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革命“胜利”了,却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同盟会政纲即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作用,但推动革命发展和规定革命结局的主要是反满为号召的民族主义.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并决定性的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政局.可以说,近代中国民族思想远比民权、民生思想发达。因此,辛亥革命没有从民主主义的高度爆发,而由民族主义发动;共和之被承认很大程度上是换取和平结束革命的后果,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取义于“五族共和”,而非“民主共和”.这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区地处偏僻的鄂西南,与邻近的渝东、湘西及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在100年前的辛亥革命中饱经洗礼,经历了比其它民族地区更多的艰难曲折才走向共和,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的中坚分子,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该说,辛亥革命对包括恩施在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为标志的的辛亥革命至今已整整100年了。辛亥革命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闸门和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中国近代化之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是20世纪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为谋求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实现强国富民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从制度上由封建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折,建构了五族共和理念,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国家的构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当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具有先天的软弱性,辛亥革命也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6.
"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辛亥革命导致近代中国政治话语系统的深刻变更 ,典型的表现便是“革命”与“共和”两词汇从古典义向现代义转换。“革命”的古典义是变革天命 ,指改朝换代 ;“共和”的古典义是“相与和而共政事”,指贵族分享国家管理权。 1 9、2 0世纪之交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和西方文化的传入 ,二词内涵发生异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 ,承袭“汤武革命 ,顺天应人”、“相与和而共政事”的传统话语 ,又汲纳来自英、法的社会革命论与来自法、美的共和主义思想 ,赋予“革命”、“共和”以现代义 ,与世界义接轨。而日本人幕末、明治时期借用汉字旧词“革命”与“共和”意译西方术语“revolution”与“republicanism”,被流亡日本的中国政治家及留学生传输回中国。这两个挟带西学内涵的汉字词为方兴未艾的中国近代革命—共和运动所采纳 ,成了辛亥革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的中坚概念。“革命”与“共和”经历“中国创制的古典词—传入日本并发生演变—近代日本借以意译西方术语—从日本逆输入中国”这样一个跨国度、跨文化的传播过程 ,其间还发生改良派与革命派对两概念不同诠释的论战 ,其结果是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概念在中国逐渐普及。然而 ,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理念在中国被正确理解、健全  相似文献   

7.
本刊编辑部 《源流》2011,(17):10-11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期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的伟大革命,宣告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族共和”思想对民族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族共和”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纲领。文章阐述了“五族共和”思想对于推动各民族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反对复辟帝制,拥护共和民国,巩固中华一统局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尽管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坛风云多变,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以后中国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季玲 《源流》2011,(17):12-19
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法革命能够取得确立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的制度性成果,与古典时代政治文明在中世纪的延续和复兴是分不开的。其表现为:古典时代的民主思想在中世纪继续得到发展,古典时代的民主遗风制约中世纪各种君主制度的演变,古代社会所形成的体现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社会契约规范着中世纪的权力关系,城市自治与市民社会也约束着君权并推动民主化进程。文艺复兴时期公民人文主义的复兴、城市民主生活的复兴、古代罗马法典的复兴,对英法革命取得制度性成果更是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时期独立各省大都颁布了具有根本法性质的地方宪法性文件,成为辛亥革命初期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反映出当时政治精英群体对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实现形式的不同理解。各地的立宪从制宪主体与制宪过程来看,具有明显的精英制宪的特点;从内容看具有革命性、过渡性等特点。这一时期的地方立宪传播了宪法民主观念,安定了地方秩序,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并成功地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建立"民主"与"宪政"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孙中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把革命后建立的民国的政治建设过程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支撑着他的三阶段建设思想的哲学基础正是"知难行易"学说。  相似文献   

14.
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政局一片混乱。清王朝摇摇欲坠,陷入生死存亡之中;袁世凯东山再起,并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革命党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关于未来中国的政体,拥有最多在华利益的英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其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君主立宪制到赞同民主共和制的过程。分析当时英国政府对中国未来政体态度转变的原因,探究这一转变对中国尤其是当时中国各政治力量的影响,对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剖析当时的中英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1936-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先后具体化为"三民主义共和国"的主张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主张.笔者分析了"民主共和国"主张的演变过程,说明了这种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君主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提升了国民的民主主义意识,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初步转型,把中国引向建设现代社会的发展轨道,这一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社会变迁进一步深化,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报刊媒体、区域城市、市民生活、社会空间等领域受此影响,均程度不同地发生了趋向现代化的嬗变,虽新旧杂陈,震荡、更新、失衡、重组等现象纷至沓来,但社会整合面临新的契合点,内忧外患下社会演进有了新的契机,引导着民国时期山东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进化论的独特理解,严复提出了文明排外和发展民力民智民德的社会改良之路来解除中国的生存危机,因而他坚决反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暴力排满的主张,也很反对暴力革命的手段,但他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既有反对的一面,又有可以接受的一面。由此可见,革命和改良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早在青年时期陈独秀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国处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中国人民与这两者的矛盾突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陈独秀在接触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开始不再排斥社会主义,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将救国的根本出路放在国民性的改造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和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承接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们建立共和国遗志,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建,到新民主主义民主共和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建设,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和精神。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和国家思想的新体现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期间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几经周折;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农民土地问题,并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