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开放式创新2.0要求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基于该背景,构建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型,将五个主体归为四大创新要素,设计构建协同创新“正四面体”模型。通过对正四面体各要素间动态关系的系统深入研究,最终建立在资源信息交互环境下以政府为主导、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政用产学研联动模型,并针对企业、政府、用户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往往面临着在资源枯竭后不能持续发展的困境,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在界定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构成。创新主体要素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科技中介机构,创新环境要素包括法制与政策环境、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程度。最后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协同创新成为一种趋势。根据创新主体的作用,把产学研协同创新分为高校协同创新和企业协同创新两个子系统,并构建协同创新系统模型。深入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构建"三轮驱动"的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以及"立体化"的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提出了技术储备、项目合作、校企研发平台、校地创新平台四个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系统,大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企业协同创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文章将产学研创新主体划分为核心主体和外围主体,构建了核心—外围超网络模型,选取知识转移数量和协作水平作为决策变量,利用多目标最优化与变分不等式相结合的方法寻求超网络均衡,并对均衡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协同创新是当前产学研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与共生优化的最佳途径;超网络均衡表明创新主体间能够同时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目标最优化;在出现均衡偏差时,超网络优化机制将促使创新主体进行行为再优化,使各创新主体更加明确其角色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5.
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构建和谐企业运行机制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途径,是对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诠释。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理论,从协同创新的内部协同、外部协同角度研究和谐企业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分别得到和谐企业运行机制的两方面影响因素:外部宏观共赢协同动因、外部微观共赢协同动因和内部主体性协同动因。并通过建立输入、输出子机制,和谐企业运行机制子机制,内外部协同响应机制,共同构建和谐企业运行机制,通过该机制,以能量流和信息流为载体,详尽阐述和谐企业协同创新机理,为主体各方探索和实践和谐企业运行机制构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改革是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模式为主,校企协同育人的方法为辅,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来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目标.本文提出以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建设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仪器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规划科学学科方向,开展新的教育模式研究,以校企产学研基地为基础,协同创新;构建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数字产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协同不仅有助于国家创新系统内的知识流动,也是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两层皮"的问题仍然存在,二者还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偏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创新战略竞争力。国际上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不同创新主体通过基于价值增值的知识流动联系在一起,在流动中实现价值增值。基于知识中介的产学研协同机制及发展趋势是对隐性知识的交流与转移,不能被竞争者轻意复制的独特技能,建立知识驱动,开放的及更加交互的创新系统。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可借鉴的有效解决方法是:开发专利协作模式;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合模式;建立产学研网络型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围绕协同创新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研究。首先,对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用协同创新的理论分析协同创新互惠性机制及融合发展的理论驱动因素;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析协同创新的政策驱动因素;从协同创新的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分析协同创新的实践驱动因素。其次,构建基于国家重大研发工程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模式、基于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基于“一带一路”的开放式协同创新模式等。第三,基于协同创新前因后果的研究思路,提出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协同创新是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培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当前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运用系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位",对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因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资源位"进行了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从仿真结果上看,应从提升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位水平入手,提高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率,促进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的创新组织模式。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和构成要素,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各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图和反馈回路,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创新成果的形成与转化、创新资金的循环流动、创新人才的流动和创新系统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对于组织内部要素投入与组织创新绩效的关系,已为众多研究所证实。而对于外部协同创新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对相关产业园区进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协同创新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组织创新绩效,其中规模性对组织创新绩效呈"倒U形"影响,而开放性、互动性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组织间依赖会负向调节网络互动性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组织间依赖程度越强,协同创新网络互动性对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弱。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技术创新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技术创新是培育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与引导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着力进行技术创新,并努力克服两者的制约关系,实现互动的螺旋式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论文在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多样化的科技创新平台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加强高水平实验室、学科交叉、大学科技园、中外联合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学研结合、军校结合为载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发展经验表明,通常集群内部并非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和条件进行技术创新,只有少数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竞争能力增强等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绝大部分是通过技术创新扩散形式实现的。本文依托全球五大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围绕主体、载体与制度三个层面,分析我国长三角地区技术扩散与跨区域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现实困境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15.
后发工业国从模仿到创新的技术战略演进路径呈现多样性,为解释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路径差异和选择,通过构造一个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为主要内驱力,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溢出为拉力、研发投入和产业激励政策为推力,高昂技术学习成本和企业创新惯例和惰性等为阻力以及市场竞争和约束性产业政策为压力的汽车产业技术演进动力模型,比较分析了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的动力差异和选择机制,并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主体选择误区、模式选择偏差、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融合,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对接,开展多主体、多层次、跨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温州近年来出现了企业家“跑路风波”和部分企业外迁等产业升级难的现象。本地创新资源不能满足企业升级的需要是温州产业升级难的重要原因。在丰富本地创新资源和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方面,要形成基于创新的新优势,地方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要坚持长期的高强度的创新投入,积极塑造有利创新的软硬件环境。国家创新政策应注重鼓励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的吸收和利用;提升行业技术和质量标准,发挥市场淘汰机制,激励和倒逼企业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国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五要素结构模型.该模型由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5种要素构成.在此基础上,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过程和创新扩散4个角度剖析了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并从创新资源配置、活动组织、成果扩散和行为主体组织协调等方面,揭示了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机理.最后,通过分析百度公司的创新系统构成及其创新机制,对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的动力,创新活动组织机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行为主体协同机制和创新成果扩散机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林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不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脱轨,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做好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建立协同培养人才新机制,实施国际化协同合作培养等。同时,通过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反馈机制,完善创新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多种模式协同培养人才机制,营造协同培养人才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有效促进卓越林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2011计划"把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组织主体,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凝聚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的前沿阵地,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有别于"973"等项目以企业和研究机构作为组织协同主体。协同创新中心的治理模式、组织管理和互动条件是落实"2011计划"的核心工作。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优化设计的控制机制及其之间的耦合是保障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