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西印审美主体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Aesthetics是视、听两种感觉思维的产物 ,中国美学是味、嗅、触、视、听五种感觉思维的产物 ,印度美学在审美主体构成上与中国大同小异。在西方 ,美学经典与大众的实际审美经验并不一致 ,而在中国和印度 ,这二者是吻合的。因此 ,中西美学出现差异是正常的 ,不必用西方Aesthetics的概念和范式来硬套中国美学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西方,单纯使用这个概念考察中国在海外企业的承担实践,容易落入西方的"话语陷阱",尤其是在全球化跨文化背景中,容易忽略不同主体围绕此概念所进行的互动过程及其建构概念的能动性。本文应用工商人类学研究方法,以"挪用"为分析框架,对坦桑尼亚某中资农场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研究,探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西方话语概念,在跨文化背景下被不同主体及情景所形塑的具体过程,并揭示中非遭遇过程中隐含的西方在场,展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特殊挑战。  相似文献   

3.
宋代新儒学作为中国哲学的精粹,是指公元十一世纪下半叶北宋时期,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经过更新的儒家学派。中西方对其中的"理"心"性"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层出不穷,英语表述也多种多样。采用主题词和对比短语学方法,分析英语文本中核心概念词"理"和其他核心概念词之间的意义联系,对比英汉语表述的异同,可揭示出核心概念词"理"在英语文本中通过搭配词和搭配型式得到了意义重构;"理"和"心""性"三个核心概念词在意义上相互联系,形成一种不可逆的线性关系;英语表述具有一定的意义偏差。意义偏差是由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造成的,任何表述无对错之分,意义可以通过文本中的搭配和型式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4.
从教化到启蒙——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与"文化"是构成现代中国人日常世界的重要概念.这两个来自西方的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和工具,而是必然带有西方的种种历史经验的.当我们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时,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观察问题的现代出发点和使用这两个概念必然产生的对中国经验的扭曲性再塑.当中国人将传统政治的理解转变为全盘接受西方对政治的理解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的自我理解也从教化变成了启蒙.这使得中国现代政治成了"模仿的政治".  相似文献   

5.
"天"与"地"在中国和西方都与民族起源和创世神话紧密相连,作为一对基本的文化概念,二者拥有丰富且不同的文化内涵。近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以中英文互译为代表的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基本文化概念的有效互译不仅增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理解,也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本文以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为背景,对"天"与"地"在两种文化中的渊源、历史、定义、内涵以及宗教、哲学和文学三个方面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以跨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二者,讨论这些概念各自代表的社会与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以期为翻译的文化研究及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面对清代词坛各派林立、词选本词论集精彩纷呈的局面,饶宗颐独具慧眼,将常州词派张氏兄弟的《词选》定为清词学论著的开篇首选,饶先生并从《词选》词史地位、论词观点及方法、编撰时地、继承者与反对者、所出现的错误等方面对张惠言的《词选》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评述。在词话方面,饶宗颐则选择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从境界出处、尼采"血书"、"隔"与"不隔"、"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方面对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评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境"一说。饶宗颐选择的这两个评议对象看似没有必然关联,实则代表着中国传统诗学观和西方近代美学观这两种不同的论词维度,这对把握饶氏的治词方法与词论主张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7.
“这(this)”“那(that)”和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内在认知活动的外在体现,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和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不同语言的不同结构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中文中"这"、"那"和英文中的this、that语义上相互对应.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两个指示词用法的阐述,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中两个词用法的不同之处以及其映射出的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传输日本-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9.
所谓的"西藏问题"是一个集合性的问题,呈现出诸多侧面,在这些侧面上西方与中国存在着不同的话语。究其根源,应该是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宗主权"一词的使用。因为汉语的"宗主权"与英文的"suzerainty"(苏索伦梯)完全是不同时空、不同性质的概念。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梳理,可由此看到西方列强在西藏、外蒙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扩张,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个概念在推动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中所起的作用。但是,17世纪当"主权"(sovereignty)这个概念产生,并被中国所认知时,"主权"成为对抗西方列强的重要武器。近代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瓜分时,所形成的包含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一体性"与中国对主权的主张合流,最终成为阻止民族分裂的坚固堡垒。  相似文献   

10.
"词心"说是中国近代词论的重要学说。词论家况周颐给予"词心"说充分的重视和阐发,他一方面以"词心"概念涵摄诸多与主体相关的诸如性灵、学力等理论命题,使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缓和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之间的矛盾,使词的创作趋向于主体的自由表达,实现了审美转向的个体激活。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词心"说可以说是对词的他律意义的一种背离,当然,这并不是对词的社会功能的取消和否定,而是不再将它视为绝对意义的价值。"词心"说作为一种具有普泛意义和深度品质的词学审美理想,对于近代词论的个体精神与创作原则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7年以来,“尬X”族词语甚是流行。通过搜集、整理“尬X”格式的词,从“尬X”的结构考察、“尬X”的语义分析、“尬X” 的语用特点、“尬”文化与“尬X”的兴起以及“尬X”的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对流行词“尬X”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帕慕克的创作一直秉持着“文化杂合”的观点,他试图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为身份尴尬的土耳其寻找一条民族文化的出路,但是现实境遇的残酷,又迫使着他一次又一次地书写着“文化冲突”。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帕慕克“文化杂合”的突围之路很难说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对于土耳其来说,一路向西的欧盟之路行不通,转身朝东的“一带一路”倡议未尝不是死棋盘活的更好选择,这也许是纠缠帕慕克多年的“文化杂合”观的正解。  相似文献   

13.
人·元价值·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价值是属人的范畴,“自然价值论”和”泛主体价值论”均未能确证非人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但人本身并不是价值,而是元价值。元价值是比价值更基本的范畴,也是以往价值论研究一直缺位的概念。只有增设元价值概念,才能解决各种从人出发的价值定义却出现“遗漏主体”的逻辑错误。根据元价值派生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人根据需求对对象作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两种文化"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但在中西语境下却有着不同的意义特征。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主义"的崛起,而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一种对等意义上的冲突,而中国尚缺乏这种平等对话的基础;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形成了两类明显对立的身份群体,而在中国似乎并没有出现;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明显高于人文,而在中国仍是人文具有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新经管"战略背景下,高校金融学类专业建设呈现出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融合、从独立创教转向协同合作的新特点。然而,实践中金融学类专业建设面临着专业办学定位偏移、学科布局不完善、课程体系失衡、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这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高校金融学类专业建设的实践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经管"的建设。为此,从"窄口径"的融合构想、"中口径"的融合方案、"宽口径"的融合思想三个维度重构金融学类专业建设的路径,力求为金融学类专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明德”一词始见于先秦文献中,但因强调其伦理内涵而未突出哲学的特质。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从《大学》中重新发掘“明德”,除接续经学家从道德伦理的维度解读“明德”内涵的模式外,在理学的范式下既精致地阐述“明德”须先“为己”,又分别从心、性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明”“明德”的问题。而对“明德”这一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理学家深化其在理学论域内的哲学内涵,还是他们重构“天下一家”王道理念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和阶级条件 ;为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正确的社会理想 ;为如何学习西方 ,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方法论的启示 ,即实事求是。从而得出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儿。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提出的"欧穆亚"说是对西方"幽默"理论的合理误读。从阐释学"视界融合"的角度看,"欧穆亚"说形成了跨越古今中西,由历时而共时的三重视界的重叠:首先是屈原冲突性的悲剧人格外化出的文学精神,其次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幽默"观念,基于两者与王国维文化人格的"家族相似"性,"欧穆亚"由误读而沟通了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和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欧穆亚"显在和隐在两重对话结构,使得在一个更大的阐释循环内,对本土文学和西方理论的现代性认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文以“言意之辨”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地论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义生文外等美学参数及生成机制,以期有效达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其与世纪之交西方语言哲学的对话性接轨。  相似文献   

20.
“裸”族词语的语义演变——基于原型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裸"族词语的原型效应,分析其演变形式并揭示其演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