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冈梦”是为避开强敌,保存革命力量,进行科学探索,寻找胜利之路的光辉梦想。在实现井冈梦的过程中,缔造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这对于我们当前正努力实现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启示: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不懈的探索,需要思想的解放,需要优良的作风,需要伟大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殷墟卜辞中的"梦"字,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构:其一为从爿()从扭曲状人形会意的"",表示人在睡梦中的体态,为"梦"字之初文;其二则是在初文基础上添加声符"媚"而形成的形声字,卜辞中写作"",是"梦"字最为每繁缛的写法;其三则为省形形式的形声字,通常写作""。三者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字的发展脉络。战国文字的习见的从夕、媚声"(梦)"字,乃遵循其他思路新造之文字,与卜辞之"梦"没有传承关系。至于形体与之相关的"薎",似可分析为从戈从媚、媚亦声,或从伐省、媚声,其本义与杀伐相关。卜辞"梦"字本身与文献所记载的驱梦、驱厉等习俗无关,不可强行牵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实践和当前诸多因素发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篇章,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根基,是凝聚中国人民共识的梦,是我国科学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从“中国梦”的内涵出发,它包含着梦想与现实的统一,历史与发展的统一,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统一,阐述“中国梦”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深刻影响,从“中国梦”使人们坚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念、化解了社会矛盾和支撑着民族长期发展三个方面论证“中国梦”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隐含的矛盾也成为美国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美国梦的开端、发展、演变、破灭和回归都被形象地记录在了美国文学之中。在文学视阈下,美国梦被形象地阐释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综合体。美国梦拥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梦想的急剧膨胀和"平等"这一梦想基础的不真实性最终带来了美国梦的破灭。但这只是物质层面美国梦的破灭,体现美国精神、追求精神信仰和自由的美国梦依旧是美国人民难以释怀的情结。  相似文献   

5.
李清汉 《南方论刊》2013,(11):15-17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都有自己追求的梦想。"中国梦"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描绘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石化、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茂名,也有着自己为之不懈奋斗的梦——"茂名梦"。本文阐述了"茂名梦"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政务服务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加快政务服务建设促进"茂名梦"实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东亚阳明学者大多是通过由梦到觉悟(顿觉),进而诞生思想家自身理论的。阳明将梦与占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处于预兆梦、占卜征兆终极点的"天",完全内藏于良知之中。此一现象在韩国郑霞谷,日本佐藤一斋处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东亚阳明学者重视梦与觉悟的关联性,不懈地倾听"无意识生命""一体混沌"的召唤,这打开了思想史的新一页。阳明学梦想"人的热血在流动"的"万物一体"值得再回味。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三型"党组织建设,顺应了构筑美丽中国梦、群众健康梦的时代要求,有利于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推动美丽中国梦健康梦从梦想照进现实。本文探讨了"三型"党组织的丰富内涵及其建设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曾涛 《中文信息》2013,(8):124-125
每个人都梦想,每个民族也有梦想。“中国梦”是中国的梦想,是达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更凝聚着中国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民族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卢有才 《船山学刊》2013,(2):98-104
张载认为,"梦"是人在形体闭合、气专注于内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精神现象。"梦"是魂交而成,梦中景象缘起于已有的认识、习惯和心理。"梦见周公"是孔子的理想和志向,因为周公是他最敬服的圣人之一。孔子晚年已入圣人之境,在认识和修养上达到了极致,其心如太虚,其性归天性,其行合中道,其命顺神化,与天为一,不思不勉,从容中道,从心所欲不逾矩,动则与周公若合符节,故而"不复梦见周公"。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党的领导都彰显了中国特色,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中国梦让中国更美丽。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进行了深刻阐释,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似锦前程。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大国之梦是大国对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情势理性评估的产物,是对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美好愿景与合理规划.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大课题的背景下,大国之梦的内涵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发展诉求做出必要回应.大国之梦蕴含的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之上,以生态持续为物质基础,以经济持续为核心动力,以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是最引人瞩目的大国之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方向.三大梦想尽管形成的时代不同,但都含有对生态文明的解读与考量.在生态文明维度上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诠释大国之梦和生态文明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学记录了有着 2 0 0多年历史的美国不同时期的梦想 ,一部美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作家笔下一个个的文学形象代表了各种各样的梦 ,构成了美国文化光怪陆离的色彩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与人类历史上曾经编织和构建的其他梦想相比,中国梦不再是脱离现实用理性去演绎历史的空想,相反,中国梦是立足于现实、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具有政治理想意义的伟大梦想。中国梦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圆梦的力量主体,以科学发展作为圆梦的现实基础,以改革开放作为圆梦的制胜之招,它赖以圆梦的这"三大支点"注定了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虚无飘渺、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朝着梦想前行,我们的事业就会稳步实现质的提高与量的扩展,中国梦就一定可以美梦成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理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的蕴涵。中国梦是理想与现实、共性与个性、世情与国情、静态与动态、合力与张力、求同与存异、刚性和柔性、国富和民福的统一,它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可纵向从过去、现在、未来,横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构建由强盛中国梦、法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幸福中国梦组成的"5+1"立体结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系统探索有效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并构建保障系统,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梦意象,在诸多与梦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往往忽视了梦意象的美学因素。事实上,当梦从个人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也就是经典的梦意象的时候,它往往记忆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发展流变,成为审美风尚及审美心理的承载物。无论是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还是美学大家康德的意义上看,梦意象都能够成为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梦意象与美学在学理上的亲和性使得从美学角度对梦意象进行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孔子自述梦见周公,由此开启了圣贤梦传统,而刘勰梦见孔子则开启了后世的“夫子梦”传统,此以明代儒者最为典型。儒者的“夫子梦”与其经学实践及经学思想密不可分,其中最具特色的主要有感发梦与证成梦两种类型。感发型的“夫子梦”具有预言性质,多干预现实;证成型的“夫子梦”具有理性分析特色,通过梦境可检验做梦者的经学诠释造诣。对“夫子梦”的解读可视作从解梦角度探索经学传统的典型例证,有裨于学界对学术史既有重要问题的反思与再认识,同时梦境解读亦可视作进入经典世界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在话语体系上要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在路径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新型大国,中国在国际和国内都面临着自身身份和地位的重新调适和确定。中国梦凝聚着新时代大国公民的情感、家国信念与个体梦想,既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自我言说,也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名片。在影像表达中,我们需要通过重建失落的中国主体性,在电影中进行中国形象再生产,在当下跨文化语境中处理好我他关系,在影像叙事中表达、呈现、想象和隐喻中国梦,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在国产电影中,要将个人、民族、国家的梦整合到中国梦中,在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国际形象和公民自信的银幕生产中,表达国际语境中的大国梦,展示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梦。  相似文献   

20.
宋雪 《东岳论丛》2023,(8):19-25
1903—1904年间,三部同名时事剧作《维新梦》先后问世。三剧均取材于维新史事,但立意、结构各不相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维新梦”不仅代表了维新派的未竟志业,亦寄托了国人对清季变局的反思。这里的“梦”着意纪实喻世,乃思想的“寓言”而非情节的“预言”。在现实政治与乌托邦理想之间,科学新知、历史意识与国族精神,交织成不同角度的“当代史事”与文化图景,亦体现出清季变局中士人的空间想象和政治寄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