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诠释传统中,《圣经》作为一种神圣文本是中世纪诠释学的焦点所在,对神圣文本的理解与解释具有代表性意义; 而中国古代《道德经》中的诠释思想则是中国诠释传统的典型。以《圣经》中的“神说”与《道德经》中的“道生”作为两部经典中的核心线索,对比分析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进而揭示中西经典诠释思想的异同,有助于厘清中西诠释思想不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3.
关于柏拉图的研究著述连篇累牍,尤聚焦于柏氏的“理念论”与“理想国”。本文拟另辟蹊径,力图揭示出“柏拉图对话中”所隐含的神学思想。简言之,柏氏的神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柏拉图对古希腊传统神话的批判与净化;二,柏拉图把其伦理学奠基在以灵魂不朽为主的信仰上;三,柏拉图建立了一套既有别于希腊传统又有别于基督教的宇宙创世说。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柏拉图的对话是古希腊传统神话神学向中世纪神学嬗变的过渡形态,而柏氏的神学思想则是西方理性神学和道德神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4.
马丁·路德是基督教新教的奠基人。他通过《圣经》的翻译与诠释,成功地将基督教信仰与德语结合起来,奠定了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新教神学之理论基础,并从中发展出了新教的神学诠释学。他所主张的《圣经》理解的信仰优先原则、文本的自明性原则,深刻地影响了诠释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圣经》的解释权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了正确解释《圣经》,消除神学家的偏见,斯宾诺莎在对传统的《圣经》解释方法及各种错误观点予以严厉驳斥的基础上,依据解释自然(解释自然在于解释自然的历史)的方法,首次明确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解释《圣经》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同时又具体剖析了该方法的“困难与缺点”。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理论不仅为以后科学解释和批判《圣经》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孟子以意逆志说《诗》之法不仅影响后世《诗经》的接受,而且不断扩展其方法适用领域。以意逆志诗学理论形成中国诠释思想传统,成为现代学术背景中中国诠释学建构资源。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早期的诠释学工作是围绕着柏拉图展开的,在此过程中伽达默尔形成了基于现象学和本体论的柏拉图哲学视域。在这种柏拉图哲学视域之下,伽达默尔建构了自己的哲学诠释学理论。分析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特征,阐明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视域,能够揭示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来源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诠释循环是诠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影响翻译研究范式嬗变的重要因素。圣经诠释学的"语词-文本"循环专注于文本内部分析,导致了文本中心论的狭隘。方法论诠释学的"文本-历史语境"循环试图通过主观重建客观历史情境,却造成了作者中心论下译者的隐身。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历史主体"循环强调诠释者的主体张力,却将翻译研究引向译者中心论的误区。在克服恶性循环的反思中,赫施确立了诠释循环的起点,建立起辩证整体论思想。辩证整体论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新范式,对于促进诠释的良性循环与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在其索隐易学中结合《易经》与《圣经》,对东西方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一方面将《易经》中"帝乙归妹"之"妹"、"不贞之女"与《圣经》中的玛利亚、夏娃作对应诠释,以吉凶、先天后天等范畴统和中西善恶观。另一方面将中华传统神话人物女娲补天、造人之功与西方造物主相等同,在女娲的形象中索隐三位一体的神学思想。白晋对女性形象的索隐式处理不仅将《易经》与西方信仰体系相融合,亦反映出他在对应异质文化时所做出的神学本土化尝试。  相似文献   

10.
洪秀全及其同仁为了让基督教信仰适应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并符合他们缔造地上天朝的政治理想.继承传教士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实现基督教的转型,从而开创了基督教的次生文化.洪秀全本人在一系列异象下产生的神秘宗教体验,以及他屡试不第而对科举考试滋生的绝望情绪,促使他重新审视儒家经典,并重新诠释圣经.他抬高圣经的地位,打压儒家著作.洪秀全自称从上帝那里直接得到启示,借此建立起独立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权威.尽管他从根本上否定儒家传统,但是也采借了儒家伦理道德训诫,努力净化圣经里失礼、猥亵的情节.圣经亚洲诠释学首先要处理<圣经>在所谓"非<圣经>世界"的接纳问题,太平天国在诠释<圣经>方面独特的中国经验,为圣经亚洲诠释学提供了极佳个案.  相似文献   

11.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表面上书写的是在中年危机和琐碎中挣扎的女性,展示的是卡拉的欲望和遗憾,坚强和软弱.实际上门罗通过借用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典故,将小说中的女性与神话意象相互联系.通过分析门罗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型——山羊弗洛拉,发掘出原型背后小说的意义,同时加深对门罗女性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冯天瑜先生认为:神话资源转化与其他传统的、古典的资源转化一样,具有文化延续的必然性;神话资源转化过程有一个诠释学问题,在诠释学范畴内讨论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一是过度诠释,二是否定诠释的可能性;神话资源转化既要坚持资源的本真性,又要坚持资源在当代的可转化性,只有如此,神话资源转化方能产生积极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围绕诠释学的核心问题,亦即创造性诠释如何可能,重新审视儒学经典诠释的内在根据及其当代价值。伽达默尔赋予时间间距以创造性价值,提出视域融合的诠释模式,以此建构了哲学诠释学。但其时间间距主要用于筛选诠释的好坏,它的创造性价值并没有获得充分发挥。反观宋儒读经法,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感通诠释的诠释学思想。感通诠释以转化个体生命为旨趣,将文本解读与本体感悟合而为一。它不仅囊括了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的诠释学理念,还充分发挥时间的创造性价值,并且提出了可操作的步骤来实现与经典之间的视域融合,能有效克服伽达默尔诠释学陷于本体思辨的思想困境。 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中充斥着数目繁多的意象,其中源自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圣经》的意象尤其引人注目,其象征意义丰富多彩。梁实秋采用厚重翻译法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意象进行翻译,形成了其译本的"学院派"风格,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备受翻译界的推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诠释”二字可能是人文学科,特别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有人断言,诠释学的方法就是中国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的确,伽达玛的哲学诠释学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形式,即借用注释的文体或诠释的论辩创造新的思想体系的传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王弼借《老子注》创构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郭象以《庄子注》创建万物逍遥的学说,朱熹借《四书集注》将先秦儒学改造为宋代理学的建构。这些做法都可在“视域融合”的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然而,诠释活动毕竟不能取消或取代以客观性和对象性为特征的现代学术研究。诠释活动是诠释主体和诠释对象之视域的最终的恰当的融合,是主体与对象的合一,亦即对象性的消失。而严肃的学术研究就必须有明确的对象,否则就谈不上研究二字。虽然,传统经典的意含是有待于读者之理解的,无人可以得到古代经典的确切“原义”,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应该轻率地放弃对“可能的”原义的探索和追寻。正如,我们不能保证医生和法官永远不犯错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医生和法官避免犯错误的基本要求。同样,诠释活动本身也不能取代或取消严肃的新思想的创构。经典诠释中当然包含思想的创造和建构,但是,诠释经典的形式毕竟会造成对思想创构的限制和束缚,即使化腐朽为神奇也不可能完全不受“腐朽”之制约。总之,哲学诠释学为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动力,但也掩盖了对象性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超越于经典诠释的思想创构的可能性。对经典诠释活动中的内在张力和矛盾的揭示和分析,是本期专栏的主要内容。拙文一方面探索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如何以跨文本诠释和融贯性诠释的方法处理先秦典籍和宋代理学之间一千五百年的时空间隔,一方面论证朱熹的巨大成功无法掩盖或消除文本的历史的定向和当下的创造的定向之间的矛盾。宋代理学创构的定向压倒了他对孔子思想的忠诚。黄俊杰教授的文章以朱熹对《四书》的诠释为中心揭示朱熹以体用和理气不离不杂的二元架构诠释《四书》,无法契合四书原有的思想和风格,从而说明经典诠释活动中的“回顾性”取向和“展望性”取向之间的紧张是无可避免的,并提出了乐观的结论,希望在两种定向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冯耀明先生的文章是对东亚儒学研究和发展的批评性回顾,其中的一个主题也是当代新儒家的理论创构是否契合历史上的儒学发展原貌的问题。总之,我们在继承发扬中国哲学和思想的诠释传统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个传统的局限和内在冲突,一方面更注重客观性、对象性研究,另一方面更注重不受特殊经典局限的开放性、现代性的思想创构。  相似文献   

16.
隐喻 ,连同与其相关的寓言、象征等 ,是《圣经》中举目可见的文学现象 ,基本特征是言此及彼 ,意在言外。它不仅是《圣经》作者最常使用的修辞手段 ,也是普遍存在于希伯来 -基督教文化中的重要思维模式。本文追溯了西方文化史上的隐喻阐释传统 ,论及希腊哲学家对荷马诗史的诠释 ,亚里思托布鲁斯、斐洛、奥利根、托马斯·阿奎那、但丁对《圣经》的解读 ,隐喻的内在肌理和外在样式 ,并探讨了福音书中的比喻种类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朱熹经典诠释学方法的形成原因。通过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形成的社会条件以及思想基础的挖掘整理,梳理其对汉代儒家解经方法以及宋代儒家解经方法的借鉴,以期达到更深入了解朱熹经典诠释方法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恶魔主题在俄国文学中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魔主题在西方由来已久 ,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神话和古希伯来圣经神话中的恶神。基督教文化对俄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俄国文学中的恶魔主题因此呈现出与圣经神话交相辉映的特点。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笔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从古代到 2 0世纪 ,经历了由神学化向世俗化、精神化、个性化发展 ,继而纳入思想、道德探索和心理分析之中 ,最终重新走上了神话复归之路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人试图从生命的角度说明世界,最终却演变为离开社会人生谈论宇宙自然,或者是离开宇宙自然谈论社会人生.但孕育了古希腊哲学的古希腊神话,却把幻想世界与宇宙观融为一体,其中还包含着对个体价值和个人尊严的追求,从而把对社会的客观批判转化为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时代的觉醒意识,展示了一个丰富多采的形象世界.本文通过评述古希腊哲人的学说和古希腊神话的演变,以及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社会的关系,由此揭示了古希腊人本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文集,是一座最有魅力的文化宝库。《旧约圣经》这部历史书具有鲜明的叙事色彩,是记录古代犹太人历史的伟大书卷。它是一部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把女性降低到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她们生活于父权社会中,受父权与夫权的支配,在宗教生活中被视为不洁净的人。《旧约圣经》中所包含的女性观,成为基督教女性观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圣经》对于西方女性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方妇女的解放应首先破除《圣经》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