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刘逸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6):24-30
前摄概念在胡塞尔的时间意识以及被动综合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重要性并不是一开始就被胡塞尔明确地认识到并揭示出来。胡塞尔对前摄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前摄仅仅表现为意识的非连续开放性,它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完全依赖于内在客体,其对此内在客体不起任何作用; 2)在贝尔瑙手稿时期,原印象被视为对前摄的充实,从而前摄被赋予连续性,前摄与滞留之间具有了多重交织的关系,这种关系消除了时间意识中形式与内容的矛盾;3)通过对充实与直观的进一步研究,胡塞尔最终将前摄视为时间意识的意向性,滞留的意向性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对过去的前摄意向性的保持,从而时间意识成为自身发生的结构,它是一切构造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3.
成远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6(3):36-40
文学接受是一种意向活动 ,对文学的接受主要是一种意向性接受。它具有主观指向性、实用功利性、关注历史语境等特征。这种接受图式表征为批评性接受、借鉴性接受、实用性接受和背离性接受等形态。而审美性接受是与意向性接受有别的另一种接受图式 相似文献
4.
5.
6.
毛家骥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
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路标.本文通过对意向性理论的简析,从而对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作出简单的描述和思考.并且望从现象学活的思考中汲取于我们当下的乃至未来的哲学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郝长墀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5):38-45
作为"显现—显现者"结构的现象在胡塞尔那里被理解为"意向性活动—意向性对象"的意向性关系,而意向性关系是以先验自我为前提的。逆意向性则以显现者的自我为中心,更加符合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第环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6):96-100
21世纪,文学理论学科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其实质在于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深化和优化"文"与"史"、"人"与"美"的关系为宗旨,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为基础核心,着重解决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民族化、世界化和当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俊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意向性"概念作为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核心概念,以之为钥匙,可以打开其现象学哲学的视野。但是,"意向性"概念的提出并非胡塞尔的首创,但却是胡塞尔使之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概念。作为进入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的条件,有必要对之进行历史发生考察,梳理清楚这一问题的理论逻辑,并特别探讨了布伦塔诺心理学中的意向性问题,从中辨析出胡塞尔对"意向性"理论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3)
艺术的意向性与非意向性是穆卡若夫斯基思想发展后期的一对核心概念,前者直接源于现象学哲学,后者则是穆氏在前者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个新概念。穆氏通过创造性地赋予这对概念以新的内涵,来对艺术作品本体进行了全新阐释。概而言之,艺术的意向性是艺术作品语义上的一种动态的统一性,而非意向性则是对这种统一性的一种抵制。前者根源于艺术作品的符号属性,后者则由艺术作品的物的属性所赋予。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在于它既是符号,又是物。 相似文献
11.
薛汉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1-4
19世纪70年代以来,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企业国有化趋势作出了深刻的分析,阐述了生产社会化与国有化的关系,留下了至今具有许多重要认识价值的思想,也留下了一些需要根据新的事实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所有这些,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中的国有制问题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周学恒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6-118
从功能视角入手研究了文学作品中意图性与译者的翻译策略,提出理解意图按功能处理难词词义、依据意图忠诚地处理译文细节和考虑译文环境功能对等地再现意图三个观点。 相似文献
13.
邓绍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1)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从本土化的对话思维角度来看,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的精华,大致表现为四种对话关系: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对话关系;创造主体与创造对象的对话关系;文艺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话关系.然而,从今天的全球化的对话思维看,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97-99
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奠定在他的礼乐思想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行礼乐之治关键在于培养忠恕之心,使人们从内心的情感与理智两个方面都认知和践行礼乐,而诗的“兴”正是培养忠恕之心的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陈本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63-65
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的实质意义给与 :主体建构对象就是给与对象意义。这是讲求读者建构 (再创造 )文本意义一路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宝音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9-41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是中国文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论涉及面广,规模宏大,而且有各自的体系和传统,因此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特殊价值。在少数民族文论中有关文学的功能的论点较多,主要表现在: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将文学视为治理国家、教育人民的重要途径;肯定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重视文学的认识作用,认为文学具有传播知识、提高人的智慧和素质的功用。 相似文献
17.
于娜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1)
萨特的文论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都以人的自由为旨归。批判性的考察了萨特区分诗与散文的语言学美学框架。写出萨特的自由观发展的三个层次在文论中的反应,即本体论层次、个体层次、群体层次。而且分析了萨特的文学介入论在存在论、实践论和作品存在方式上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媛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22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9.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述超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4):86-91
通过考察俄国形式主义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重点梳理俄国形式主义与庸俗社会学文论二者之间论争的文化、历史、政治背景以及论争的核心问题: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场论争引发巴赫金尝试将二者结合,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启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探索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