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纯粹经济损失是受害人所遭受的与其人身损害和有形财产损害无关联的经济上的损失,是其财产在整体上的减少.其以不赔偿为原则,以赔偿为例外.侵权法和契约法是对其救济的主要途径,我国侵权责任法和合同法应当相互协调,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
纯粹经济损失不仅反映了对受害人经济利益的一般救济,更要求加强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各国对纯粹经济损失中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上差别很大。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与处理手段,应建立起我国的第三人纯粹经济损失中对第三人的赔付制度。  相似文献   

3.
转型社会的法理面向——纯粹法理学导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转型期,以司法为中心重新构建法律成为必然。法制建设以司法为中心构建法律,就要求从理论上关注法律规范内部的学术和技巧问题,而这即法理学的纯粹法学取向。文章在对比普通法学与纯粹法学的基础上,分别界定了纯粹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其中纯粹法学的研究对象,即国家实在法及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这种实在法;纯粹法学的研究范围则包括法律的内涵、外延及法律的分类和效力等几个方面;而纯粹法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所谓的规范实证方法;最后,纯粹法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其能够为法律职业者提供一种法律思维技巧及相应的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王晨 《南方论刊》2020,(5):34-36+39
现如今,海洋石油泄漏事故频繁发生,为了实现对我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维护,重中之重是进行对海洋石油污染损害中的纯粹经济损失的研究。本文在联系具体的海洋石油污染损害纯粹经济损失的司法实践的同时,与本国的现实相结合,对海洋石油污染损害中纯粹经济损失提出关于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明确赔偿主体、完善责任认定、确立赔偿范围等一系列建议,促进我国对海洋石油污染损害中纯粹经济损失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的难题,各国立法对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总体上经历了从绝对不赔偿到有选择性地赔偿的发展历程。无论从保护模式的法律技术维度还是从价值维度而言,德国的"原则限制、例外保护"模式无疑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对纯粹经济损失保护也应借鉴德国模式,在侵权法的一般性条款中排除纯粹经济损失的可赔偿性,通过完善民事立法中的其他一般性条款,例外情形下承认对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同时辅之以相关特别法规范和司法解释,以构建起纯粹经济损失保护的请求权基础体系。  相似文献   

6.
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曾拒绝对那些与受害者自身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没有关联的纯粹经济损失提供赔偿救济。但随着这一态度的理论缺陷和实践弊端逐渐暴露,不少国家改采选择性赔偿和类型化解决的原则,对于不同类型的纯粹经济损失选择不同的救济途径和筛选工具。作者认为,我国民事立法也应坚持选择性赔偿和类型化解决的立法态度,并创制出符合我国法律环境的相应法律技术工具。就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不实陈述类型的纯粹经济损失而言,应选择侵权法为救济依据,并兼采各种手段合理限制过苛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侵权法一般条款与纯粹经济损失的责任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纯粹经济损失赔偿问题上,首先应明确权利保护与纯粹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利损害与义务违反之间的关系.权利保护与损害赔偿之间存在着巨大裂隙,通过权利损害来界定可赔偿的经济损失范围的作用相当有限,侵权法应更多地从义务违反的角度关注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关系.相应地,基于现有法律架构和基本国情,我国应采取德国侵权法一般条款立法模式,从义务违反的角度解决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德国与法国作为纯粹经济损失不同立法模式的代表国家,在两者极具差别的表象下面,仍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部分。正是这些共同核心之处,使我们看到了纯粹经济损失规范模式上殊途同归的希望,而欧洲私法统一运动的发展无疑将促成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关系,诉讼法学界论述的较多。而且,由于我国素来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许多法学家试图矫正这一传统,对程序法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实质上,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也是法理学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程序与实体谁先产生,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谁为手段谁为目的,立法与执法的关系,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五个层面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关系进行了法理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华南 《理论界》2011,(10):28-3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向中国单方法律输出的时代结束了。但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还处在落后状态,并未做好迎接新时代的准备。中国法理学对现代化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对国外、特别是西方法理学知识、理论、方法的大量引进上。而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需要根据时代内容重新加以诠释。法理学者们在对法制现代化的反思中,已经开始了以中国为中心,强调中国问题的解决即中国意识的法学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总体而言,中国法理学还是没有反映出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变化,尚未建构起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理学。  相似文献   

11.
薄振峰 《学术探索》2006,10(1):64-71
法律是什么?是形式、价值、还是社会事实?三大法学派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长期的论战。20世纪,西方兴起了一个试图融合三大法学派为一体的综合法学,他们力图构建一个“适当的”、“一体化的”法理学。他们批判了三大法学派的偏执与片面,主张用综合的方法研究法律,并得出了虽然各具特色,但都试图溶三大法学为一体的“综合”的法的概念。在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情况下,想在综合法学这一不封闭的容器中把三大法学全部装进去多少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对政府目标、手段的选择及其相互转换的过程,即利益调整的政治和技术过程。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和效用。就公共政策的价值而言,赋予公共政策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在利益优先的前提下,选择、分配利益、综合和落实利益,最终达到平衡利益,解决公众问题。以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政策价值分析无疑揭示了公共政策的本质,也为公共政策价值判断建立了一个客观参照系,为政府行为的良性循环引领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重视耕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必须合理地对耕地资源减损引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加强管理。本文借鉴环境成本会计和资源损失计量和评价方法 ,对山西省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进行计量、评价、反映和监督 ,对保证山西耕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晓红 《兰州学刊》2010,(7):128-133
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判例形成了刑事法律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以溯及既往为例外的溯及许可界限;而民事法律的溯及许可的界限有较大的灵活性,原则上不受宪法第一条有关溯及立法规定的约束,总体上是以溯及既往为原则、不溯及既往为例外,受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奈件的影响,最高法院在政策考量与法理权衡中决定着溯及立法许可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的经济诱因与地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职能。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任,利用公共政策促进地方发展成为我国各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经济诱因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发展工业园区等。上述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转变经济诱因方式、协调地方政府机制、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空间、重视本地开发等一系列手段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6.
毒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治安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毒品治理的成效如何,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亡。目前我国的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面对复杂多变的毒品市场,本文试着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对现行毒品治理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关于市场机制及其资源配置的一些基本原理,实现毒品治理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收益。存在正外部性的行为往往过少,而存在负外部性的行为往往过多。引入经济学的外部效应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山会海现象的理解,并启发我们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文山会海现象存在负外部性,并且这种负外部性极其隐蔽,协商谈判和规范约束是矫正其外部性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宏 《齐鲁学刊》2013,(1):107-110
经济法主要的分析工具是政府与市场的消长关系。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主体积极性不足,市场发展缓慢。只有从经济法的角度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法律与政策、开发商与消费者等几组矛盾关系,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9.
经济哲学视野中的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秋立 《北方论丛》2004,(2):109-112
平等范畴必须置于经济哲学视野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诠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明确了平等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综合范畴.而现代经济学强调了平等的内涵主要是机会平等,这个结论是现代经济学与哲学思想互动的结果;经济哲学的平等观与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有实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研究法学应从基础即方法入手。作为新兴的方法之一,经济分析法学日益受到重视。经济分析法学是法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吸收了两学科各自的优点。我国法学界应重视这一方法对法学研究的作用,对其优势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