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理想的主要内涵、意义及局限性。说明它虽然具有明显的空想色彩,但已逻辑地包含着共同富裕的某些成分,在某种意义上邓小平共同富裕构想是对它的继承与升华.两者都是以反对两极分化、达到全民族的普遍富裕为基本特征的。然而,邓小平共同富裕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逐步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从而从理论与实践上都是对孙中山氏生主义理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曾多次向国人表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但这个重要的命题被过往的中国有意回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层的内在关联。"均富"(共同富裕)是两者的共同本质,"天下为公"是两者的共同文化归宿,"实用理性"是两者的共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大约酝酿、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西方社会主义学说是其民生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民生主义实际上是孙中山设计的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定性为“主观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资本主义”尚有存疑。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 ,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并对“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封建斗争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矛盾。“民生主义”乃为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提出“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纲领。这个革命纲领,既表现出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格,则又反映出二十世纪初所处的时代特点。 孙中山所主张的“民生主义”,其内容所含有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外历史上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生主义,而民生主义的内涵,又因时而异。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一直以“土地”和“资本”课题为中心内容。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民生主义所包括的内容也不断发展,当建设事业提到日程上来,民生主义又增加了实业问题、教育问题。于是,按照孙中山后来的提法、民生主义有四大纲,即土地、资本、实业、教育。他的《实业计划》、《民生主义》、《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等著作,集中体现了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设想。尤其是,他通过实地勘查,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深思熟虑,写成洋洋十万余字的《实业计划》,对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和一系列主张。虽然,孙中山关于经济建设的宏伟设想在当时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它浸透了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全部心血,表达了革命先行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指出了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构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论证了在我国现阶段消灭贫穷落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及具体途径,同时对地区共同发展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形成与发展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相关。其中,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影响较大:孙中山民生史观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孙中山师马克思唯物论之意,倾及中国国情,在不少方面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唯物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出现了复杂的政治局面。这是孙中山所始料未及的。孙中山认为,封建的清王朝已经消亡,中华民国已经建立,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此后革命党人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而同盟会的大部分成员,却对三民主义政纲不完全理解,对民生主义,特别是“平均地权”问题存在严重分歧。他们或只信仰民族主义,认为推翻清王朝一切问题即迎刃而解了;或只承认民族、民权两主义,认为应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如何巩固这个共和国,思想上并不明确;还有一部分人接受了在当时日本青年中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这和孙中山主张的民生主义也不相同。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分歧,导致了辛亥革命后政治思想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民生主义即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制度.在孙中山看来,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不应当象西方国家那样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应当象苏俄那样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苏俄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一个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生主义——集产社会主义的社会.孙中山所构想的这种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特特征,就在于它的所有制结构是多种经济  相似文献   

11.
贺方彬 《南都学坛》2011,(6):103-109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改善民生的历史。党在领导民生解放和民生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地解答"什么是民生,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形成并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生观,呈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板块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等基本特点,系统地把握党民生观的这些基本特点,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并趋于成熟,经济新闻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重视。目前中国政府提出"改善民生",为"民生视角"的新闻报道提供了大量素材和广泛受众。大势所趋,媒体应以"民生视角"来报道经济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为"民生视角"的广播报道提供了借鉴。而"小角度"报道、"百姓立场"关注、"零距离"解读和"大容量"覆盖则是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依据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发展的脉络可以归结为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等四个不断演进的阶段。从“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政善生活”、到“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最后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属”,逐渐完善。其共同点在于人民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14.
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改善民生、实现民富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在改善民生过程中还面临着观念束缚、能力不足、制度缺位和职能滞后的政治障碍,因此,当前要继续解放思想,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完善相关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民生,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对具体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执政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它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人心向背,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在价值取向、思想精髓、制度选择等层面具有一致性;同时在民生实践指导理念、民生目标设计、解决民生问题根本手段和途径以及民生实践成效等层面又具有差异性.对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17.
鉴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在民生方面的工作力度有限,分析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分析认为,中央政府以及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要转变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以公共社会责任为中心,着力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之道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不仅生态环境建设可收到成效,而且和谐社会也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已成为党和政府执政的价值取向及施政的最高准则,民生政治已然成为新的政治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政治责任,政府要以包容性发展的新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执行以民生价值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为民生政治的运行提供制度保证,推进以公民权利的实现促进民生权实现的社会管理创新,并把民生指教纳入政府绩效考棱体系.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主要表征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解答上。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江泽民着重从发生论、本质论、特征论、价值论等方面作了解答。关于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江泽民主要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循序渐进,采取科学的民生战略步骤,制定合理的民生战略目标;强化实践本位,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科学处理关涉民生的各种重要关系;采取正确的民生工作态度和方法。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反映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前苏联解体看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民生问题,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通过对前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的分析,认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执政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