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语言用法论,突破了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意义"指称论",认为语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主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语词的意义,强调语言使用的规则,揭示了语言和人类其他行为间存在的多维的、动态的、交互的关系,将语言的具体使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用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否认了语言所具有的指称外在事物的功能,而过于片面和绝对,走向了语言意义理论的相对主义之路;用法论也不能解释元语言的话语使用。  相似文献   

2.
藏汉语代词用法比较马如珍现代汉语里有一套比较简明的代词来表示指称,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司。藏语的代词就其语法功能与汉语代词大致相同,现比较分析如下:人称代词在藏、汉语里都有单数和复数。复数要在单数代词之后加复指成份。在藏语里加“8”或,在...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4.
叙事小说中的元语言功能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语言是把语言本身作为指称和描述对象的语言。Jakobson认为元语言功能是语言的对等解释功能。文章分析了叙事小说中小说人物话语的语码突出、人物言语行为过程描写和隐含作者的语言评判等元语言手段,指出元语言在叙事小说中不仅仅是解释功能,而是叙事话语中的元话语,有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也是叙事小说的一个重要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新闻文本包含事实和价值二维,从其价值之维出发,新闻文本可被视为一种"符号表意系统",因之,新闻文本的生产和收受也遵从符号表意的基本规律。以"福建南平砍杀案"系列报道为例,探析了新闻文本中的符号衍义问题,并认为:首先,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可向多个方向上开展符号表意,具有分岔性;其次,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主要可在三个层级上进行:报道新闻事实要素的对象指称层,解释、预测和评价新闻事实的元语言层,以及解释、评价新闻文本话语的元元语言层,具有层控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一般话语的指称功能的研究显示了现代语言学和哲学的一大进展,但从文艺学角度专门提出文学指称问题并加以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而此问题是文学意义发生方式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对文学指称与日常话语指称的区别、文学指称的特点和类型等都作了具体探讨。文章认为,文学指称双重显示的提出,揭示了文学话语作为元语言和语言──客体的现象学的两重性问题,有利于上述具体探讨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入场理论是美国认知语言学家Ronard W.Langacker和其他学者新近完善起来的一个核心理论。名词短语和限定小句必须进入认知场景才能成为实际话语,入场能使意义具体化。指示代词是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类,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认知场景的指示代词具有特殊的句法、语义和认知功能,其指称形式与其所指在意义、概念内涵等层面存在诸多复杂的情形,即时语境、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象似性原则等因素影响着指示代词所指的确定。入场理论为确定指示代词的所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理解话语和语篇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南汨罗方言复数人称代词词尾“俚”的语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俚"是湖南汨罗方言复数人称代词词尾,由其构成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我俚、尔俚、他俚、佢俚"具有三重意义:复数人称代词义、单数人称代词义及名词义。"我俚"由古有"聚居"义的"我里"衍生而来,"俚"的本字就是"处所"义的"里"。  相似文献   

9.
运用可及性理论和语篇衔接理论探讨了英语指称用法的代词it在汉语中的各种实现形式,并对它何以能实现为这些形式作了初步分析。代词it在汉语中可以实现为对应的"它",也可以实现为指示代词"这""那",或者是"这""那"加名词,或者是直接实现为名词形式,有时还可实现为零形式;而作为高可及性的it之所以能在汉语中实现为可及性由高到低的多种形式都是有理可据的,分析了解其中原因对于英汉互译实践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型世言》第二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你"、"你们"、"尔"、"汝"的详细比较,我们发现:《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更加凸显出了"你、你们"一花独放的局面;《儿女英雄传》中代词双音节化越来越明显。原来单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基本演化成双音节代词;《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尤其是"你、你们"与其他短语的结合能力明显增强,其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已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1.
人物换称是发话方在众多指称方式中进行选择、动态使用人物指称的过程,是一种由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语词所体现的言语行动.代词式人物换称是<红楼梦>人物换称的一种主要形式,具体划分为两类:复数代词表单数和代词人称转换.代词式人物换称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动,它通过改变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角色关系,拉近或疏远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诸多首要言语行动,其中最典型的当为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12.
汉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是直接在人称代词单数后面加“们”即可,但现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现形式却纷繁复杂。人称代词表达复数的方式大致归纳为四种:变音式、附加式、合音式、混合式。某些方言点的复数形式还存在叠床架屋、不对称、不配套的现象,同一方言点甚至有多套复数形式兼用并行。  相似文献   

13.
在话语交际中,人称代词起指称作用时具有特指、泛指、照应功能;语用上,人称代词的变异或错位表示不同的语用意图;修辞上,人称代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交际关系的疏密并能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茶陵方言的人称代词主要有“我、你、渠”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后缀“南”的用法比较特别,和普通话的后缀“们”用法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不是一个“复数形式”标记,而是一个表集体概念的语素。  相似文献   

15.
包含"真谓宾动词 疑问句形式宾语"的句子,具有多种表达功能,既可以表疑问语气,又可以表非疑问语气,还可以兼表疑问和非疑问两种语气。具有不同表达功能的"真谓宾动词 疑问句形式宾语",从描写的角度看,主语位置上人称代词的实际指称存在差别;其宾语的指称、陈述性质存在对应分化现象。表达功能不同,对动词的选择也不同,这在重叠特征上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6.
整理归纳吴方言指称代词在<清商曲词·吴声歌曲>歌词中所占的语法成分,可以从中认识南朝吴歌中人称代词的用法,并对当时吴地指称代词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做简要推断,从而加深对古代吴歌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祁东话的人称代词“一各”的“各”本字为“个”。“一个”有数量短语、人称代词、复数标记三种用法。人称代词“一个”表示每量义,是由数量短语固化(hard-wird)而来。复数标记“一个”是每量人称代词语法化的结果。祁东话复数标记的语义来源于人称代词每量义。  相似文献   

18.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都十分广泛,它们直接体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反映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话语意图。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英两种语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我们"与"we"的模糊性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方言属西南官话灌赤片下的岷江小片,其指示代词“恁个”“弄个”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殊性。首先,通过对指 示代词“恁个”“弄个”共时和历时情况的考察,可知“恁个”“弄个”在除宜宾方言外的多个方言里存在,但其用法有差异;其次, “恁个”应是中古汉语指示代词“恁”的口语化形式,且早期的用法并不明确;再次,宜宾方言中“弄个”的产生应与“恁个”有关, 应是分化了早期“恁个”的用法;最后,通过对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的研究,可见宜宾方言指示代词系统中有古汉语指示代词 成分的残留。  相似文献   

20.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表达法的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在各个时期的实际形式有较大差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单、复数同形时期,(2)词汇表达时期,(3)形态化时期,(4)形态标记时期。从中可以总结出汉语代词复数形式发展的两条线索:(1)代词 复数义词→复数代词,(2)代词 处所词→复数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