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晋商学徒制习俗礼仪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习俗也日渐发展成熟。晋商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商帮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行业习俗和礼仪传承,其中学徒制中的习俗和礼仪尤为严谨有序,它包括三方面:一是学徒入门前的考察习俗,二是学徒请进后的培养礼仪,三是学徒出班前的考验。晋商学徒制的习俗和礼仪呈现出程式化和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它为晋商的成功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反映了明清晋商商业文化已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2.
走出国门的绛州鼓乐是山西"非遗"活化的典范。传统艺术的活力往往建立在与当地各种民俗活动相生相伴的基础之上,受所在地历史文化的滋养。在相对封闭的民俗环境中,绛州鼓乐承担着酬神娱人、春祈秋报、驱邪除魔等功能,并参与当地的人生礼仪、商业庆典、文艺表演和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绛州鼓乐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渊源,而且能够与时俱进,在突破中求发展,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墓园文化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墓园文化主要体现在墓志、墓碑,以及围绕墓地的选择、丧葬礼仪等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物风情、习俗、观念之中。  相似文献   

4.
浅谈维吾尔茶文化与茶语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维吾尔族饮茶种类、饮茶礼仪、饮茶器具、保健养生以及茶语言方面的问题,揭示了维吾尔族因茶而引出的风土人情、观念习俗等传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外力的冲击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文章从生活习俗和礼仪两方面对中盲社会习俗在新文化运动前的近代化状况进行研究,指出中国社会习俗近代化具有个性化、仿西性、爱国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对中国社会习俗近代化起到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并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习俗文化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青海地区信教群众较多、影响广泛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研究对象 ,简要地探讨了宗教文化对信教群众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罗布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人生礼仪是罗布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起名仪式、摇篮庆典、割礼、婚礼、葬礼等礼仪。从形式上看,罗布人的人生礼仪与周边地区的其他维吾尔族大致相似,但仪式的内容却有着很多完全不一样的特点。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社会伦理观、渔猎生活以及歌谣对唱习俗,不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而且体现了罗布人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2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中的习俗和礼仪、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以及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结合。其研究趋势也已从单一的强调目的语文化学习向强调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结合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庐陵婚嫁的礼仪程式有四个阶段:说亲,相亲,娶亲,回门。其中贯穿了周朝以来的“六礼”习俗。庐陵婚俗的礼仪程式体现了三个最基本的区域民俗特点:一是举乐,二是隆礼,三是尚物。这三大民俗特.拽的形成是缘于庐陵独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11.
传统舞狮的形成应是西域狮子舞与汉代百戏相融而成;隋朝舞狮与雅乐同台,是最早的舞狮配乐形式;唐朝"五方狮子舞""凉州狮子舞"对现代舞狮具有深远的影响;宋元舞狮出现创新,"武""舞"开始结合;明清南北舞狮明显区分,南狮"武""舞"结合紧密、神似狮子,北狮偏重技巧、形似狮子。  相似文献   

12.
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精品。它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反映中国人的历史与民族感情,形成中国芭蕾的民族风格。它的音乐优美而动听,舞蹈形象鲜明饱满,舞蹈风格独特多样,其艺术魅力激励着一代代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止。  相似文献   

13.
江西南丰傩舞渊源流长,历史悠久,遗存了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是多元宗教、祭礼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及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体。其傩舞表演既保留了古代傩舞的特征韵味,又融合了近代民舞的娱乐形式;其傩乐既传承了古傩礼俗精华,又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既要正确地认识它,更要积极地传承、保护它。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的时期,道教作为国教,对唐代的乐舞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极著名的舞蹈,它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其舞蹈体式充满了道教的意象与意境,并以不同方式表现了崇尚仙道的感情倾向,具有浪漫的风格神韵和向往成仙长生的思想倾向,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乐舞之娱,遍及宫廷和民间。唐代帝王之中,不少艺术修养极高,他们不只是乐舞的欣赏者,也是乐舞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这种氛围中,宫廷内外,一批优异的乐舞脱颖而出。除宫廷乐舞艺人外,唐代的官府、军队亦有乐籍歌舞艺人,王公贵族、豪门官宦,蓄养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私伎成风。在唐人的生活中,凡是官宦富室、文人士子等欢会酒酣之际,必有乐舞,寻常乡闾也濡染歌舞风习。在开放的政治文化政策下,唐代乐舞亦积极吸收外来元素,缀染上浓重的域外文化的色彩。歌舞的美好和欢娱,带给唐人相当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满足,也使他们的生命浸润着艺术的芬芳。  相似文献   

16.
季伟 《南都学坛》2009,29(6):20-23
排箫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随着社会发展,在汉画像音乐文物上表现呈多样化,在歌唱伴奏、乐舞百戏伴奏、钟鼓乐队、丝竹乐队、鼓吹乐等都有着丰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邀舞》是欧洲音乐史上第一首采用标题性思维的钢琴曲。作曲家将音乐与"邀舞"的标题构思巧妙结合,把"邀"的情景和"舞"的姿态用抽象的音乐语言形象地展现出来,将标题音乐的特征成功展现在钢琴音乐中,开创了用圆舞曲体裁创作钢琴音乐的先河,对推动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舞蹈音乐的特征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影视音乐一样,舞蹈音乐由于同舞姿、造型等画面的有机结合,通俗易懂、流传广泛.掌握舞蹈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规范,适应当代观众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准的需求,创作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质量上乘的舞蹈音乐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从粤港影视传媒中黄飞鸿、霍元甲、李小龙等,影视中舞狮、舞龙及采青斗胜的民间节庆文化中,发掘岭南珠三角地带民俗因子里的文化想像。致力于从非文本诗学角度来剖析黄飞鸿影视的审美趣味和承传文化精神变迁的心路历程,为初步建构关于非文本诗学提供新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唐代音乐发达,音乐文化是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音乐诗创作颇为兴盛.首先,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对乐器的描写,有对音乐之声的描写,有对歌舞样式的描写等;其次,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