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产城融合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和打造工业新城的一种重要发展理念。基于产业与城市发展互动和匹配等需要,构建一个从要素融合、功能融合和空间融合等多视角下且包括若干相对指标为指标体系、以AHP和灰色关联法相结合为评价方法的产城融合度测度模型。借助该模型对江西14个国家级工业园区融合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有利于了解当前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情况,以便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2.
产城融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城融合包括产城发展时间维的协调和产城布局空间上的融合,它不仅仅适用于城市新区建设,对于旧区城市更新同样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对济南市历下区产城发展协调水平进行计算,并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对产城融合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历下区产城发展在2006年到2008年处于失调状态,2009年到2013年处在相对协调状态.产城空间布局相对均衡,结构仍需优化.总的来说,产城融合情况良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应重点从产城协调关系的调整和产城空间布局的优化两大方面来不断推进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3.
从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社会承载力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沈阳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8城市中,沈阳市核心作用明显,但各城市发展不够均衡。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对比,沈阳经济区环境承载力整体水平较高,但其基础设施承载力及社会承载力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4.
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第八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新型城镇化成为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根据沈阳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研究发现沈阳经济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镇化水平滞后与虚高并存、新型工业化市场推动力不足、宏观设镇制度阻碍小城市合理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产城融合,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是加快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遏制全省经济进一步下滑的重要举措。从城镇化、产业、人三个层面分析辽宁省产城融合发展现状,深入剖析辽宁省产城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导出产城融合拉动辽宁经济增长的效应,提出加快产城融合、全面提高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构建制造业集聚E-G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6年中国制造业集聚水平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基于动态面板协整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制造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协整关系与短期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长期,制造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新型城镇化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甚微,但具有潜在的抑制效应,制造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整体上表现为“先产后城”的发展路径;②在短期,制造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具有相互促进的现象,二者实现了“产城融合”;③在长期和短期,制造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均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前期良好的发展对后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系统思想,构建包含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涉及29个具体指标。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中原经济区28个成员城市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大部分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偏低;城市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提升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产城融合要以“产城人”互动为基点,构建产城人互动的有机体系,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城市功能为载体,以产业高级化为动力,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城镇发展模式。政府推动产城融合的政策措施需要重点关注: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级化转型;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目标,评价新型城镇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因而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将文化潜力要素加入改进的“星系”模型来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以成熟的专家意见法、相关分析法制定基于两步筛选法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路线,并采用融合了360度专家反馈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沈阳市进行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通过实例验证,沈阳市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真实有效,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沈阳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城市的竞争能力是衡量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故此,以沈阳经济区内八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沈阳经济区旅游城市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模块对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计算,依据计算结果进行了竞争力分类,分析了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竞争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选取11个经济指标构建中原经济区27个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对中原经济区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郑州竞争力最强,南阳次之。指出中原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资源整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旅游联合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文化资源丰富,通过旅游联合发展途径促使文化资源整合,能够促使经济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关天经济区旅游联合发展路径主要有树立文化制胜的发展方略、整合特色文化型旅游线路、建设文化型城市(镇)及构建大型文化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长江经济带分为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绿色化两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发展以及二者的互动耦合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层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但是在工业绿色化发展方面,总体发展缓慢,长江上游与中游地区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进而导致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两大系统在区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差异显著;在空间维度方面,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工业绿色化,还是二者的协调状况,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同时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落后省市与领先省市的差距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4.
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115个市县进行定量评价及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市县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淮海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并且差异日益增大的现象。现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城镇人口规模、就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等;而教育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等指标的影响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都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因此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进行研究极其重要。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建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通过Vensim软件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进行仿真分析,给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动力关系,为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以及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新型工业化与沈阳大都市圈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沈阳都市圈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装备产业基地是中国21世纪初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最为响亮的声音之一,它将拉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序幕,成为加速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重大举措。沈阳建设中国装备产业基地需要走出四大误区:将建设装备产业基地等同于一般发展装备产业、将发展装备产业基地等同于建立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建立装备产业基地主要以现有的企业为依托、建立装备产业基地主要就是发展制造业。沈阳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汲取前20年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谋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六大职能。  相似文献   

17.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资源融合存在流动不畅、国际化进程缓慢、政策和金融支持不到位、智能资源欠缺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思想观念落后、经济体制缺陷、政策法规滞后、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城乡文化资源融合必须实现优化,路径在于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落实公共财政制度,健全金融支持机制;加大资源宣传力度,培育环境保护机制;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