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始终依循时代发展命题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予以探索、改进、创新,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四次历史性的变迁,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中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 ,西部开发问题本身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同时又是一个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问题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的问题 ,是本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比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及非均衡协调发展3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发现,新时期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更具有全局性、协调性和互补性,坚持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总体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三大地带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定位。在21世纪初期, 我国经济发展将同时面临着工业化和现代化两大任务。各地区由于发展阶段和区情特点的不同, 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目标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东部地区应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上; 西部地区在加强农牧业、 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快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而处于中间水平的中部地区, 应同时兼顾工业化和现代化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5.
H型战略的布局是 :在沿海经济带与西部重点开发带之间 ,由长江经济带贯通 ,龙头上海与沿海经济带衔接 ,龙尾重庆与西部重点开发带衔接 ,形成中国 2 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战略联动关系 ;实施H型战略 ,形成“以东支西 ,以西资东 ,互惠互利 ,共同繁荣”的东西联动机制。这是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理论的必然实践 ,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为山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怎样抓住机遇,应对机遇,加快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从集老、少、边、山、穷县于一体的咸丰情况出发,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采取的战略性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操作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摸索和创新,先后经历了平衡布局、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三个发展战略时期.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历经32周年之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回顾与评述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的。区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战略及其效应,提出现阶段采取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国内、国际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随着总体战略的实施,中国区域发展逐渐形成了东中西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要充分认识到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扎扎实实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从东部沿海开放战略到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的大提升。其战略模式的提升表现在四个方面:从梯度推移、非均衡发展模式提升为“点--轴--网络”、双重增长、均衡共进模式;从国家推动、外源开发模式提升为国家启动、市场主导、自我成长、内源开发模式;从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为全面振兴模式;从现代化发展模式提升为社会主义本质发展模式。这四种提升是一个逐步升华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既具有动态性 ,即均衡、或非均衡或协调发展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轮流突出 ,又具有协调性。就全国而言 ,三极联动即三大区域———经济落后的西部 (尤其是西北 )、欠发达的东北以及经济发达的东部———联动战略注重缩小差距、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因此 ,抉择和培育“协调型增长极”有其重大意义。它有助于熨平东北、东部和西部 (尤其是西北 )三大区域差距 ,有助于形成同质化和一体化的大中国经济区域。其典型就是“一圈二带三区”为骨架的东中西部结合区 ,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型经济增长极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区。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的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变革,它依赖于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政府机制集中体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的重心则集中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塑造问题。本文通过剖解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力求为我国西部开发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区域经济拉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江泽民不仅提出要把它作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而且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并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知识经济体系的情况下,西部区域后发展地位面临着各种不利条件,使其后发优势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为保持并发挥后发优势,西部地区需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西部经济发展应选择知识化发展战略,着重建设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知识化跨越,并建立经济发展知识化指标体系加以定量衡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国家区域发展政策 ,对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在区域经济协作中西部地区的地位、优惠政策的作用、资源的投入以及西部开发中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关系等方面 ,区域发展政策还不能充分满足西部大开发的迫切需要。这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中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是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对各个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行不同的战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均衡布局战略(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1978—1995年),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5年—),科学发展战略(2003年—)。党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的基本经验是: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内源发展和外源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对西部农村经济数据的分析表明,西部农村社会不仅内源发展的基础薄弱,比如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收水平偏低;同时外源发展的动力也不足,比如实现外资利用效果不佳、对外贸易额度偏低。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建议西部村镇区域的发展以内源为主、走内外并举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对接长三角: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高地长三角正在寻求新的增值空间,西部应积极主动对接长三角;西部不具备长三角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基础,但可以汲取长三角发展的"软件",取其思想、精神、机制及智慧;西部与长三角的互补性很强,已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合作基础,都有对接兼容的内在要求;西部要努力实现与长三角对接,模式是依托西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与长三角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布局与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布局为“二龙一网”模型,即“西北西南两条龙,龙首交汇在西安,三投两纵成网络,网络中心是三秦”。陕西及其省会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西部大开发的产业结构呈“飞机”模型,机头为向国际水平靠近的高新技术产业,两翼之一为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建设和对传统第二产业的更新改造,两翼之二为方兴未艾的西部大旅游业,机身是以保护、恢复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农业高新技术与生物工程为手段.以产业化为经营机制,以“山川秀美”为宏伟目标的现代化大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