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塞尔现象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塞尔现象学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哲学思潮。胡塞尔以“纯粹的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本体论,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翻版;其现象学还原方法深邃缜密,是对哲学方法研究的推进;其意向性学说突出人类自我意识的主观创造性,在认识论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改变胡塞尔现象学先验本体论的前提,其全部学说的合理因素可供唯物辩证法吸收或借鉴。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将意向性刻画为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对意向性结构进行了详 细分析。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进行了区分,从而为我们理解现象学的 “存在论” 与 “认识论”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中的 “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理论困 难,体现在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的分析以及意向对象的分析中。而这样的困难使得胡塞尔在 《大观 念》(《纯粹现象学通论》的简称)中重新对意向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向行为 (Noesis ) -意向 对象 (Noema)结构,其中将意义与存在问题相关联,深化了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从而为我们理解胡 塞尔的存在论与认识论 (存在与意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把现象学的方法引入对语言的研究 ,是胡塞尔语言现象学的最突出的特点。胡塞尔把事物的本质显现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向人的意识的显现。而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最大特点。语言与意向性的关系 ,是语言现象学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在此前提下 ,胡塞尔论述了语言在纯粹逻辑学这门关于观念规律和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胡塞尔认为语言与意向性关系的具体内容 ,是通过语言与表述、语言与含义以及语言与含义意向、语言与含义充实来具体体现的  相似文献   

4.
"意向性"概念作为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核心概念,以之为钥匙,可以打开其现象学哲学的视野。但是,"意向性"概念的提出并非胡塞尔的首创,但却是胡塞尔使之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概念。作为进入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的条件,有必要对之进行历史发生考察,梳理清楚这一问题的理论逻辑,并特别探讨了布伦塔诺心理学中的意向性问题,从中辨析出胡塞尔对"意向性"理论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概念从诞生起几乎贯穿了整个现象学运动发展的始终,是哲学认识论中无法回避的核心理论.意向性概念由布伦坦诺提出,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的批判和改造,在其概念的内涵上发生了诸多深刻的变化.文章通过梳理这一变化,进一步明晰意向性概念在现象学中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为比较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主要派别作一努力。历史表明,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兴起具有共同的逻辑哲学背景。在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中,胡塞尔和弗雷格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一致和默契:即对逻辑学对象的观念实在主义理解,对纯粹逻辑学及与之相关的认识论的设想等。本文辨析了这种一致的基础和意义,并同时考察了两位思想家的最终分歧,并将问题引向了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与现象学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胡塞尔早期提出的意识活动的“实在的”内容和“意向的”内客出发,分析了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中的核心范畴noesis和noema的原本涵义,揭示出意向性概念的非对象接近性质。由此对现象学美学中,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来解决审美主客体关系以及美学本体论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意向性关联结构在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最初所追问的是“一般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早年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原)意义的问题则超出并包容了胡塞尔的问题。为建立一门无前提的“本源科学”,而对自己的问题目标,两人都采用相近的意向性思路来予以解决。只不过胡塞尔的“意向性”处在(纯)意识的内在性领域,而海德格尔的“生活经验”的意向性已不局限于任何现成的领域,只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纯形式的“关联”意义。运用意向性关联的思路,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才得以互有区别地显示出各自的意义世界,并揭示出其意义世界的(无前提的)自构成机能。其中,早年海德格尔关于“生活经验的意义关联域”思想构成了他后来的存在理解及其独特表达方式的必要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构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意识的基础上决定了意向性的存在,而对意向性“存在规定”的理解是本体论的缺失,这种观点基于对意向性错误的“客观化”和“主观化”,因此在限定意向性存在模式和意义的反思性方法时,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具有必然缺陷,并无力质询意向(Intentio)所包含的对存在的先验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纯粹现象学对存在问题忽略的终极历史根源在于希腊人对存在作为实存意义上的理解,在这个理解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不可调和的,而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不能被看作是对柏拉图逻各斯提诺斯洞见的重新发现.但是,海德格尔对于柏拉图的批判预设了,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式对诸艾多斯看法的说明就是柏拉图就这个主题最后的定论,这也就意味着,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存在论/本体论批判是依赖于希腊本体论限制中的历史优先性的.  相似文献   

12.
意义理论在现象学中起基石作用.本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意义理论的缘起,胡塞尔反对有关意向性理论的客体方法,提出了有关意向性的意义中介理论.二、考察胡塞尔前后期对意义进行不同界定的发展历程,认为从前期到后期的这一转变使胡塞尔迈出了从摹状词理论转至意向性之中介者理论的关键性一步.三、论述胡塞尔意义理论与其他语言分析哲学之间的融合沟通关系.本文为探讨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感知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通行的看法,对感知的分析是意向性理论的基础和典范。但是,在胡塞尔早期思想中,感知和意向性的关系并是非自明的。本文立足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勾画出胡塞尔对感知和意向性的关系的三种不同看法,并且结合诸多学者对胡塞尔感知理论的不同看法,以展示胡塞尔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从艺术创作谈存在和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嫦娥奔月为引言 ,围绕艺术作品想象的性质 ,探讨有关存在和意向性的哲学难题。这里涉及巴门尼德的存在悖论、胡塞尔对存在的意向分析以及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学说的批评 ,最后以评述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保罗·克勒有关艺术创作的美学观点为结尾。本文希望能结合考察艺术创作把这一抽象的哲学问题较为形象地说清楚。  相似文献   

15.
意向性指意识的指向性,它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的中心概念。包括现象学还原在内的几乎所有现象学基本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意向性概念关联。意向性概念又是从现象学到存在哲学过渡的桥梁。因此,不首先弄清楚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就无从接近胡塞尔现象学和全面理解存在哲学。意向性概念是打开胡塞尔现象学这座神密宫殿大门的钥匙,是海德格尔和萨特尔从胡塞尔那里接受的最重要概念。本文试图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和它的来龙去脉做一简略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具体分析了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并阐述了意向性理论对概念性的认识和意义问题上的一些新的解释,从而指出了意向性理论的认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论述了含义问题理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德里达对胡塞尔第一研究的批判以及一些英美哲学家的观点,阐述了胡塞尔<逻辑研究>中关于含义的基本观点,还介绍了胡塞尔关于含义观点的后续发展.指出胡塞尔由一种受到其纯粹逻辑学控制的种类意义上的含义向一种现象学的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含义或意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胡塞尔提出了自己的意义理论。他认为,意义是先于理论的东西,不一定与语言有关系。他在进一步研究中,提出了新的抽象理论、本质直观理论、意向性理论,揭示了意义理论与心理内容、意义与对象、意义与意向性等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解决意义的主、客观根源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语义范畴构建的意向性,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相关研究发展回顾以及心智哲学意向性的概念厘清,利用案例分析与比较论证研究法,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为基本工具,重点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意向性问题。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而人类有意向性的认知是具有普遍性的;从事物的多维性来考察,范畴化不但遵从了意向性的选择,而且在意向性的“利己”“方便”关照下,在范畴层次的构建中,功能维度较为凸显;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活动的需要,所以语言表达中选择世俗范畴化,而摒弃科学范畴化,其实也体现了某种意向性。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的现象学由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多变性常常令人不易理解。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论开端进行审视,是把握他的思想脉络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开端进行了分析:第一,现象学的总体特征是思维的直观性,追求“面对实事本身”;第二,现象学的逻辑起点是反对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坚持一种观念主义的立场;第三,意向性是现象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概念,澄清意向性的三结构:自我、意向对象、意向活动,有助于深入理解整个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