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多是抒情诗,叙事诗为数很少。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主观的情感和体验,在美学中是被归入表现艺术一类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诸如“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之类作决绝语而直抒胸臆的诗句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作品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间接、含蓄地抒发诗人情感的,即通过再现客观事物的手段来达到表现内心情感的目的。因此,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再现)在以抒情(表现)见长的中同古典诗词中占很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种文学体裁中 ,小说的包容性最强。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小说“结合了一切其他类别的诗 :既有作者对所描写事件感情的吐露———抒情诗 ,也有使人物更为鲜明而突出地表达自己的手段———戏剧因素。其他类别的诗所不能容忍的旁白、议论和教训 ,在长篇和中篇小说里都有其合法的地位”。中国古典小说中就运用了许多诗词。唐代的传奇小说开始揉进诗歌 ,宋代的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不但用了诗 ,而且用了词 ,此后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都运用了不少诗词。本文拟沿着这条轨迹加以…  相似文献   

3.
郭伟宏 《东方论坛》2013,(6):99-105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主人公诗词,诗词中继承了许多传统的诗歌意象、典故和旧题。同时,这些诗词又反映了文人渴望爱情、追求功名、显扬才学、不满现实的心理情绪,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共有的情感体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是对传统诗词的创新应用。主人公诗词是此类小说兴盛的一大促因,小说借助诗词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人类是有情感的,情感自然需要得到表现。抒情诗所表现的正是人类精微细致的优美情感。那么,情感在抒情诗中是如何得以表现的?这种表现在中英抒情诗中是否有类似之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英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因此,中英诗之间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如此,由于表现情感实际上是人类抒情文学所面对的共同对  相似文献   

5.
抒情诗是以抒发感情来表现主题的诗歌体裁。“诗言志”,可以说是抒情诗的宗旨。它具有极大的敏锐性,各个时期人们的心理,愿望,社会形势的波动和发展,总是首先迅速地在抒情诗的琴弦上反映出来。中国无产阶级的抒情诗是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在同资产阶级“新月派”、“现代派”、“七月诗派”以及右派诗人的斗争中,同修正主义诗歌理论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诗歌创作,其中包括抒情诗的创作上,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我国古代灿烂的诗歌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建国以来,毛主席关于诗歌问题的一系列的指示、  相似文献   

6.
德国哲学家尼采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从中学时代的抒情诗到1888年的《狄奥尼索斯颂歌》,他的诗歌创作历经了 30年.但尼采诗歌似乎并不好读,也难于讨论.尼采诗歌可分为抒情诗(歌曲)与格言诗两类,其抒情诗的顶峰是酒神颂歌,而格言诗则更多的是传达尼采的哲思.区别于音乐性的抒情之歌,尼采把自己的格言写作命名为"无歌的思索",而...  相似文献   

7.
心灵咏叹与音乐性的结合──魏尔伦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象征派先驱诗人保尔·魏尔伦曾被称为“诗王”。他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能捕捉住一个个精选的印象与场景;注重诗歌的音乐节奏与和谐;诗歌风格自然流畅,舒卷自如。从而把法国抒情诗的创作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亦促进了象征派诗歌在国际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的诗歌形态主要有四种生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叙事诗和生命抒情诗,四种诗歌形态基本上反映了建国后近30年的诗歌风尚.闻捷、李季、李瑛、郭小川、贺敬之、穆旦、食指等是各诗歌形态的代表性诗人,他们的创作在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个性.总体上讲,该阶段诗歌创作的美学风格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新中国成立以后,现实生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工农兵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已经成为了当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而单纯、明朗、华丽、热烈则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征,"颂歌"和"战歌"则是这一阶段的主流诗体.  相似文献   

9.
抒情诗《丁登寺旁》是著名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代表作。在这首长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自然震慑着他的身体和灵魂。本文主要从诗歌的语言及情感的角度来赏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与诗人恬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萨福是希腊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女诗人,一生写有大量诗作,因为她在诗歌中对人类永恒的主题——爱的歌颂而成为古希腊抒情诗歌的先驱和最优秀的代表。萨福诗歌中最重要的母题之一,是人类永恒的爱,包括爱情、“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将华兹华斯的抒情诗置于后经典叙事学的视域,从诗歌的叙述者、诗歌的叙事序列、诗歌戏剧性叙事、诗歌跳跃性叙事、诗歌音乐化叙事等方面,对具有华兹华斯典型叙事艺术特点的多首抒情诗进行系统解读,印证了华兹华斯抒情诗的叙事性,打破华兹华斯诗歌叙事研究拘泥于叙事诗研究的局面,验证了诗歌叙事学批评的可行性和效度。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古典诗歌不外乎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或者是叙述某一人物、事件、场景.或者是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和感情。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一类诗歌,它既不同于叙事诗,也不同于抒情诗。这类诗中叙述方法用得很多,但它并不立足于叙事,而立足于抒情。诗中有很多具体人、事、景的描绘.但它描绘人、事、景并不为了表现具体的人、事、景而是为了表现折射在其中的人物的心情。在这类诗中抒情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它表现的是人物的心情,但又不是单纯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不是单纯地以抒情为侧重点,叙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这种诗既象叙事诗又象抒情诗,但又既不是叙事诗又不是抒情诗,准确地说应该是叙情诗。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40年代是冯至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在其诗歌创作中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三体兼备.冯至的抒情诗、叙事诗与哲理诗在现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均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抒情诗与哲理诗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其叙事诗兼具文化、思想与审美的多重意义.冯至的诗歌创作既开拓了现代中国诗歌王国之疆域,又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苑诗歌之花的品类.  相似文献   

14.
抒情诗既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西方诗歌的传统.就世界范围来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颠覆与解构.表现在诗歌领域,是对传统抒情诗的冲击,至少是对抒情功能的某种抑制.中国诗歌在八十年代,追赶上这股潮流.传统的抒情诗被打入冷宫.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起的新诗潮,使一度受到现代派诗歌(包括后现代诗歌)歧视的抒情诗,又回到大众视野,而且以不容忽略的社会影响力令诗坛为之一振,重新占据了主流的位置,再领风骚.新世纪的"新抒情诗",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继承了传统,但并不保守;它兼容并蓄,还汲取了现代派诗歌诸多有益的技法.是抒情诗在新世纪让人耳目一新的原因.笔者呼唤那个诗人以抒情为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人类语言的积淀和最美的凝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主题,留下了无数名篇。但两者在艺术特征和诗歌体裁等方面却风格迥异,尤其是古典爱情诗歌的差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波西·比西·雪莱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抒情诗和赞美诗。其思想内涵之深刻,语言表现手法之绝妙,堪称诗歌宝库中的精品。诗歌中意象、音韵修辞的妙用便是其诗的特色之一。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探析修辞在The cloud一诗中的运用和特色。  相似文献   

17.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以跨文化的眼光和视野将文类划分为戏剧、抒情诗和叙事文学,同时指出中国诗学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的”诗学产生于抒情诗的背景。这种以文类为基础构建理论体系的特殊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身诗学体系的方法性启示。从文类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中国诗学体系,我们会对它的“情感-表现”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作为基础文类的抒情诗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创性诗学观念,对于这种“情感-表现”诗学的生成与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抒情诗的叙述是抒情的基础和手段,叙述在读者和诗歌文本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主要运用叙事学的方法来分析抒情诗,并从时间角度来分析抒情诗的叙述,它包括3个方面时序、时距和频率。时间结构的建构为读者了解抒情诗文本的结构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可以使读者更容易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诗情画意之中。  相似文献   

19.
侗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栉风沐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珍贵文学作品。撩人心弦的诗歌和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遍及村村寨寨。因此,侗族地区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文学,主要有诗歌及传说故事两大类。这些文学作品,多为口耳相传,但也有的录成集子,流传民间,沿袭后代。侗族诗歌有:抒情诗、礼俗诗、叙事诗。韵词等。诗歌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形象。但也有一些夹杂封建伦理、道德和宿命观念的作品。以情歌最多的抒情诗,句子忧美细腻,真挚热情,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巧妙多样。如:我们讲过的那些话,就象岩石垒成…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作者代拟小说人物的诗歌创作,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量体裁衣,凸显个性;同时,借助诗歌的言志缘情作用,揭示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展现本真。而作者又以叙述者身份所写的诗词,从他者的角度对人物或赞或讽,揭示性情与命运,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作者正是借用诗词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人物,增强了小说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