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討論的目的 本文想闡述三个問題: (一) 划分动詞的标准一直是汉语詞类划分中一个最大的問題,我們到現在还沒有找出一个可以普遍使用于动詞划类的标誌。漢語的动詞虽不是个个都能帶宾語,可是大多数都可以帶,而且帶宾語以动詞为常,要是对动詞帶宾語问題有一个初步的認識,对于划分动詞就会有一些帮助,帶宾关系能不能用來做划分动詞的标准也从而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談“到”字的詞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現代汉語語法教学的过程中,我們常碰到有关“到”字詞性的问题,有时也碰到含有“到”字的某些语句应如何分析的問題。一般的語法著作对有关“到”字的問題沒有能作全面的說明的;其中某些說明,又未必尽当人意:这样就使从事語法教学工作的人有“无所适从”和“无从捉摸”的苦痛。不辞冒昧,提出我个人对这一問題的看法如下,希望語法学者和語法教学工作者指正。甲、“到”字单独使用,是地道的动詞。“到”字本是一个地道的动詞。当它单独使用的时候,它常常带时間詞或处所詞的宾語(“到”字的宾語也可以是表示数量或程度等等的)。有时候,这时间詞或处所詞作了句子的主語,它就在句子中独立地  相似文献   

3.
人称代詞在代詞范畴中占着特殊的地位。无論在意义或語法特征上,它都具有一系列本身的特点。本文不拟对人称代詞作全面的論述,作者只想就人称代詞的語法特点这一問題,通过俄汉語对比,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請教于国內諸学者。  相似文献   

4.
近年以来,談論汉語詞法的文章和著作逐漸多起来了,对于汉語構詞形式的特点有了不少的发現和說明,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几年前,我也曾在这方面注意到某些問題,現在把它写出来,向語言学界的同志們請教。一汉語复性融合式或組合式的构詞形式发展为要說明汉語复昔詞的复性構詞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以我們通常所习知的“丁当”这个詞儿作例,不难知道,“丁当”在詞形結構上有好些不同的表  相似文献   

5.
引言 語言中的詞,無論关于詞的定义;关于詞在語言体系中的基本属性;关于詞在語言結構中的地位、范圍、职能以及关于詞的內容与形式問題等等,在普通語言学中,都是值得討論和研究的。 詞是什么?中國語法学家以往會經从不同的角度給詞下过定义。例如: 詞是“說話的时候表示思想中一个观念的‘語詞’”。(甲)詞是“語言的最小意义單位”。(乙)詞是“語言的最小的独立运用單位”,因为“我們听人說話,耳朵接触一連串声音,同时腦子里接受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1963,(1)
北京大学高名凱教授,于1962年12月下旬,应山东大学的邀請,在該校中文系作关于語言学的学术报告。听取报告的,有山东大学中文系、外文系师生及山东师范学院許多教师。高名凱教授所作的学术报告,包括有:《語言学动态》、《語言和言語》、《詞位理論和汉語的詞类問題》及《描写  相似文献   

7.
讀了《学术研究》1962年第1期《試以語法意义和語法形式相結合的原則論汉語兼語式的問題》一文后,我基本上同意高华年同志的意见。但是我觉得他对某些問題沒有談透,而对某些問題似乎还抓不住要領,所以也想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对高同志那篇文章的补充。我曾經在刊載于《語法論集》第三集中的《汉語有沒有递系式》那篇短文里同意兼語式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句型。我的理由是:无論从意义方面或形式方面看,兼語式的特点都是不容忽視的。从意义方面看,兼語和它前面的动詞是动作和对象的关系,和它后  相似文献   

8.
较早的講解虚字的专書,比如《助字辨略》和《經传释詞》,都搜罗了副詞。但是《馬氏文通》却把“状字”(相当于“副词”)列在“实字”部分讲述。王力先生則認为副詞是“介乎虚实之間的一种詞”,或者“实多于虚”的“半实词”。其后张志公先生的《汉語語法常識》和初中《汉語》课本等书又把副詞归入虚詞。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解释呢? 《汉语語法常識》認为副詞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帮助或組合动詞及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質、状态的进行或存在的程度”,一种是“表示两种动作或两种性状在程度方面的关系”。《汉语》課本簡要地说:“副詞有修飾作用。有些副詞还同时有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堵”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俗語。它的意义和用法都跟现代汉語的“这”相同,是一个指示代詞。南朝接近口語的著作中常用这个詞,如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語》《文学篇》說:“殷中軍見佛經,云:‘理亦应阿堵上。’”“阿堵”等于現在的“这”字,这是向来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因为編写《潮州方言詞典》的关系,对潮州方言的語詞逐个地进行研究,查考它們的源头和本来的书写形式。作这項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一)想了解潮州方言的詞汇系統与汉語共同語詞汇系統的关系如何;方言語詞的来源怎么样,是新創生的多呢,还是保留古汉語或从其他方言借入的多。(二)通过詞語的考証弄清楚詞与詞之間  相似文献   

11.
胡適在“白話文學史”裏對語言的看法是反動的資產階級實用主義的觀點,這表現在語言与社會歷史的關係上,語言与思惟的關係上以及胡適對於語言的認識上。本文的目的即就些問題揭露胡適思想的反動本質。 胡適虚偽地玩弄詞句,對語言正面的提法並不太多,但從語言作為文學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中山大学方孝岳教授应广东語言文学学会筹委会的邀請,作了題为《关于中国古代語言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报告。方孝岳教授以丰富的材料,詳細論述了中国古代語言学性貭和古代語言学家的研究方法問題,并闡述了今天語言学的研究方法問題。他說,我国古代有关語言方面的学术和欧洲早期所謂“語文学”,情形并不是一样的。西欧早期“語文学”服从于某种原始經典的語言定型而认为永远不能超过。在我国,“小学”很早就是独立的一門学問。小学家搞語言文字是为着語言文字在当时的使用需要,而不是什么“为着解释古书”,而且向来能注意历史的流变。所以,中国語言学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能表现出某些时代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解放前,汉語受着瑞典的高本汉、法国的馬伯乐以及其他許多西方资产阶級語言学者的歪曲、誣蔑(同时又有国內买办阶級的知識分子給他們做应声虫),不是說現代汉語是“原始語言”、“單音节語”,就是說它沒有“形态变化”和“詞类区分”,甚至說是根本没有語法,由于这些惡意歪曲、誣蔑的影响,我們的語法学家和語文研究者們就多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所”字可以說是一个生命最長久的虛詞,远在《詩經》中就用过53次,《論語》中用过48次,《孟子》中用过226次,《老子》用过26次(实詞性的也包括在內),以至今日,口語中虽然沒它的地位了,但在書面語言中和知識分子口語中还是常常出現,它把“之乎者也”都熬倒了,生命力极强,此“于”字用得还广泛。但“所”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想从語言的本質上来談汉語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問題。本文举出关于汉語教学的一些事实,多数是根据过去一年間上海市几个中等学校里好几位教师关于汉語教学的总結;近来汉語教学的工作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們在这方面也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可是过去这些教学总結里所提出的問題和談到的經驗,还是有不少值得注意和参考的。汉語是我国的一种主要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的人口最多的一种語言,它又是世界上历史最長久、內容最丰富、又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之一。我們进行汉語的教学,同时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因  相似文献   

16.
(七) 文学語言手段的人民性問題 文学语言和作家语言的人民性也是一个根据对语言的全民性的研究,而要求具体探討的最現实的问题。人民語言文化所有的卓越成就在文学語言和艺朮作品語言中的体現,作家語言和全民語言的有机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我們的語法界裏,許多語法體系、許多語法術語雜然並存,造成一個‘混亂局面’,替語法教學工作平添出好多困難,這實在是一個亟需解决的問題。吕叔湘,朱德熙兩先生也曾經指出這種现象,並提出他們的希望,‘希望語法學者們集中力量研究漢語的語法體系,使我們早日獲得一個切合實際並便於應用的綱領。’但這個希望不是短期内就能實現的,語法教學工作者還得自己另謀解决問題的辦法。我們想在這裏把我們所用的辦法提出來,跟大家交流經驗,並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8.
一欧阳修是中国詞史上的偉大詞人之一,对兩宋詞坛发生过广泛的影响,但为文名詩名所掩,詞的真实成就,一直被人忽视。修宇永叔,江西廬陵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一○○七)登天圣一年进士,初为諫官,有直声。后知制誥,拜参知政事,論事与王安石不合,出知青州。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卒于熙宁五年(一○七二)。年六十六。晚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修学問淵博,尤有知人之识,知貢举,苏軾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門。撰有“新唐書”本纪志表、“新五代史”、“六一居士集”等。修出身中小地主家庭,以科第起家,虽然代表大地主阶級利益,屬于守旧派。但是由于他是一位生四岁丧父,受寡母“以荻画地”教养的孤儿,經历过一  相似文献   

19.
略论補足语     
一 补足語,也有人叫做后附加語等,一些人以为它是加在名詞、动詞或形容詞的后面而对这些詞有所說明、有所补充的成分。目前对补足語的看法还有很大的分歧,所以尽管各家对补足語所下的定义沒有多大差别,但是对补足語的解釋可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我系語言学的教学存在着不少問題,其中有些是严重的。主要的反映是:学生学不下去,感到語言学很难学,而且离开現实太远,学来沒用。而有些敎师則埋怨学生水平低,以为主要的問題是講得太深,致使同学接受不了;另有些教师則缺乏改进教学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一年以来,在党总支的領导之下,經过敎学改革和资产阶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