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六书”的分职与伪素辨“六书”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六书”之说提出较早,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成文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详释于许慎《说文解字·序》,至今两千多年,可谓流长源远,历史悠久。“六书”之说,见文虽早,然内容为何,未见名列。《汉书·艺文志》虽列“六书”各名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但未明其各自意义。所以,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才对其分别详细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序》的卷上中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  相似文献   

2.
战国前后,人们根据汉字的构形实际,探求汉字产生的途径,发现汉字的出现情况可分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总称“六书”。东汉的班固认为“六书”是造字的根本方式,他在《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后叙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礼》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提出了最早的界说并举了例子:“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拘。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相似文献   

3.
“六书”前四书历来公认是造字法。后两书“转注”和“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则一直聚讼纷纭。 王筠《说文释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本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陈庸庆给洪亮吉的《六书转注略》写序说:  相似文献   

4.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印、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  相似文献   

5.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我们这个汉字是怎么记录汉语的呢?古人“分文析字”,总结为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即指事)、假借、谐声(即形声)也。”象形、会意、处事三书是用图形来记录汉语的,是表意字。据统计:《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象形三百四十七字,会意八百三十字,处事一百十九字,合计一千二百九十六字,占《说文》百分之十四。待记录的语言还很  相似文献   

6.
刘又辛教授的新著《通假概说》(巴蜀书社1988年出版),是第一部全面阐述假借问题的专著。关于假借字的基本性质,历史上有过几种影响较大的学说。首先是起源于汉代的假借造字说。《汉书·艺文志》最早指出:“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种把假借置于六书之内,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等同起来,相提并论的做法,反映了文字学发展初期,人们对假借问题的模糊认识。这种认识的不足之处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不同,它不是一种造字的方法。假借不能造出新字,只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记音而已。所以清代学者对假借造字说的理论,早就引起怀疑,戴震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文字的四种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7.
从新石器时代的刻划符号谈“指事”在“六书”中的次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书次第,古今论者数十家,纷歧不一。”①而争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乃是“指事”第一,还是“象形”第一。这一争论,关系着汉字起源的问题。尽管古今大多数学者都同意《汉书·艺文志》所列次弟,即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艺文志》列“象形”为第一,认为汉字首先是由象形文字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通行的文字学著作也  相似文献   

8.
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见,小学是古代学生的基础教育,对小学的掌握程度,将影响着一个人后来学问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六书"说是传统语文学对汉字构造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模式."六书"之称始于<周礼>,但有名无实.到东汉才有人对"六书"作出解释,比较系统地解释"六书"的是许慎,他在所著<说文解字>自叙中不仅对"六书"中的各子系统作出了准确的定称,而且还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并举出了代表字.班固<汉书·艺文志>也提到"六书",他说:"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1](P.1720)班氏的定称不为今人所用,班氏的"六书"为造字之本的提法也颇受后人质疑.  相似文献   

10.
转注说源流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六书”是前人分析古汉字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旧的六书理论不免粗疏,但是,它仍然是我们后人通向古汉字的必经的桥梁。为了能够给旧的六书理论以恰如其分的评价,用历史观点全面考察六书问世以来的有关解说和论述,理清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想来是很有意义的。作为六书之一的转注,其定名,班固、郑众、许慎三家没有歧异;其界说,惟许慎一家略有陈述。《说文解字·叙》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应当指出,许慎所定的界说已比较简单,所举的例字又不很明确,因而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转注成了六书研究中争论最大而又长期不得解决的一个问题。汉字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六书”是关于汉字构造的传统说法,其中的“象形、指事、形声”四类,莫不具备象形表意的特点,皆可因形见意;而“转注、假借”都是例外。本文仅就“假借”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六书”是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基本方法,也是分析汉字结构的造字理论。对“六书”的解说,有清以来,一般以许慎的解说为基础,采用班固叙“六书”之次序:(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六书”不是从一个共同的角度,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汉字进行的观察和分析。这样,对许慎的“六书”解说,到底如何理解?至今仍见仁见智,拙文仅就有关“六书”解说中的几个问题,作以下的思考。 (一)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辨析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早期的汉字,按许慎的归类,都属于“文”的范畴;其标帜:“依类象形(许慎《说文解字》)”依类即指按照客观事类、物类描绘形象。列宁指  相似文献   

13.
"四经二纬说"中的"四经"指六书中能够造字的前四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二纬"指不造字的后二书(假借和转注),这是第一次对传统六书的科学分类."四经二纬说"是受宋明"转声说"和班固"四象"之名的启发提出的,它对清代戴震"四体二用说"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六书     
(一) 什么是“六书”?一种解释是,六书是六种造字方法;另一种解释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二书是用字方法。前一种解释,无法解释清楚转注和假借是怎样的造字方法;后一种解释;也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造字和用字两类性质不同的方法并列而名之为“六书”。所以什么是六书,这是文字学家迄今还没有  相似文献   

15.
一、导言“六书”中的转注、假借,在“许学”里是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于百年来,小学家们围绕着许慎的八字定义和两个例字,推求探究,各抒己见;但纷如聚讼,迄今难以定论。究其争讼之点,那就是;转注,假借“二书”是否造字之法?如果不是,何以在“六书”之内?如果是,那是怎样的两种造字之法?如何依据《说文》析字的体例,以解释、阐发许慎对转注、假借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  相似文献   

16.
五、“闇”非日月食辨将“闇”释为日月食,始于郑众。《周礼·眠祲》注引郑司农曰:“闇,日月食也。”只此四字,既未申明理由,又未引证以闇为日月食之经典。此解为后人沿用,至唐李淳风为《晋书》撰“天文  相似文献   

17.
"六书"新解     
"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六书"之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将"六书"一分为二,一部分称为造字之法,另一部分称为用字之法,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把汉字仅仅看作是文字--同拼音文字一样的文字的基础上的,依据这样的汉字理论研究"六书",必然得出"转注" 与"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的结论.根据汉字的性质和"六书"本身的特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六书"不仅是汉字的造字之法,同时亦是汉语的造词之法."转注"和"假借"虽然没有形成新字,但却形成了新词,根据汉字字词合一的特点,"转注"和"假借"既是造词之法,又是造字之法.从这个角度看,"六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转注"和"假借"看作是"用字之法"而排除在"六书"之外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说“转注”     
说“转注”蔡英杰“六书”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六书”之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五者,学界众口一辞,无甚异议.唯有转注,由于对许君的界说及例字理解不同,遂至众说纷纭,这无定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转注字的要义所在,并阐述其在整个文字...  相似文献   

19.
叁舌面后音一、K——K《楚辞·九歌·国》:“操吴戈兮被犀甲。”王逸注:“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戈”是见母,“科”是溪母。《周礼·壸涿氏》:“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杜子春注:“橭读为枯。”“橭”是见母,“枯”是溪母。《礼记·内则》:“起敬起孝。”注:“起犹更也。”  相似文献   

20.
先总说一下提出疑义的缘由。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谈六书时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按理说,有一“事”就该有一“字”,无所谓“托”。但世间“事”无穷,要一一见之于“字”,实在是办不到的。这样,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皆无可施的情况下,又有了假借。以令长为例。令,本义号令。长,本义久长。及至有(县)令、长(幼)之“事”,而无标示此事的“字”,只好求助于假借。假借的办法是“依声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