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侯典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2-5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拥有漫长的边界线和广阔的边疆地区,因此具有治理边疆的丰富经验。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民族分布的突出特点是汉族居于中心区域,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近代以来连续不断的殖民主义侵略战争是导致我国边疆地区出现跨界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边疆政治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政治,跨界民族跨国界而居的特点使得跨界民族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领土主权和边疆安全,而且可能影响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因此,跨界民族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边疆政治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4)
边疆的国家属性,决定了边疆治理中政治建设的中心地位。因地缘政治、社会结构、历史文化、经济格局而呈现的特殊性,使得边疆地区的政治建设既具备国家政治建设的普遍属性,也呈现为独有的区域特征。政党建设推动的边疆族际政治整合、中华民族国族机制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建设、以法为中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革新、以互惠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府际关系建构等,均体现出政治建设中鲜明的边疆特色。边疆治理中政治建设的直接成果是政治稳定与社会繁荣,而实现途径则是边疆治理体系的革新与治理能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民族关系是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变量。在众多民族杂居共处的西北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对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更是具有重大的影响。良好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同样,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也能够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不和谐的民族关系不啻影响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而且还能引发动乱和动荡。 相似文献
4.
周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12-18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是我国政治建设中一个富有特色的部分。在不同的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是全面的国家政权建设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58年至1966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遭受挫折,但也在挫折中艰难地前进;1966年至1976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遭受了全面破坏;1978年至2001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2002年以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5.
杨明洪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9-58
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出现的高强度“政治势能”给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推进以强烈的影响,从而昭示边疆治理现代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关注边疆的“政治势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关注性政治势能是因边疆治理中的关注力改变而形成的势能,价值性政治势能是因边疆治理中的目标追求改变而形成的势能,一元化政治势能是因领导体制变化而形成的势能,机制性政治势能是因机制运作效能提升而形成的势能。大体上讲,关注性政治势能和价值性政治势能偏重于边疆治理的决策和政策效果评估,但对边疆治理过程的其他环节也有深刻影响。而机制性政治势能和一元化政治势能偏重于边疆治理的决策执行,但对边疆治理过程的其他环节也有深刻影响。因此,“政治势能”贯穿于边疆治理的全程,并对边疆治理形成全方位的影响。“政治势能”的构造成为边疆的一种中国特色治理模式,是中国当代边疆治理的“治理密码”。 相似文献
6.
孙保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2-7
边疆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政治地理空间,此外还具有地理、文化、经济等附加属性。在不同国家形态下,边疆观念会随着某种边疆属性的凸显而发生相应调整。民族国家时代,受主权体制、地缘政治和国际体系影响,政治性边疆观开始兴起。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国家发生了重要转变,西方国家适时更新了边疆理论。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性的边疆观却仍在延续,并难以兼容于民族国家语境和全球化形势。面对这种境遇,中国须建立一种由主权疆域和超主权疆域组成的双重疆域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个圈层结构的边疆范畴,从而形成自己的边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邓光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36-39
内陆边疆地区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且大部分属于西部地区,因此,边疆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疆开发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经济利益在不同国家、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分配,衍生出一系列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并协调好这些关系,对于进一步搞好边疆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边疆地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窗口,实行双向开放战略成为边疆开发的重要内容。在边疆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双向开放涉及的利益关系,包括与国内其他地区和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边疆地区生态环境普遍脆弱,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使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8.
9.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10
有效的政治传播是有效治理的基础,无效的政治传播则是无效治理产生的根源,其中,相对无效的政治传播引致相对无效的治理,绝对无效的政治传播则导致绝对无效的治理。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实践中,政治传播的失效引发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任赤字,并成为引起部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失序的重要原因。信息通道的缺失是导致政治传播在部分边疆地区相对失效的原因,也是通过改进政治传播来改善边疆多民族地区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边疆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是中国边患问题最严峻的时期.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由直接侵占演变为物色、培养民族分裂势力,策划"独立"分裂中国.满清政府、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都采取了一些应变政策以图自救,但实效甚微.第三次边疆危机为后来留下许多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11.
虽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忽略种族意识形态,他的空间三一论却体现种族空间政治张力.本论文将莫里森新作<爱>的故事空间作为观察对象,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文本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探讨虚构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空间关系如何反映社会关系,权力怎样构建空间,空间怎样表征权力.指出:种族统治体现为空间统治,空间构建表达个体、社会之间的协商.科西一家的空间发展和位移、丝镇的空间构成和重组,折射出种族现实的变化,空间生成密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地区14个地州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等指标时2004-2014年间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使用空间分析方法来探讨农牧民收入总体格局及集聚演变态势.研究表明:2004-2014年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缩小—扩大—缩小”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域分异特征呈现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四周降低、南疆三地州最低的趋势;各地州市农牧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正相关效应不断加强,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另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H-H类型区不断向周围地区增加,L-H类型区在空间上随机分布,不存在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13.
曹蕾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6):54-58
建交50年来,中法关系的发展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呈现出关联性特征。两者的关系受到中法双方追求独立自主和多极化战略目标的观念性因素、欧盟成员国对外政策“欧洲化”的制度性因素和国际形势演变的环境性因素的约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未来中法关系将维持现有的战略基础,同时也将受到欧盟机制和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顾航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5-10
文章对商品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分析.文章认为,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平等政治、竞争政治、开放政治、自主政治和法治政治,从根本上讲导源于和造就于商品经济内蕴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法治性这五种基本属性.整个文章的分析逻辑是首先分析指出,平等、竞争、开放、自主和法治五种特性是商品经济固有的、内在的基本属性;然后对商品经济内蕴的这五种属性造就出具有同样属性的民主政治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商品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自然的和有机的关系,从而说明,商品经济内在地要造就出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5.
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语言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8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和图形-背景关系理论探讨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间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在空间中的方位、存现或运动状态的能动认知的结果.在空间关系所涉及的三要素中,目的物和参照物是基本的,是人观察和认识的基础,而人则是赋予事物以空间关系的关键.空间关系并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物,而是人类的能动识解使然.人们在识解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时,总是以一事物为参照来确定另一事物的空间方位.不同的识解方式和参照点形成了三类空间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内在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空间关系时,总是把目的物看做图形,把参照物看做背景,并以后者为参照来确定前者的空间位置.看做图形的目的物具有未知性和凸显性,看做背景的参照物具有已知性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章亚琼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42-144
作为文本间的语际转换,传统上的翻译被视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枝。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学派的兴起,这种语言学的翻译观发生了巨大改变。翻译被看作是对原文的改写,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许多翻译理论家开始采用描写的方法,关注影响整个翻译过程的各种权力关系。通过描述、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文章试图从翻译主体的转换、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采用这三个方面来揭示翻译的政治——影响翻译的各种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7.
建设当代中国边疆政治学应有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楚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边疆政治学处于初创阶段,对于边疆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边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建设边疆政治学的宗旨、目的和现实性问题,均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廷忠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106-109
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7月将出版新编写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一书。笔者有幸担任本书的主编,现将写就的"绪论"部分先行刊出,以此阐明本书的构想。"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所关注和研究的是二战以来国际社会中,由政治到经济,再由经济到政治的种种国际问题和现象。同时,通过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分析,从中认识这些现象背后的关系及其一般的规律。本文从研究对象及特点、写作内容与结构、学习意义与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采用Logistic模型、空间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重心模型等对我国肉羊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肉羊产业在经历了1961-1990年的缓慢积累期、1991-2000年的加速成长期和2001-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后已经于2011年进入成熟稳定期;我国肉羊产业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同时存在较大的区域集聚差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波动;牧区的内蒙古、新疆和农区的山东、河北、四川等几省是我国肉羊产业主产区,近年来有向粮草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集聚的态势,东南沿海二、三产业发达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肉羊产业非主产区;肉羊产业生产呈现出向东和向北空间集聚的态势,但生产区域的调整强度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20.
裴圣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4):21-24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关系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而发生了变化。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的内容、特点及发展动力,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思考中国近代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