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认为,当代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飞龙村的文化变迁具有健康合理的取向。这种变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民族文化的重构,一是民族文化中合理因子的现代提升。它向人们表明,传统并不纯然是现代性的对立物。最后,通过傣族文化变迁与基诺族文化变迁的比较,作者指出,在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对于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贝叶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贝叶对于南亚地区的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外传播起过重要作用,它为佛教东渐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中国佛教文化臻于鼎盛时期的唐代,贝叶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一个常用语汇见诸笔端,被赋予代表佛教文化的象征意义。现存的傣族小乘佛教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贝叶文化遗存。傣文从创制起,贝叶便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它是知识、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贝叶文化功能渗透到傣族的历史和社会各方面,构成特殊的贝叶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浅析贝叶文化的先进性与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锦芳  黄金有 《学术探索》2001,(Z1):161-163
贝叶文化即傣族文化,它以自身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为主干,并吸收了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形成了历史悠久、蕴含丰富、品格独特的文化形态.本文从人口文化、道德文化,丧葬文化的角度,揭示贝叶文化的先进性与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当代文化转向背景下获得空前发展,新文化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地域文化的特征、形成、变化和发展等。其中,以人的地方感为主线,揭示地域文化的空间隐喻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作者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揭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等,探讨傣族文化空间表意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云南傣族的象文化产生有3个原因:傣族地区盛产大象,傣族先民崇拜大象,象是傣族先民的战争利器和农耕助手。象文化表现在傣族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织锦、陶器、建筑、地名之中。它不断与傣族的宗教信仰发生互动,适应和兴盛于各个历史阶段,并被当代文明所吸收、利用,溶汇于当代文明之中。  相似文献   

6.
傣族谚语与傣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 4 83条傣族谚语为语料 ,揭示傣族谚语表述的核心文化内容 ,以及傣族谚语修辞方式、修辞手段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在内容方面 ,傣族谚语表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修辞上 ,比兴、借喻的高频使用蕴涵了自然与社会相互观照的运思特征 ,某些喻体使用频率高、划分精细反映了傣族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傣族地区流传的<召树屯>故事是以印度题材为主要来源,巴利语贝叶经书、民间口传故事及"赞哈”演唱的手抄本为其传播载体,小乘佛教多次输入到傣族居住区,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及傣族固有文化的作用,是<召树屯>故事在傣族地区有9种不同版本传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 我国傣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论傣族诗歌》一书(以下简称《诗论》),翻译出版己十多年了。当1981年这本书出版时,在文化界曾引起一场不小的旋风。人们争相研读、品味,并纷纷从各个方面高度评价它的发掘。十年过去了,现在来看,当时的评价并不过份。傣族《诗论》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学术价值都不亚于古代的西方诗学理论和汉族古代文论。《诗论》呈献给我们的美学思想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诗学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公认的西方诗学的奠基性著作。《傣族诗论》应该说是我国傣族诗学理论在古代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说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西方美学的主要概念并第一次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艺术问题,那么,傣族《诗论》的主要贡献则在于第一次从诗学本体的角度揭示了诗歌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发生之间的关系。《诗论》全书共分九章,其中七章都是探讨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以及它们和诗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者在全书的结语部分说:“归纳以上所讲的一切,最后的结束语是: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东汉掸国的组成者就是傣族先民,编写傣族史时就自然地把东汉时期的掸国写进去。本文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从傣族的社会发展、经济生产、文化艺术传统风格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东汉时到洛阳朝贡的永昌徼外的掸国,不可能是傣族先民部落,只能是缅甸境内的一个与印度关系密切的小国。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三百多年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诗人、理论家祜巴勐的《论傣族诗歌》(汉译本)一书(以下简称《诗论》)。这部著作的出版,为研究傣族文学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这部书用大量的篇幅谈到了宇宙的由来,人类的起源,思想、语言、诗歌、文字的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2012,(5):250-251
张晶撰文《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指出,文艺美学相比于文化研究,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美学的现代性特征,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回答当下文学艺术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对艺术创造的品位提升和视觉文化的良性发展都大有裨益。对当代传媒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艺术规律、艺术价值的研究正是文艺美学的重要课题,因此也是传统美学的当代延展。当代文艺美学应不止于对当代文化现象做出深刻揭示与全面阐释,而应更加致  相似文献   

13.
黄显松 《学术探索》2007,(5):123-127
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日常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水文化现象和傣族水文化的内涵,揭示了傣族生活中水如何从物质文化向影响傣族民族性格、观念、信仰的非物质文化的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傣族传统建筑的保护面临着"异化建筑"、原材料匮乏、傣族群众的文化利益被忽略等一系列问题.将法学的法律注释法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从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权(文化权利)、传统文化产权等多个视角来全面透视傣族传统建筑的法律保护问题将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化.傣族传统建筑法律保护措施的完善主要包括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国际上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措施运用于傣族传统建筑,构建传统文化产权制度,促进傣族民众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有效参与,等等.  相似文献   

15.
论傣族村社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世俗化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的民族,自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宗教影响渗入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建国以后,傣族社会的民主改革改变了封建的政治经济体制,傣族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经历了开始的被压抑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宗教情感得到空前释放,但同时也日益呈现出不断世俗化、实用化的变迁特征。那么,傣族社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意识形态从近现代到当代社会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历了怎样的世俗化过程,不断世俗化了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村社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本文拟寻找出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16.
云南新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运用多学科考察与研究,认为云南新平的傣族远古时期主要聚居于滇池区域,后因多种原因逐渐南迁,现新平、元江等地的傣雅支系,就是当时南迁过程中留居中途的一部分.该支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从而成为傣族四大支系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启蒙于16世纪文艺复兴,浑沌于17世纪,形成于18世纪末,体现了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理念的时代精神,渐进形成普世性的意识形态;现代性早于现代化,现代化之果根植于现代性之种.改革开放下,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现代性意识觉醒迟缓,西方现代性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冲突、激荡、渗透,使文化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最波澜不惊的演变.当代中国产业文化之嬗变蕴合资本精神中国化、利义共赢理性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人与自然生态化.  相似文献   

18.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世林  田蕾 《学术探索》2007,38(5):117-122
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精神是现代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核,从现代性的视角剖析当代中国大学文化之病象.在此基础上,阐明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之核心和方向的见解:以现代性精神为核心和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展示的真正现代性精神为动力和目标;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构建与现代性高度融合的本土性即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