斯丹达、梅里美、福楼拜这一系列光采夺目的名字,连同一大批长久以来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万读者的杰作。它的意义显然不限于十九世纪上半期,它是资产阶级时代文学中最有份量的一部分,是整个法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迄今为止仍高高居上的顶峰;并且它还具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