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 ,“2 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造教育 ,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有人这样形象地预言 :今后各国的激烈较量 ,不在战场 ,而在课堂。为了使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 ,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 ,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 ,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是课堂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有限时间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也要服从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强调了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性,就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进行了阐析。  相似文献   

3.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弄清创造型人才的复杂心理结构,有助于在学校教育中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本文对创造型人才个性心理结构中的创造动机与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情绪与情感、创造意志和创造人格等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与师范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与师范教育的改革丁兆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教师的培养重点是师范教育。做为培养教师摇篮的师范教育理应肩负起培养创造型教师...  相似文献   

5.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强调应以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应深入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全面促进教育创新;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加强社会人文教育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夯实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开展、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调动大学生主动进行科技探索和自觉培养创新意识的积极性;培养一批创造型教师和发挥共青团的生力军作用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对开放自主式植物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根据专业基础实验课的特点,在植物学实验中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开展开放自主式实验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从而真正实现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创造型人才对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创造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有助于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途径与方法。创造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包括创造知识素养、创新意识、创造动机、创造能力、创造情绪与情感、创造意志、创造性格等几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经济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新课程改革、达到新的英语教学标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时,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情景、加强交际训练,变以前学生被动听讲为现在课堂的积极参与,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意识,培养了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现代设计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同样需要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头脑和现代思维的创造型设计人才。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意识在处理人与空间的关系、历史文化的传承、设计的多元创新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显现出新的特征。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思维为指导,运用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侧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这些新的设计意识。  相似文献   

10.
试论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它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于现存教育而言,它是一种主体性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它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它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造型人才素质包括创造能力素质和创造个性素质两个方面。要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必须提高创新意识,打牢创新基础,训练创新思维,锻造创新品质,铸塑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教界尤其是高师院校在论及高教改革时,往往过分强调教育体制、学制、教学管理、招生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及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培养创造型教师是新时期高师院校的核心问题.体制改革、招生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固然重要,但若不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仍然不能保证培养出好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师院校的改革核心在于培养创造型教师.其他改革都应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2.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科教兴国需要千百万高素质的人才,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它有赖于长期性和综合性的陶冶,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就对教育管理机构和放大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改革教材体系和课程设置、改革教育评价方法成为大势所趋,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自身也应该是创造型的教师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控弃陈腐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和创造型的教师,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控弃陈腐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由教师传授和灌输的过程成为启发和引导的过程,由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索的过程,本文仅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3.
从科技创新的视角分析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特征与重要性,并基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与科研方面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全球化大背景下观照高校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认为信息时代一切的竞争 ,其核心是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竞争 ,因此必须把现代创造教育的最新成果用于人才的培养 ,均衡地开发学生大脑的两半球。努力培养学生的直觉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加速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迎接全球化对人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日美术教育课的不同上课形式和要求作了比较。中国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 ,而日本则注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进一步阐明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创造型师资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创造型师资来指导。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思想,树立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教育观念,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即: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更新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破除旧的框框,创建一个宽松并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7.
所谓的创造型教育 ,是指在创造型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 ,开发青少年的潜能 ,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它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文性等特征 ,应该实施创造性教育。教师必须适应创造性教育的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 ,从单一讲授转向师生共同活动 ,从封闭的教学形式转向开…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是人才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在于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探讨 ,强调了教育改革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导作用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小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育要培育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培养创造性、开拓型人才的关键 ,在于使其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财经院校的数学课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注重启发、引导式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