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一、断言逻辑的基本思想 “断言逻辑”的目的是要把关于断言者和他(们)所断言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论系统化。这里所谓的“断言者”不必是一个人,可以是共同作出断言的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份文献,或一个抽象的演绎系统。当然,作出断言的最终还是人,因为文献是人拟就的,系统是人构造的。“被断言的命题”则是指用语句(陈述句)表达的意义实体。每一命题都是或真或假的。至于“断言”,不妨说,它是断言者与其所断言命题之间的一  相似文献   

2.
"X+的说"是网络语言中新出现的句法现象,"的说"是个具有高确信度的语气词,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意志、感情的强烈肯定,突出强调说话人所说的内容确实是这样的。其中"X"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祈使句。"X+的说"句式可以视为是一种有标记的句式,"的说"是高确信度的标记。由于网络交际这个大语境的要求,"X+的说"句式也具有机器化和宣告性的特点。但"X+的说"还有自己的特点,"的说"承载了表达语言主观性的功能。"的说"的产生是动词"说"逐渐虚化,和"的"粘合在一起表示语气的过程,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潘纪一同志要就无产阶级绝对贫穷化问题同我商榷.他在文章中也承认,或至少无法否认:(一)马克思在分析无产阶级贫穷化问题时,没有运用过绝对贫穷化和相对贫穷化这两个范畴;(二)列宁虽然运用了这两个范畴,但并不认为绝对贫穷化是一种长期持续不断的现象,而是一种"有时"出现的现象;(三)如果把无产阶级绝对贫穷化理解为工人阶级的状况"一天比一天恶化,不仅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会得出荒谬的结论.这三点,正是我那篇《谈谈无产阶级绝对贫穷化问题》短文的基本论点.正是根据这些基本论点,我得出这样的结论:马罗作夫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无产阶级绝对贫穷化说成是一个经济规律,断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愈来愈低","工人阶  相似文献   

4.
预设是S和S的否定式都能够推导出来的语句,也可以说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命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预设与断言,预设与蕴含这两组概念的讨论,分析汉语预设的若干情形,进而探讨析出预设的逻辑方法以及预设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预设与断言是两个相近而又有区别的概念。预设同断言一样,都是对义句的分析,都是句子意义的组成部分。请看下面的句子:S1.老赵不再抽烟。S2老赵曾经抽烟。S3.老赵现在不抽烟。S1可以推出S2,也可以推出S3。但是S2不同于S3:S2是S1的预设,S3是S1的断言。由此,我们把预设与断言的区别表示如下:S预设S’,S…  相似文献   

5.
知识社会学是对知识或思想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学科。对于知识社会学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作为知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知识"这一概念来把握。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存在决定的思想",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知识社会学研究的是现实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的不是思想与思想的关系,而是思想与社会的关系。知识社会学的关联主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相对主义。知识社会学所说的特殊化指的是关联主义把一个断言成立的范围缩小了,是把断言的真理性的范围特殊化了,这实际上是揭示了该论断成为真理的社会条件。对于知识社会学同真理观的关系,曼海姆想要表达的观点是:知识社会学既不是真理观问题,但又同真理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6.
安福话的句末语气词"嘚"可以用于疑问句和祈使句,在特定语境下也可用于陈述句。"嘚"有两种句法功能:1.表示弱语气;2.表示自言自语。"嘚"表示弱语气的功能是由其表示自言自语的功能演变而来的,这是一种语用法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证明理论的一致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直接给出满足理论的语义结构;二是从一种理论的一致性得到要证理论的一致性。相对化的方法属于第二种方法,它可以从弱系统的一致性证明强系统的一致性。相对化证明理论的一致性实质上是以某个理论为中介,间接地给出满足理论T的语义结构。相对化的本质是保守性的翻译,而保守性翻译恰是从弱系统证明强系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的"不隔"说,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趋向一致.而后者突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理性的强调,突出了直观的作用与价值,并将人引向与事物的一体化世界.在这一意义上,海氏的哲学可以显示出钱氏观念的跨文化意义,尤其是在翻译理论领域的意义:突出直观意味着,人与人的"不隔",文化与文化的一体化;与此同时,语言已经减弱它作为跨文化媒体的居间分离作用,显现出某种程度的透明度,至少是在理想上.因此,通过"不隔",我们不仅可以将这一世界本能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一体化的面目.这也才是语言的可译性的基础.没有这种一体化,翻译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不隔"中可以找到翻译的始基,它的原点,它的"原本".因此,钱氏的"不隔"说不仅可以指向事物的真实,而且还标志着翻译的可行性,其理论意义是巨大的.在与西方哲学的新动态相互一致的情势下,"不隔"的形而上性格显现出了它应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语用标记语功能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标记语是人类语言"语法化"的结果,是语言"主观化"现象的类典型.语用标记语的语用意义和概念意义的规约化程度具有不均衡性、不对称性及动态发展的特征.英、汉语言中的一些常用语用标记语,如坦言性标记语、阐发性标记语、理据性标记语、断言性标记语、评价性标记语、警示性标记语和补说性标记语主要表达语用信息,具有人类语言元话语功能的一些典型性特征.即使是同一类语用标记语也可表达几种不同微功能.语用标记语对于话语的生成和语篇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后思索法"视野内的"发展"检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后思索法"对一般性、普遍性的诉求表明,"进步"、"发展"是一种精英信念的普遍化.它在时、空两个向度上,严格说都需要重思,因其意味着把历史连续化和同质化,意味着普遍发展对特殊文化、变迁的拒斥和漠视,意味着把"猴子"都视为有待和必然变成的"人",意味着某种形式的"以今释古"、客观目的主义和弱发展主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拒绝"传统"的历程。"外国"、"西方"已经对当代诗人的文化记忆产生了不可抵挡的强烈暗示。这种暗示已经超出了写作本身,而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诗歌的一种"传统",像血一样,与当代诗歌化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里,"又"为副词,多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或情况重复出现,在句中标记了一个对比焦点.根据"又"出现的句法环境,可以将"又"后的语言成分P大致分为三类(1)P1,只有"又不P1(了)"一种形式;(2)P2,包括"又不P2"、"又没(有)P2"和"又P2"三种形式;(3)P3,只有"又P3"一种形式.进入"又"字句,P要求具备如下特点(1)P是受人们关注的方面;(2)P是有界性或有界化成分.这都使"又"字句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相似文献   

13.
"美盲"是吴冠中先生自造出来的一个词。吴先生断言中国人"美盲更比文盲多"之论不能成立:以不欣赏现代派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作品作为认定"美盲"的标准是荒谬的;欣赏美是人类的天性,正常人中不存在"美盲";断言中国人"美盲更比文盲多",表明有的中国美术专家不亲近中国的普通艺术欣赏者,中国的美术专家需要确定一种与普通艺术欣赏者的合理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而不言,另一种是笑而不语。领导严厉地批评我:"你和傻瓜就差一步的距离!"我赶紧向前一步迈到领导面前,说:"领导您说的太对了。"七夕怎么了?给它脸它就是七夕,不给它脸充其量就是个礼拜四。  相似文献   

15.
正"抱怨"是一种"很人性"的东西,你根本不可能消灭它,也根本没必要消灭它。抱怨自有抱怨的好处,你要学会"利用"它。首先,通过"抱怨",人可以发泄心中的郁闷情绪,从而达到一种心理平衡。说得再直白点儿,这玩意儿有利于心理健康。这就好像一个人明明很悲伤,你  相似文献   

16.
"不大VP"有两种结构,能进入这两种结构的几乎都是褒义、中性形容词或动词."不大"是否已经虚化成词在学界还存在争议.根据对"不大VP"不同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S1中的"不大"已经固化,S,中的"不大"已经词汇化.还通过与"不太/很V"的比较、"不大"的韵律特点和对它的功能和意义分析,论证S3中的"不大"已经词汇化.  相似文献   

17.
超越自然者乃是体任自身的自然,"自然"概念可以看作阿多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剩余",它表达了一种唯物论的、具体的、能承认内世性、历史性和身体性之重要意义的形上学可能的希望。林寿宇的抽象山水画和蒋三石的石上水墨为我们理解这一"自然"观的当代性义涵提供了绝妙的图示。林寿宇"去掉笔触"的方法论抉择与"绘画已死"的断言并不是艺术的简化或极少化,而是对艺术之底线或极限的探索,是一种将形上学所剩余的真理内涵浓缩到与物体发生微观感通的可能性之中的努力,这一努力,在蒋三石绘画过程中的自然性上生动起来,即,主体要放下意向性或特定的构图,进入放空状态,毫无保留地投入自然情境的当下,如此,真正的主体性,即同一性自我与非同一性自我的沟通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中的"复"字,现在大致有两种解释,一说认为它是词尾,一说认为它非词尾,实际上,"复"不具备词尾所应具有的特点,它是一个单独成词、又能在保持单用不变的情况下广泛参与构词的词素.  相似文献   

19.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迄今有11种说法,"伊存口授《浮屠经》说"与"汉明帝感梦求法说"最为流行。地处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区,曾经是佛教经典的译传中心,也是佛教祖庭的所在地,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河洛佛教文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原初性。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媒介文化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反思现代性"的主线,其涉及的重要问题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构成深刻的关联.在这诸多关联中,可选取"主体"这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关于主体的探讨可以总结为两种观点:一,从启蒙的精英立场出发,断言媒介文化塑造了一种被动型主体,它代表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异化;二,超越启蒙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认为媒介文化促成了一种新型现代主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