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信息时代及视觉文化的背景下,文学消费进入一个新的个人阅读的时代即"读图时代",媒体演变成整个社会,整个社会被图像所反映,图像在文学消费领域确立了霸权,对文学消费产生了市场化、直观化、欲望化、去内容化和去想像化、个人阅读经验单一化的影响,一度使图像不需要阐释乃至反对阐释的思想甚嚣尘上,但图像具有很大的意识形态欺骗性,只有阐释才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和把握图像.离开阐释的拯救,图像不能保证文学的纯洁、高雅与神圣.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图像视觉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表象.图像视觉文化发展到当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对文字的压制等也构成了当代社会图像视觉化的重要特质.大量的形象符号已俨然形成一个自恰的系统,并业已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复制.当代视觉文化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因素,这一时代大潮是历史无法阻挡的.  相似文献   

3.
高字民 《人文杂志》2007,(6):119-124
图像时代是人类借助视觉机器及其技术来"看"的时代,机器媒介的技术工具理性主导了人的视觉审美。本文从技术和审美的关系入手,立足审美主体的体验,梳理了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的变迁脉络及其神话心理原型,认为正是这些心理原型驱动了视觉媒介的不断演进和视觉机器技术的日益提高。从影像到拟像的转变,是在视觉机器技术支持下,影像的"真实性"被不断美化、极限化、虚拟化的过程。这最终导致了"超真实"拟像的出现,导致了视觉意义的"内爆"。  相似文献   

4.
段钢 《河北学刊》2007,27(6):52-57
意识形态在图像符号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的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在图像中的表达。现代社会人处于图像无处不在的氛围里,并被大量虚假的图像操纵着,即以身体的图像符号操纵为例,审美成为一种"愉快的暴力"。因此,重温丹尼尔.贝尔、马尔库塞、居易.德波、鲍德里亚关于图像符号的反思,有利于我们对图像符号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视觉理论--如贡布里希--阐释图像与代码问题时的矛盾着手,分析罗兰·巴特在图像符号上的分层理论.不难看出,巴特将图像分解为"语言学讯息层"、"外延图像层"和"内涵图像层"三个层面.图像分层理论剖析了图像符号的构成关系,有利于挖掘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编码在图像中运作的机制,为深入研究图像符号提供了有效的模式,是当代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研究的重要理论.分层理论也存在对图像外延讯息和内涵讯息划分过于实在的问题,巴特特别地夸大了照片符号的无编码性.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向,视觉图像对意义的直观性承载与传播改变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客体经验关系,展开视觉图像的表意样态就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题中之意。主流价值观认同是通过图像对现实世界的视觉表征来完成的,图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视觉表征的表征轴,图像符号的生产者和观看者构成视觉表征的交流轴,视觉表征的四边形结构指向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表意样态。生产者和观看者的视觉素养解决的是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性能力问题,媒介视觉素养为生产者和观看者的主流价值认同提供了体外化技术延展。观看与被观看在视觉表征关系中的权力配置是视觉体制的基本问题,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觉权力架构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体制性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视觉”是一个并不显见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首先,技术作为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起点,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生成及其内在价值主要是以视觉的文化再生产方式得以呈现的.在一个关乎技术与文化再生产复杂关系的问题域中,无所不在的“视觉”因素成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次,借助光晕与震惊、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政治审美化与艺术政治化等一系列关键概念,本雅明艺术生产论的现实功能指向问题,可以在视觉维度得到充分的揭示.最后,对于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理论效应问题,不仅要立足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全球语境,更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文化生态,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视域中予以审慎考察.  相似文献   

9.
张伟 《社会科学》2022,(1):184-192
作为图像修辞程式化的意义生产装置,视觉借代的审美生成缘于其架设于两个图像文本的"间性"关系,它既可以以"植入"性结构来实现图像文本的跨场域叙事,也可凭依对图像文本的"置换"性改造赋予其新的叙事意指与审美性征。借代性视觉辞格的现代实践一方面归因于图像符号所指的"浮动"性以及"图—图"之间的互文关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技术媒介、"求真"化的审美理念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逻辑规约,由之生成的辞格范式不仅抵近图像修辞学中的深层修辞结构,对参照传统语言修辞进行视觉辞格谱系的构建以及推动当下图像修辞研究的纵深化衍进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转向"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更不是一个宽泛的无所不包的"视觉现象总汇",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范畴.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视觉化影像传播的发展导致了大众传播的视觉文化转向,并由此导致了整个社会领域一系列的文化变革:文本的边缘化、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进入形象消费和感官消费时代,整个社会开始由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性文化时代,逐渐向以电子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惊颤体验"是理解本雅明现代性理念的重要术语,但在传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分歧。通过探究本雅明对该术语的思考与提出过程,查阅德文词典,剖析该理论的深层内涵,对该术语作出界定:中译"惊颤体验"更能体现本雅明关于现代性生存的思考与救赎思想。同时,本雅明"惊颤体验"概念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社会学、美学等,本雅明"惊颤体验"的提出对"惊颤"理论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本雅明对"惊颤体验"的矛盾态度反映了他对现代性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以视觉为人类最重要的感官,是因其最便于认知。这也是柏拉图以肉眼所见图像为幻相,唯心中图像即理式才是真实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波德里亚鼓吹拟像理论,认为图像作为符号,是从掩饰某物过渡到今日掩饰一切原为虚空。W.J.T.米歇尔20世纪90年代提出“图像转向”的命题,称它不是更新上述图像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反之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比喻之间的一种后语言学的互动。因其无边泛滥,所以要展开批判。米歇尔还在与迪科维茨卡娅的访谈中,推广一种从艺术史教学出发的更为广泛的“视觉文化转向”,在视觉领域中展现种族、性别差异和一应后现代的自我身份。但视觉的权利过度伸张下来,应警惕视觉自身的退化。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生产,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一种符号的生产和符号拜物教的性质,并且具有自身的结构体系特征。特别是在虚拟的图像消费环境中,图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漂浮的景观随处可见。图像符号的消费导致社会分层,表现出炫耀性、品位性、排他性、流动性等特点。图像符号的消费也导致人从图像生产的主体成为被图像任意操纵的客体,同时产生种种现象:人的主体性被所谓的真实消解,被“性和暴力”所异化等等。在这些现象的背后,目的只有一个:生产商为了利润,消费者为了视觉需求和精神满足。可以看到,消费社会里的图像消费,正在形成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价值和伦理趋向。因此,理性地把握图像消费的社会哲学意义的任务已紧迫地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虽生活在现代主义的盛行期,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特色.他的人生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可见本雅明后现代主义气质形成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原因.他的学术研究历程是紧紧围绕着现代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复杂关系,逐步完成了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历程.他一方面批判和颠覆现存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又试图为建构合理的文化形态而寻找出路.这就使他成为各派后现代理论家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将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者,其理论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35-238
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语境下,视觉图像的生产和传播给人们的审美活动带来全新体验,"注意力经济"的流行意味着一种新的图像拜物教。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度的图像在不断地刺激人们视觉欲望的同时,也削弱了认知新鲜感,导致了审美疲劳和视觉缺失感,从而进一步追求视觉惊奇化。而高科技创造出来的图像更是把人们的视觉经验带入了虚拟现实的世界,如何超越浅层次的视觉快感,回归到"诗意地栖居"的美的境界中,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的转向”的呼声中,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是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趋向。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视觉文化的种种现象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引起理论的思考和学理性的探讨。从逻辑层面说,视觉文化是一种图像的文化,它的相对概念是一种话语的文化;从历史的层面看,视觉文化和当代传媒的发展以及消费社会的趋向关系密切。所以,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当代文化转向的诸多方面。   本专题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视觉文化问题,视觉意识形态、文化传播的媒介、图像文化的叙事方式、数字化的图像消费、语像和视像的差异等问题,被作者强调出来。这些问题远不是视觉文化的全部,作为一种常识,它们只是视觉文化理论思考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层面而已。   晚近文化研究中对视觉问题的关注决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理论思考对文化变迁的敏感。海德格尔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他认为,世界图像时代不是指关于世界的一幅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这现代之本质”。如何看待这一论断 ?就让我们把这些讨论作为起点,从视觉文化的路径进入“现代之本质”吧 !  相似文献   

17.
梁爱民 《兰州学刊》2012,(11):96-100
视觉时代的图像霸权使小说的生产、传播、阅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新兴媒介的渗透为小说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图像思维的渗透为当代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小说批评中出现的"视觉化"倾向,表现在小说与影视之间的互为参照,小说的文化批评、互文批评和对比批评等都是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批评范式,拓展了当代小说批评的空间,为小说提供了适合时代发展的审美标准。而同时,小说批评的市场化、仪式化和批评主体的"去精英化"等现象,也是我们在讨论当下小说批评时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在拟真的理论框架内展开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基点.在拟真批判中,鲍德里亚以象征交换的本真内涵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中的社会历史维度,以符号代码的超真实建构来否定价值的理性言说,进而对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本真规定与后工业社会的拟真形态之间重新建构了资本批判的逻辑张力,他以抽象的方式阐述拟真社会中的资本再生产过程,批判超真实社会场景中象征暴力的意识形态统治.鲍德里亚的拟真批判理论中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自我"与"他者"所标榜的二分逻辑结构在本质上是同一性思维使然的结果,由此决定了文明与蒙昧、正统与异端、男人与女人的差异被确立并延续了下来,它们作为同一性思维在种族、信仰、性别层面上的具体衍生物,经由视觉图像获得了不同程度地传播与表征。鉴于此,本文着力从上述三个方面,就图像与同一性观念的内在相关性分层加以评述,旨在强调图像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视觉符号,持续不断地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性别身体等范畴发生着关联,是我们解读"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要凭据。  相似文献   

20.
潘孝泉 《学术探索》2012,(2):132-135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现代消费时代,文学不仅反映审美方式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更蕴涵了当下视觉文化特质的内涵意义能指。在现代语境以及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下,文学作品体现了视觉化的叙事倾向。从视觉文化视角阐释,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体现了消费时代的拟态狂欢,包含了叙事中的奇观效应与心理狂欢以及身体的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